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晶亮
他,5歲演出,7歲奪冠,10歲發行首支單曲并打入排行榜榜首,可謂風光璀璨的童星。2009年6月25日,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這個帶著傳奇及悲劇色彩的流行音樂之王走了,由此引發一系列話題,特別是少兒家庭教育,父母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孩子理應擔負完成父母未竟理想的重擔嗎?
小邁克爾于1958年8月29日出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小城蓋瑞的一個貧困的黑人家庭。父親覺得自己的人生碌碌無為,就把成功的希望強加到自己的9個孩子身上,他就像是一支家庭藝人隊伍里的冷酷商人和嚴厲教練,給杰克遜兄弟們營造了空前的競爭環境,造就天才的同時也抹殺了快樂的童年。成名隨之而來的是:缺失的童年生活和商人的強迫和操縱……邁克爾·杰克遜的童年不像其他孩子一樣玩耍嬉戲,而是充斥著持續不斷的音樂和舞蹈練習及商業活動。在成名后的一次訪談中,邁克爾曾這樣回憶童年:“幾乎每天都是在錄音室度過,一錄就幾個小時,直至上床睡覺。而錄音室對面的公園,有孩子在玩耍,聽著他們興高采烈的歡笑聲,我總是忍不住會哭,自己為什么偏偏要工作(錄音)。”
把目光轉向身邊的孩子們,試問那些整天奔波于各種奧數班、才藝班、補習班的孩子的家長們,是否考慮過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家長設計的人生是否真的適合孩子們?
有些家長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條件學跳舞或樂器,而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學習這些,初衷本無可厚非,但是一些逼子成龍,發展至不惜棒頭鞭子下出天才的極端例子就不可取了。首先,應該因材施教,要知道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上個世紀,魯迅先生就曾說過:“對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要培養他們具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再而,也不是每個琴童都能成為郎朗、李云迪的,施加了太多壓力、肩負著太多使命的學習也失去了學習最重要的意義——為探索知識而學習。
最為重要的是,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一個人的童年將會影響其終身,孩子心智、人格的培養遠比一些分數更重要。再回到悲劇收場的流行天王邁克爾·杰克遜,縱使他是全世界最出色的音樂全才,擁有世界銷量第一的專輯《THRILLER》,銷量達1.04億(2006年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數據),是音樂史上第一位在美國以外賣出上億張唱片的藝術家,但據專家測定,其心理年齡只有12歲,無法適應成人社會生活:邁克爾讓玩具小火車全天候地轟隆隆才能安心,就像孩子習慣聽到母親洗衣服的嘩嘩水聲;有人說邁克爾是一個50歲的老小孩,他建一座夢幻莊園,就以為自己真是不用長大的小飛俠彼得·潘;他打開大門讓孩子們進來玩耍,就像那個擁有美麗花園的巨人,可這些舉動又被世人不理解,給他帶來困擾十多年的官司。其實這樣在某一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才華而其他諸如社會交往等能力薄弱的天才俯拾皆是。
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無法適應成人社會而痛苦地生活,只是他們都忽略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更何況成功的定義多種多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社會做出一份有意義的貢獻就是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請不要為你的孩子提早設計好他不喜歡的人生軌道,更不要拔苗助長、逼子成龍,多一個微笑少一份責罵,您的孩子一定會更好更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