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制度為智慧之火添加利益之油,對激勵發明和創作、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知識經濟和貿易全球化的當今世界,專利權、版權和商標權等知識產權,被許多國家、組織、企業等當作奪取核心競爭力、謀取高額利潤的法寶。知識產權的競爭在國際貿易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近來出現了一系列對知識產權過度保護與我國公共利益相矛盾的問題。
去年10月美國微軟公司在中國制造的電腦“黑屏”事件是一個關于著作權利人和社會公眾利益產生爭議的典型案例。按照中國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30條規定,計算機軟件最終用戶使用未經授權的軟件要負侵權責任。該規定高于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10條規定的保護標準,即最終用戶使用盜版軟件不構成侵權。這一超出我國現有社會發展水平,給予軟件著作權人過高保護水準,為微軟公司制造“黑屏”事件提供了依據。
另一個讓我們警惕的例子是一些外國跨國公司正試圖壟斷基因專利,控制發展中國家糧食主權。美國孟山都公司通過從中國的野生大豆中提取核心基因,獲得轉基因高產大豆,向包括美國、歐洲和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申請了相關國際專利。目前孟山都已基本“攻陷”阿根廷等主要大豆生產區。阿根廷農民要為生產轉基因大豆支付昂貴的專利費,中國不能重蹈覆轍。
再如,藥品專利權的保護與維護人類健康的矛盾、網絡著作權與作品傳播利用的沖突,更是不斷引發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基本原則的反思:究竟是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最大化重要,還是全社會公共福利的保障和提高重要?
美國《憲法》關于版權與專利權條款規定,通過賦予作者和發明人對他們的創造物享有有限專有權來促進科學和藝術的進步。中國《專利法》第1條規定,“為了保護發明創造專利權,鼓勵發明創造,有利于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特制定本法”。
綜觀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及各國知識產權立法,我們不難看出,保護權利人的私權是激勵發明和創作的手段,而促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思想信息的廣泛傳播、維護和提高社會公共利益才是最終目的。現在一些發達國家更多地是把保護私權放在首位,忽視了社會的公共利益。
中國目前發展市場經濟需要鼓勵自主創新,提高核心技術競爭力。適度保護知識產權是必要的,但不能對著作權和專利權的過度保護,而限制知識傳播,或者進一步的創新,甚至危害人類的健康安全。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應當有利于市場競爭,而不是成為發展經濟的阻力。我國在今后的相關立法修訂和司法判決中,應充分考慮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同時通過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WTO呼吁在國際范圍內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中德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歐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