陳金萍 李守明 朱崇演
為加強地方近現代史研究,促進地方史志編修和文史資料工作,為地方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1994年,由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發起,報經貴州省史學會同意,于9月19日成立貴州省史學會近現代史研究會(后改為專業委員會),為省史學會的二級學會,掛靠在貴陽市政協。
這一學術團體成立以來,到2009年近15年中,開展地方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名人的研究,學術活動非常活躍,學術研究與著書立說成果頗豐。學會編印《貴州近現代史研究文集》出書26種;《貴州近現代史料叢書》出書12種;協助會員及有關人士出書4種;與市社科聯、市科委、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思南縣政協等單位聯合出書3種;還在報刊上發表《貴州與護國戰爭史話》、《戊戍變法與貴州史話》、《紅軍長征過貴州》、《黔人抗戰史話》、《咸同號軍起義》《張之洞與貴州》等紀念文章。總計出書44種,平均每年出書3至4種。這些書刊的出版,對貴州近現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有的還彌補了貴州的空白,如《黔人抗戰史話》一書,較全面地反映了貴州兒女對抗戰的貢獻。該書出版社會反響好,被評為貴陽市社科成果(著作類)二等獎。特別是通過專家學者借用掛靠單位貴陽市政協及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這一平臺開展史學研究,促進了貴陽文史資料的征集和研究向深度發展,社會效果好。通過新聞媒體“廣播上有音、報刊上有報導、電視上有圖像”的宣傳,提高了市政協及文史工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政協貴陽市委員會文史工作,遵循“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文史工作方針和“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功能,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不單純為征集文史資料而征集,而是就文史資料的征集、出版和研究,以史為鑒,鑒往知來,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為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服務,與行使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探索。
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探索文史資料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路子。從1990年至1995年,先后與市工商聯征集出版了《貴陽的老字號》;與市工商局、市商委協作征集出版了《市場建設專輯》;與市水利局協作征集出版了《水利建設專輯》;與市支邊辦協作征集出版了《支邊十年專輯》,還以市政協和市委統戰部聯合召開的貴陽市各界人士為四化服務經驗交流暨表彰會大會交流材料為基礎,出版了《奉獻專輯》,這些史料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借鑒史實,間接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發揮了很好的社會效益。《貴陽的老字號》出版2000冊,很快就被海內外有關人士購完;《奉獻專輯》,時任貴陽市委副書記李代勝親自作序,給予了“這些典型材料個性分明,有血有肉,翔實可信,……可謂春潮涌動,薈萃群英”的評價。
1995年至2008年,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先后開展文物和貴陽名勝古跡的調查、視察,從中了解旅游文史史料,與省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聯合出版了《貴州旅游文史叢書·貴陽卷一秀甲黔中》、《西南旅游文史叢書·貴州卷一美麗神奇的貴州》,既宣傳了貴州和貴陽,又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兩本書作為貴陽市對外宣傳資料贈送,對宣傳貴陽,促進貴陽旅游事業發展發揮了一定作用。
2001年以后,征集研究貴陽及貴州籍的文化教育、科技經濟名人為國家、民族的振興,為祖國獨立富強所作出的貢獻和事跡,對表彰先賢,啟迪后人,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是2003年啟動,2005年4月完成的征集編輯出版的《貴陽歷史人物叢書》“文化教育”、“科技經濟”、“綜合”三卷本,對180位歷史名人集中宣傳,用他們的事跡來激勵后人,鼓舞斗志,戰勝困難,使貴陽人了解家鄉歷史,從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增強自豪感和建設美好貴陽的信心。
二是緊扣時代脈搏,為精神文明建設辦實事。1990年以后。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緊扣時代的脈搏,圍繞中央和省市委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部署,就精神文明建設涉及的有關問題開展視察、調查和課題研究。并從中找出史料征集線索,開展文史資料的征集、研究。1992年。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與花溪區政協及有關方面聯合召開“青巖古鎮的保護和發展”研討會,約請有關領導到青巖實地考察,與花溪區政協聯合編輯出版《文化古鎮青巖專輯》,時任市委書記李萬祿對研討會的紀要作了批示。使青巖古鎮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被列為貴陽市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為后來命名為國家級文化古鎮奠定了基礎。
199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市政協文史委除征集出版文史資料專輯外,還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特別是由市政協文史委、貴州省史學會近現代史研究會等單位聯合倡議,修建“貴州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時任市委書記李萬祿看到市政協文史委等單位的倡議后,立即批示:“好事快辦”,為此召開專題會研究,下發會議紀要。這一倡議受到有關單位及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青少年的歡迎,紛紛以實際行動支持紀念碑的修建,在貴陽市建成了一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永久性基地。
既注意近現代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文字資料的搜集,又關心在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文物單位的保護工作。是市政協文史工作的特點之一。通過政協委員多次視察、考察和調查研究,向政府及有關部門一再呼吁和建議后,在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貴陽市陽明祠、達德學校舊址、中共貴州省工委舊址、息烽集中營舊址和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囚禁地等得到維護和修復,并分別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豐富教育基地內容,加大了史料征集力度。其中與有關單位聯合征集出版了《軍統魔窟——息烽集中營》、《師生憶達德》、《楊虎城將軍被囚息烽》等書藉。
三是發揮優勢。為政治文明和愛國統一戰線服務。根據中共十六大確定的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的要求,2003年,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承辦了市政協“政治文明與政協工作”理論研討會,聯系省市理論工作者和政協工作者撰寫論文40篇。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社會和讀者中產生了良好反響。
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在工作中注意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和港澳臺及海外同胞的聯系。進行文史資料的征集和交流,使文史資料為政治文明和愛國統一戰線服務作了大量工作。先后接待旅臺貴州同鄉訪問團、臺灣《黔人雜志》和《黔靈導報》、《世界華文詩報》負責人,并委托去臺灣探親的文史委員和香港委員分別在臺灣、香港組稿,通過信函聯系在臺灣、香港等地征集史料,專門編輯出版《海外專輯》、并在《貴陽文史》上辟有“兩岸文化交流”專欄。還通過寄送《貴陽文史資料選輯》、《貴陽文史》,加強與在臺的貴州同鄉和香港人士的聯系。這些工作,對增強臺灣同胞思鄉之情,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起到積極作用。
四是充分發揮文史資料的教育作用。為“用歷史知識教育后代”,使文史資料走向社會,面向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把編輯出版的《貴陽文史資料選輯》、《貴陽文史》、《貴陽歷史人物叢書》、《貴陽文史資料選萃》等近3萬冊書刊贈送貴陽地區的大學、中小學、精神文明活動中心、檔案館、圖書館和基層工會,提供了解貴陽、了解家鄉和教育啟迪的教材。受到受贈單位的重視和好評。一些大專院校和中小學老師利用貴陽文史資料對學生進行鄉情教育,增強了教育效果。不少單位和省市新聞工作者經常到市政協索取文史資料。為撰寫單位和部門史、撰寫和制作史料題材的影視作品和報道材料作參考,有效地發揮了政協文史資料的作用。(續完)
責任編輯: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