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鵬 倪海寧
從古至今,無論作戰樣式如何變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總要受到氣象“如影隨形”般的影響。因此,奪取“制氣象權”,開發“氣象武器”,已經成為眾多軍事強國試圖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法寶。
作為一種新概念武器,氣象武器大多仍處于探索和研制階段,氣象武器同任何冷兵器、熱兵器都不一樣,它不是用鋼鐵、炸藥在工廠中制造出來的,而是通過施放某些化學戰劑或吸收特殊物質使大氣層中的氣體、光、熱產生驟變,從而造成利于己方、不利于對方的天氣變化。這種武器使用方便、作用范圍廣,只要運用得當,不需要消耗己方大量的作戰物資,卻能有效抑制敵方傳統武器效能的發揮,因而極為經濟。
天氣的變化常蘊藏著巨大能量。據氣象學家估計,一個強雷暴系統的能量相當于一枚250萬噸當量的核彈爆炸;一個弱小氣旋的平均能量差不多等于一顆100萬噸級氫彈爆炸的能量;一次中等強度的臺風從海洋吸收的能量相當于10億噸TNT炸藥的當量。現有的氣象武器雖在技術上還無法把如此巨大的能量全部用于戰爭,但即便是局部利用它,威力也很驚人。
早在二戰中,一些交戰國就從軍事需要出發,開始人工造霧、消霧的研究和實驗,從而拉開了人類使用氣象武器的序幕。冷戰期間,美軍還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的觀點,并先后投資進行過數十個秘密的氣象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計劃”、制造雷電的“天火計劃”和在颶風周圍實施人工降雨以改變風暴方向的“暴風雨計劃”等。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曾利用東南亞地區西南季風盛行的自然條件,秘密地在戰區及其毗鄰地區用飛機傾瀉了成噸的碘化銀,進行人工降雨,造成越南局部地區洪水泛濫,橋斷壩毀,道路泥濘難行,嚴重破壞了“胡志明小道”運輸線。而這場居心叵測的人工降雨帶來的損失,據稱比整個越戰期間飛機轟炸造成的損失還要大。
美蘇在古巴上空展開的氣象武器斗法則更具典型性:美國屢屢利用“麥金萊氣候實驗室”開發出的氣象武器,使本應飄過古巴上空的雨云轉向,導致古巴連日大旱,作為經濟支柱的甘蔗一度歉收。而為了反制美國,蘇聯則多次派遣專家去古巴進行人工降雨。
據美軍方人士稱,“太空給予我們新的場所,技術給予我們新的機會”,氣象開發擁有“巨大的軍事潛力”,到2025年,美軍將能“在戰場上任意控制氣象”。據悉,美軍正在重點開發新一代氣象武器技術,它們可產生嚴寒、洪水、巨熱風暴、水柱、濃云等。新型氣象武器一旦研制成功,小則能夠呼風喚雨,大則能夠引發地震海嘯,甚至可能“將溫度降到史前冰川時代的程度”。
一些國際組織表示,各大國應盡快協商和簽訂相關條約,完善現有國際規制,約束使用氣象武器,并希望將控制氣象的技術更多地應用于人類社會的防災、減災事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