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英奕
去年夏天,一位韓國朋友約我參加仁寺洞惠仁寺禮堂里舉行的一個電影節。電影節的組織者是外國人勞動者,電影大部分為紀錄片,紀錄了外國人勞動者在韓國打工的境遇。當然,這里的外國主要指的東南亞各國——尼泊爾、緬甸、孟加拉國、越南、泰國等等。電影的導演大部分為外國人勞動者團體的組織者們,他們大部分三十歲左右,膚色不同卻操著熟練程度不同的韓語交流。活動現場的服務人員大部分為二十幾歲的韓國志愿者,生龍活虎,活潑熱情。而坐在觀眾席上的,當然大部分是棕色皮膚的男女老少,也有少數的白色皮膚和黑色皮膚,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黃色皮膚的韓國人。
電影節的上半部是幾部紀錄片的播放,中間穿插了南亞國家幾個各有千秋的文藝節目。下半部是慶祝活動,活動地點轉移到能容一兩百人的酒吧。在這里,一反在禮堂里嚴肅悲哀,外國人勞動者們載歌載舞,異國風情輪現舞臺,臺上臺下融為一體,臺上不同膚色的表演者們歌舞狂歡,臺下韓國年輕志愿者們各種歡呼助威的聲音體態無形之間成為一臺復合的表演。總之,當時的大廳里各種膚色的人們融為一體,掀起一陣又一陣的高潮。
節目當中,一個樂隊組合的歌聲震動了整個酒吧。這個外國人勞動者樂隊組合是由來自三個國家——尼泊爾、緬甸、韓國的四位青年勞動者組成的,現在韓國已經小有名氣,經常收到各種演出的邀請。他們曾在二○○三年外國人勞動者大型抗議示威活動中起到過極大的鼓舞人心、團結一致的作用,他們用韓語作詞,曲子也采用了韓國人熟悉的旋律,他們的代表作《反對強行搜捕》和《我們是勞動者,保障我們的權利吧!》不僅為懂或者不懂韓語的外國勞動者所歌唱,如今也已為眾多韓國人知曉,這個樂隊還將八十年代韓國著名打工詩人樸勞海的詩譜成歌曲,多次登臺演唱。經朋友介紹,我得知,外國人勞動者在韓國的活動渠道不僅僅是電影文藝,而且全國還有四十五個外國人勞動者協會的分會,這些協會都是勞動者們自發組織的業余協會,負責替廣大外國人勞動者們協商著各種勞動問題,比如兒童問題協會、廣播電視協會、婦女問題協會、工傷協會等等。
談起外國人勞動者們的積極活動,還要追溯到二○○三年的外國勞動者示威事件。近十幾年來,隨著韓國經濟的發展,韓國市民不斷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不愿再從事繁重勞累的體力勞動。這樣,在近十年以來,韓國社會出現了大批的外國人勞動者,他們幾乎包攬了三d(即dirty, dangerous, difficult)工作。而大批勞動者的輸入也給社會各個方面帶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比如勞動者的教育、醫療、工傷、工資等等。二○○三年韓國政府曾下令將居留四年以上的勞動者遣返回國,引起了全國外國人勞動者們的強烈抗議,從十一月十六日開始,勞動者們在首爾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連續進行了八十五天的示威活動。其間有十一名外國人勞動者曾在地鐵鐵軌上臥軌自殺,表示抗議。
二○○三年的示威雖然沒有使政府公開下達讓步決策,但卻使外國人勞動者們由無組織狀態逐步變得有組織起來,之后的外國人勞動者團體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建立起來。隨著這些團體和韓國政府的一步步協商,勞動者的權益也逐漸得到伸張。
然而,在許多外國人勞動者不懂韓語、不懂韓國法律的情況下,勞動者團體又是如何有針對性地組織起來,如何與韓國政府對話的呢?一位來自尼泊爾人勞動者團體的組織者告訴我,這其中韓國各種NGO團體和韓國朋友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他們通知勞動者們韓國法律政策的變化,他們幫助勞動者們同政府對話、組建團體。比如現有的外國人活動團體中影響力比較大的外國人勞動者廣播臺——MWTV,這個臺的申請以及節目制作等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和一些采編人員,其中參與采編制作的有幾位是各國的勞動者,而更多的則是參與志愿活動的年輕韓國學生、韓國社會活動家等。目前這個臺運營資金的資助委員大部分都是韓國人和韓國社會團體。參與志愿和資助活動的韓國人有社會活動家、教授、藝術家、學生、家庭主婦等,也有酒吧老板等商業從事者。
近幾年來,韓國社會中外國人勞動者劇增,他們成為韓國社會的一塊調色板,展現出韓國社會的各種問題。韓國社會很難再以單一民族的形態出現在國際社會,從而,單一民族的慣性思維方式也似乎不再適應韓國社會。如今,韓國已有了“一百萬移民時代”的說法,一百萬的外國人,已經占到韓國人口的1/37之多。無疑,這不是一個可以忽視掉的數字。而且,事實上,外國人勞動者們雖然不一定全懂韓語,但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參與了韓國政治,盡管他們沒有合法的政治權利,但市民運動中卻不乏他們的身影。例如二○○八年韓國反對李明博的示威游行中就有外國人勞動者的參與。不僅如此,他們在爭取女權、兒童、工傷等各種權利的活動中,往往是和韓國的一些NGO聯袂行動,要求的不僅僅是哪個特定民族的利益,而是跨民族性的弱勢群體的利益。
不過,大部分韓國人還是停留在固定的單一民族思維里,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外國人勞動者,在回答“你認為外國人勞動者是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時,“身上有股怪味兒”、“說話嘰里呱啦”、“皮膚黑黑的”、“衣服花花綠綠”等這些大部分人的回答說明了他們對外國人勞動者們的認識。但也有少數韓國人已經認識到外國人勞動者在韓國社會中已不容忽視,為了維持和諧穩定的韓國社會,解決外國人勞動者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這些韓國人便成為積極幫助外國人勞動者的重要力量。當然,韓國還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像樸勞海一代的老活動家們,曾在七八十年代遭受過類似的勞動迫害待遇,他們將心比心,出于對外國人勞動者們的同情,又加上自己慣有的民主意識與斗爭精神,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而更令人值得展望的是參與活動的韓國年輕人,他們有的是受到上述長輩們的影響,而據筆者的接觸,更多是受西方興起的NGO影響;還有少數是受到韓國左派影響,在摸索反資本的道路中參與到外國人勞動者活動中的。
韓國,向來被我們認為是一個單一民族的鄰邦,同樣存在著多元共處、和諧共存的問題,也許這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