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領軍者”——昨天在大連開幕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會場上,到處都可以見到這四個字。作為世界經濟的新發動機,亞洲城市承辦全球最權威的經濟精英峰會,再冠以“新領軍者”作為“前綴”,使亞洲在金融危機的暗影中顯得愈加亮麗。
但是,當來自世界的經濟精英們坐而“論道”時,他們將面對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亞洲“領軍”的動力從何而來?此次論壇將“重新思考亞洲經濟的轉型”列為最核心議題之一,就表達了對“亞洲動力”的高度關注。
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借貸消費模式潰敗,這同時也意味著亞洲出口導向型的發展道路將難以為繼。據估計,未來許多年,美國的消費增長可能將落后于GDP的增長。
當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把錢存入銀行,誰來消費亞洲多余的產能呢?這像一個木魚,在不時敲打著亞洲各經濟體決策者的神經。“轉型”成為經濟學家們在討論亞洲經濟時最常用的關鍵詞。
金融危機并非意味著亞洲經濟的增長走到了盡頭,它更像是一個轉彎的標識,一個柳暗花明的機會。
但轉型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力。目前,各種經濟數據都顯示了亞洲明顯的復蘇跡象。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復蘇仍然很不穩固。兩天前,瑞士蘇黎世保險發布了《2009年亞洲風險報告》;同日,世界銀行公布了《201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在這兩個報告中,中國和日本的排名都出現下滑,由此引起全球工商界對亞洲經濟轉型緩慢的普遍擔憂。
難點不僅僅在于要調整出口導向型的模式,更在于尋找新的增長點。一個亞洲經濟體拉動內需、提升消費、改革醫保的努力,與更多亞洲經濟體市場的開放、相互之間的合作,有著密切的聯系。
正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殷仲義所說,亞洲轉型既包括擴大亞洲各經濟體內部的消費,也包括擴大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與投資。
從本質上講,亞洲經濟的轉型也是一個亞洲崛起的問題,甚至是一個重塑亞洲精神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亞洲現在缺乏的不僅是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是一種黏合力。亞洲需要經濟力量的重新組合,更需要找到一條能夠將亞洲經濟體緊緊系結在一起的紐帶。
金融危機給了亞洲一個機會,但成功可能仍然遙遠。只有努力推動經濟轉型,亞洲當前顯現的經濟復蘇,才能得到長久的延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