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荔枝主產區2004年種植面積0.6萬多公頃,而到去年減少至0.33萬公頃
■從2003年開始,市區商販銷售的荔枝丸成以上都是外地產的
■荔枝價格下降嚴重挫傷農民種果積極性,荔枝園棄管現象普遍
■河源荔枝比東莞荔枝遲熟1O天。有市場優勢,關鍵是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廣東省河源市種植荔枝具備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早熟、晚熟品種均有種植,也有桂味、白糖罌、糯米糍等優質品種。但是,該市荔枝生產卻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從種植面積來看。2004年紫金縣有0.6萬多公頃,此后種植面積逐年減少,2008年僅0.33萬公頃。
作為嶺南一種特色水果——荔枝,在河源市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該走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為此,記者到該市一些市場和荔枝主產鎮、村,以及有關部門等進行了調查和走訪。
市場:河源市場難見河源荔枝
6月,是荔枝成熟上市的季節,市區大街小巷的水果攤上隨處可見誘人的荔枝。那么,這些荔枝貨源從哪里來?本土荔枝占有幾成?
“荔枝的貨源主要來自外市,本地貨源很少。”市區上城水果街的李先生是一位做了近20年水果生意的水果商,除了銷售北方的蘋果、海南的熱帶水果外,還銷售一些嶺南特色水果,荔枝是每年這個時候必賣的產品之一。李先生說,10年前,他銷售的荔枝主要來自本地,但從2003年開始,賣的荔枝“九成以上都是外市產的”。
水果街其他數十戶經銷水果的檔主也表示,本地荔枝近年來收成不好,優質的桂味、白糖罌、糯米糍等品種貨源更少,基本沒辦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采購的荔枝主要還是來自高州、東莞、增城等地。
外來荔枝充斥河源市場,那么河源荔枝究竟占市場份額幾成?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水果批發商羅先生說,從他近年來銷售荔枝的情況來看,本地荔枝占的市場份額微乎其微。他向記者出示了前年和去年的進貨年終結算單。結算單上顯示,這兩年羅先生分別銷售各類荔枝4562千克、4332千克,來自河源的荔枝則是243千克、73.5千克。
在河源荔枝生產大鎮紫金縣古竹鎮,記者看到一些水果攤上擺著少量的荔枝,攤主說是本地產的妃子笑,售價僅為每千克3元。相對市區同一品種的外來荔枝要便宜好幾元錢。該攤主表示,是當地水果種植戶送過來代銷的,貨不多,每天也就20至25千克。
產地:種植面積銳減、荔枝園荒蕪
市場難覓河源荔枝,那么河源荔枝的生產情況到底怎樣?
11日,記者走進被紫金縣授予“荔枝村”稱號的古竹鎮水東村。該村荔枝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以味甜核小皮薄聞名東江地區。沿著公路走,只見兩邊都是成片的郁郁蔥蔥的荔枝林。但由于疏于管理,一些荔枝園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從2006年開始,這些果園基本上沒人管理,因為種果賺不到錢。”水東村村支部書記郭鎮洪很無奈地說,“現在是有樹無果,有果的也是酸果,荔枝樹都成綠化樹了。”隨行的古竹鎮水果辦副主任羅漢陽說,全鎮上千公頃荔枝園,大部分都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
紫金縣是河源市的荔枝主產區,從該縣農業局水果辦提供的數據看,河源市荔枝無論是種植規模還是產量都不錯。在種植面積上,2004年該縣種植荔枝面積0.6萬多公頃,但后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2007年減少到0.49萬公頃,2008年為0.33萬公頃。而荔枝產量仍維持年產數千噸的水平,如2007年紫金縣全縣荔枝總產量為3544噸,2008年為2415噸。
農戶:荔枝價低“懶”得管理
既然每年都有數千噸的荔枝產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本土荔枝在本地市場份額的大幅“縮水”?
“最主要是品種原因。”市農業局水果辦主任利船友說。據他介紹。目前河源市的荔枝品種主要以禾枝為主,占到九成以上。而該品種核大味偏酸,與人們愛吃的產自高州、東莞、增城的桂味、糯米糍相比,品質上就差了一大截,自然也就會被市場踢出局。
人們喜歡吃桂味、糯米糍這類優質荔枝,河源為何不順應市場種植此類品種?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紫金縣的荔枝生產大鎮——古竹鎮。
據悉,古竹鎮種植荔枝已有上百年歷史,到2004年全鎮種植荔枝面積約0.31萬公頃,占了全縣荔枝種植面積的一半多,種植的品種除傳統的黑葉、禾枝外,還有桂味、糯米糍及妃子笑等優質品種。1996年,省委、省政府將古竹荔枝基地列為“一鄉一品”重點基地,被河源市稱為“河源荔枝第一鎮”。1998年,全鎮荔枝種植面積約0.33萬公頃;收獲面積336公頃,產量2635噸,農戶人均荔枝收入568元。
“不是沒有桂昧、糯米糍及妃子笑這些優質荔枝品種,而是現在沒有人去管理,造成掛果率低、產量少。”古竹鎮水果辦副主任羅漢陽說,由于受荔枝價格影響,從2004年開始,農民種植荔枝的熱情逐年降低,到現在基本上是不感興趣,鎮上的荔枝園目前幾乎處于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
他進一步解釋道,像桂味、糯米糍這類品種在管理上比黑葉、禾枝的要求高得多,管理不好就會大幅減產,在目前無人管理的情況下,桂味、糯米糍的產量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么河源市場難覓本土桂味、糯米糍等優質荔枝品種的最主要原因。而三月紅、黑葉、禾枝這類比較賤生的荔枝,盡管農民管理不善,但掛果還是不錯,成為本地市場荔枝的主打產品,但由于品種不優良,而不太受市民歡迎。
現象:從“水果貴族”到無人問津
記者了解到,同其他地方荔枝生產情況一樣。近20年來河源荔枝的發展經歷了大起大落。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河源荔枝從傳統種植開始向規模種植過渡,1988年到1998年十年間。河源荔枝處于豐收、賺錢的好時期。當時在河源市場上。品種最差的黑葉荔枝最低價也要每千克12元,而桂味、白糖罌、糯米糍等品種的價格每千克曾高達幾十元。當時有人把荔枝稱為“水果貴族”。
而正是荔枝的好價錢,讓河源荔枝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各地農民種植荔枝的熱情高漲。以古竹鎮為例,上世紀80年代以來,農戶在東江沿岸成片種植荔枝,逐漸形成了水東至槎嶺、四維、平渡、雙坑等管理區長30千米、總面積2000公頃的荔枝帶。而這種發展狀態,很快由于供過于求,使荔枝產業走向下坡路。1999年夏天,荔枝開始由“貴族”變為“平民”,價格直線下挫,桂味、白糖罌、糯米糍等品種的價格下降到每千克30元左右。1999年冬2000年春一場罕見的低溫霜凍天氣,造成荔枝大減產,荔枝又搖身變成“水果新貴”,2000年至2001年兩年間,桂味和糯米糍價格每千
克反彈為40多元,妃子笑16元,黑葉也賣到10元,銷售非常順暢。然而,荔枝價格上揚沒有持續多久。從2003年開始,荔枝的價格就開始一路下跌,到2005年、2006年,黑葉、禾枝的價格跌到谷底,每千克0.4~1元,桂味、白糖罌、糯米糍等品種的價格也在每千克8元左右徘徊。2007年,由于黑葉、禾枝類荔枝價格仍在1元左右,而每千克荔枝的采摘和運輸費用高于售價,農戶不得不忍痛任其爛在果樹上。
荔枝價格的下降。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種果積極性,為了生活,很多種荔枝的農民開始棄農經商或外出務工。據了解,從2005年開始,河源市一些荔枝園出現棄管的局面,到2007年棄管現象已相當普遍。
出路:發揮優勢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對于河源市荔枝產業走下坡路的態勢,該市農業局水果辦主任利船友認為,主要是種植與市場脫節造成的。他分析說,河源市目前的荔枝生產仍處于農戶分散種植的階段,每家種植幾畝荔枝,無法全面了解市場情況,因此難以規避市場風險,在當地市場飽和、外地市場沒有開發的情況下就容易導致果賤傷農。
古竹鎮的荔枝種植戶基本上也贊成利船友的說法,并希望有一個專門機構或企業幫助他們銷售荔枝。該鎮新圍村農戶黎旺丁說,他種植的桂味和糯米糍受地理環境影響。比東莞荔枝要遲熟10天左右。剛好在當地荔枝接近尾聲時才上市。但由于缺乏組織,他和同村農戶運荔枝到東莞銷售總是會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比如被當地人惡性壓價等。
對于荔枝的發展前景,利船友認為。一種嚴格受地域限制的嶺南佳果,其發展前景是較好的,關鍵是要走一條產業化的發展之路。河源市種植荔枝具備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種植的荔枝有“早、晚、好”優勢。即荔枝品種有早熟、晚熟品種。可以上早市和晚市。價格比較高:而且品種也好,有桂昧、白糖罌、糯米糍等優質品種。
對接下來的荔枝發展之路,利船友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解決近年來荔枝價格低、銷售難這兩個難題,才有可能讓農戶恢復種果的積極性。為此,他建議成立荔枝生產行業協會,為農戶的銷路穿針引線,提供并承擔某些職能,方便荔枝外銷。另外,考慮到荔枝保鮮期短、不耐貯藏和運輸,荔枝加工行業也要跟上去。這樣才能解除農戶的后顧之憂,做大河源市的荔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