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機到潛艇樣樣都賣 攤子大需求小難敵美俄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姚 蒙 本報特約記者 張 宇
經過20年的竭力推銷,法國人終于把“陣風”戰斗機賣出去了。據美國《環球戰略網》9月9日報道,9月7日,法國總統薩科奇與巴西總統盧拉簽署了一項包括36架“陣風”戰斗機的龐大軍售協議。向巴西賣戰機,向俄羅斯賣軍艦,向馬來西亞賣潛艇——8月下旬以來的十幾天內,法國通過一個接一個的軍火訂單告訴世界:“想買什么,我這里都有。”
軍工業捷報頻傳
法國軍工業這一輪利好是從8月下旬開始的:8月26日,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尼古拉·馬卡羅夫宣布,俄羅斯將在今年年內與法國達成協議,向其購買“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自蘇聯時代起,俄羅斯的軍事裝備一直是從子彈到導彈都要自己造,法國軍工業能打入俄羅斯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
9月3日,法國制造的“鲉魚”級潛艇“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號駛入吉隆坡港,成為馬來西亞海軍的首艘潛艇。此外,印度從法國購買的“鲉魚”級潛艇也將于未來幾年陸續到位,而法國還在向印度的對頭巴基斯坦繼續推銷新潛艇技術。在擁擠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熱點海域,正出現越來越多的法國潛艇。
9月7日巴西與法國簽訂的協議是這輪利好的高潮。媒體通俗地把這個協議解釋成“你買我戰機,我幫你造核潛艇”。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巴西將在未來9個月內根據談判情況做出決定,購買36架由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陣風”戰斗機。這是該型戰斗機研制成功后首次找到國外買家,預計合同總額將達40億美元。而雙方合作的重頭戲實際上是在海面下。在法國的技術支持下,巴西將于2021年造出第一艘核潛艇,成為拉美第一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在核潛艇到位前,其他4艘法國常規動力潛艇將陸續交付巴西海軍。這些海空裝備涉及的合同,按最保守估計也有173億美元,其規模之大,使阿根廷《民族報》將其稱為“巴西和法國的歷史性軍事條約”。
捧“陣風”、貶“臺風”
法國的軍工業一向追求“大而全”,從核武器到三軍裝備,均有自己的武器家族,體現了法國不甘心做二流大國的國家戰略。自戴高樂時代起,法國就開始自主發展核工業,用核威懾確保大國地位,擁有核導彈、核動力航母、戰略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等各型核裝備。其他常規武器也盡可能做到自主研發生產。這在奉行集體安全戰略、武器生產各有分工的西歐國家中顯得頗為另類。
歐洲戰斗機 “臺風”與法國戰斗機“陣風”的暗戰就反映了法國的這一戰略。1980年,法國與英德的戰機合作計劃破裂,法國想主導戰機發展,英德不同意,最終雙方各走各路。于是,歐洲出現兩種戰機,英德意的歐洲“臺風”和法國達索的“陣風”。直到今天,法國人仍不時在各種航展中捧“陣風”、貶“臺風”。與之相似,有望賣給俄羅斯的“西北風”級兩棲艦在發展中也有不被歐洲盟友接納,轉而外銷的背景。從軍工擴張,到重返北約發揮影響,法國正滿懷激情向帝國舊夢進發。
對外軍售有些力不從心
據今年7月份法國公布的文件,在未來12年里,法國將支出3770億歐元用于國防,其中2000億用于購買新裝備。這無疑是對本國軍工企業的一個重大支持。然而法國常備軍僅有30萬左右,再拼命買武器也無法提供足夠訂單,讓規模龐大、品種齊全的本國軍工企業保持運轉和盈利。
因此武器出口是維持法國軍工業乃至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在這方面,法國常常力不從心,無法與美國、俄羅斯等軍火巨頭相比。其冷戰后長期保持的武器出口第三的位置,也拱手讓給了英國。在具體裝備出口上,“陣風”戰斗機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研制成功,但在向荷蘭、韓國、新加坡和摩洛哥推銷時屢屢碰壁。至于“鲉魚”級潛艇,也面臨俄羅斯“基洛”級、德國214級等有力競爭對手。在《防務新聞》評出的2008年軍工企業出口100強中,美國占43家,英國有11家、俄羅斯有9家、法國企業僅有6家。而且,對“技術外泄”的擔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國武器裝備的出口,使維持大而全的軍工體系更加困難。▲
環球時報200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