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傷口”疼了8年 各派至今爭論不休
本報駐美、加、英特約記者 陸樂 趙劍飛 陶短房 紀雙城●本報記者 王盼盼 ●陳一 鄭潤宇
今天是美國“9·11”恐怖襲擊后的第8個周年紀念日,也是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的第一個“9·11”紀念日。自從雷曼兄弟公司在去年9月破產引發席卷全世界的金融風暴后,“9·11”這個詞被美國人提及的頻率越來越少。由“9·11”引起的阿富汗戰爭也被多數美國民眾反對。而近兩天,紀念日帶動了美國國內對“9·11陰謀論”的新一輪激辯,有媒體對一些民眾“漠然”的態度表示憤怒。中國學者庚欣認為,美國當年作為“9·11”事件的被襲擊方,本來集聚了全世界同情與支援,但美國連續發動了兩場“不對稱戰爭”,把整個美國拖入看不見盡頭的隧道,并嚴重透支了這個衰落的超級大國在世界上的權威。美國近幾年為人類提供了兩筆負資產:“反恐戰爭”與金融危機,這個教訓美國必須要記取。
美國首開“9·11”紀念課
對這次“9·11”紀念日,美國即將舉行的各種紀念活動的規模似乎比布什執政后期還要大。路透社9日稱,美國聯邦政府首次將9月11日定為“全國公共服務和緬懷日”。美聯社8日稱,包括紐約市及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等7個州的城市學校將在今年開設“9·11”事件的教育課程。這個課程是8年來美國第一個全面系統介紹該事件的教育課程,其中一項內容是要求學生通過谷歌地圖軟件在互聯網上查詢世界上恐怖活動頻繁的地區。
9日,《環球時報》記者在西雅圖機場候機時,候機廳的電視上正在播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對“9·11”幸存者的采訪。正準備飛往華盛頓的美國乘客喬治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9·11”的陰影實際上仍在纏繞著美國,他這一個小時的機場經歷就是明證。由于“9·11”后嚴格的安檢規定,他只能在安檢之前喝光隨身攜帶的一瓶蘋果汁。
記者問身邊其他五六名美國人,最希望政府在“9·11”事件8周年紀念日做些什么。有人回答早點通過醫療改革方案,有人回答降低失業率,但沒有一人提到奧巴馬政府的阿富汗軍事行動。喬治森說:“雖然美國已經多年沒有發生恐怖襲擊,但許多美國人其實并沒有完全擺脫恐怖襲擊的陰影。不過,現在對老百姓來說,失業沒飯吃的威脅畢竟更近一些,是更迫切的問題。奧巴馬能上臺,靠的是他對改善經濟的承諾,而不是像當年小布什時期的反恐口號。”
在華盛頓一家公司工作的艾里克斯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雖然他現在身在美國的政治中心,但他認為恐怖事件離他已經很遠了。今年“9·11”紀念日,他還會如往常一樣去上班。但《環球時報》記者的女鄰居安卻認為,對她來說,恐怖事件的陰影還盤旋在她心上,她總覺得會有再次發生“9·11”的可能性。
對于民眾的態度,美國亞力克電臺9日在時事節目中稱,多數美國人對8年前那一幕記憶猶新,直至近日,還有曾參加過昔日世貿搶救工作的救援人員去世的消息傳出,而曾是美國地標之一的“雙子塔”倒塌,對美國人心靈的震撼,將會持續很長時間。
《芝加哥論壇報》9日刊登一篇題為“美國紀念9·11,是真的嗎?”文章。作者稱,去年他送孩子去上學時,隨便問了孩子一句他們班級在9月11日當天舉行什么活動來紀念“9·11”,孩子的回答令他吃驚:“學校沒有一個人紀念9·11,哪怕是靜默一會都沒有。”文章說,這所學校的情況絕不是一個孤立現象,大多數美國人為了生計而忘了這件事。
《堪薩斯城之星報》的一篇評論發出“9·11之后,美國人的國家自豪感都到哪里去了?”的質問。該評論稱,現在美國人剩下的似乎只有“冷漠”。對此,有美國網友提出了反駁。名為Grinreaper的美國網友說:“美國人將擁有的很多東西視為理所當然。他們也曾經拿‘愛國主義和國旗當大棒,來征服那些不同意他們意見的人。”另一個名叫Tryan的網友似乎是一名在前線的美國大兵,他在報道后的回帖中寫道:“離開祖國的時候,我們被告知去捍衛我們的神圣權利,并給需要幫助的人們帶去諸多好處。但現在,請讓我恢復信心,否則我們會把白骨徒勞地留在這些沙漠當中。”
美國爭論“9·11”陰謀論
與“9·11”剛發生后的幾年美國人同仇敵愾不一樣,今年美國有關“9·11”而引起的各種爭論越來越激烈。近兩天,美國媒體對曾被《時代》周刊譽為“環保英雄”的奧巴馬的環境顧問范·瓊斯辭職一事議論紛紛。導致瓊斯突然辭職的原因是他幾年前與其他99位美國名人共同簽署了“9·11真相請愿書”,懷疑小布什政府有些官員對這一恐怖襲擊早已知情卻無動于衷,好為發動戰爭找借口。對此,共和黨人稱,“美國人民怎么能信任這樣一位發表過荒謬和令人憎惡的言論、如今還表現得若無其事的白宮高級官員?”范·瓊斯辭職后,這種質疑的聲音并沒有消失。美國福克斯新聞電視臺稱,當地時間9日,美國女演員理查·希恩公開要求和奧巴馬總統就“9·11”事件真相展開對話。
《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認為,直到今天,“9·11”仍是美國政治生活中極為敏感、不能輕易觸摸的按鈕。對于美國共和黨而言,布什執政8年后,他們不僅丟掉了白宮,丟掉了參眾兩院大多數議席,而且內部四分五裂。而“9·11”后美國仍在進行反恐戰爭,以及布什政府確保了8年來美國本土安全的成果,是保守派僅存的亮點和政治正確之所在。因此當他們發現范·瓊斯幾年前的這個舊事后,許多保守派人士都在第一時間跳出來反擊,以捍衛最后的領地。
美新政府難擺脫“9·11”陰影
奧巴馬上臺以來,淡化了布什定下的“全球反恐戰爭”的概念,推出伊拉克撤軍時間表,并改變了“絕不和塔利班對話”的政策,希望擺脫布什的政治遺產,走一條“后9·11之路”。但無論是阿富汗還是美軍正準備撤離的伊拉克,對奧巴馬而言依舊是個難題:伊拉克的政權被公認為是“美國制造”;在目前“美國反恐的主戰場”的阿富汗,盡管美國剛剛增兵2.1萬,但塔利班的聲勢非但未被壓制,反倒更加猖獗。
俄羅斯infox通訊社時事評論員諾維克夫認為,“9·11”是美國的“國家傷口”,“9·11”之后的美國以反恐大旗進行了一場全球性的復仇反擊戰。美國單純依靠軍事手段進行盲目的反恐戰爭,同時采取雙重的反恐標準,使得全球的反恐形勢越來越惡化和混亂。英國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研究員麥克波爾認為,就連那些過去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歐洲國家領導人,越來越感覺到美國的反恐策略是一條既不能救己,也不能救人的死路。
實際上,這些年來,美國8年前因“9·11”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并把整個世界帶入反恐戰爭之中。8年過后,這場反恐戰爭反而越反越恐。當美國人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隨時可能接到“當心恐怖襲擊”的警告,當一具具覆蓋星條旗的美軍陣亡士兵棺木被飛機運回美國本土,美國人很難說服自己,翻過歷史那沉甸甸的一頁。
美國《夏洛特觀察家報》說,近些時候,許多美國家庭已經為此進行了相當多的爭吵。新總統試圖為美國帶來重大改變,可是殘廢的美國經濟又將美國人打回了原形。這兩件事已經使美國人相當憤怒。現在美國應該停下來深呼吸一口氣,再靜靜地看一看日歷:9月11日。
美國應反思“9·11”根源
清華大學美國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世儉在“9·11”襲擊當天正在華盛頓訪問。他說,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天,《華盛頓時報》刊發一篇題為“為什么外國人這么恨我們?”的社論。這篇文章道出了“9·11”后美國真正應該反省的問題,但是這種反省的聲音很快就被淹沒在美國人“報復”的呼聲中。周世儉認為,美國搞反恐這么多年,結果卻是“反恐反恐,越反越恐”,“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這是為什么?答案是美國的霸權主義手段無法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根源——極端貧困,這才是美國應該重視的問題。那些恐怖分子連死都不怕,用武力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說,“9·11”事件曾經讓美國人驟然團結起來,“國家自豪感”、“本土保衛戰”成為主旋律,但是之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后期動蕩、金融危機讓美國人的挫敗感越來越強,美國外交政策對外國的不公平、反恐的復雜現實才顯露出來。時殷弘說,奧巴馬有心大改布什時期的外交政策,但目前還無法完全切割開來。
周世儉認為,“9·11”事件的陰影在可見的未來都將繼續纏繞美國。這不光指那場恐怖襲擊,美國發動的這場反恐戰爭對自身的沖擊很難消去,而美國以暴易暴的反恐戰爭給全世界也帶來了極壞的影響,許多對生活不滿的人都開始用恐怖襲擊方式展開報復,實際上世界各國都在分擔美國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