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宣揚中國威脅 美國防長編造最新故事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溫憲 ●李大光 黃德華 汪析●本報記者 劉揚
中國國防部17日回擊了美國國防部長及美國《國家情報戰略》報告對中國的無理指責,稱美方觀點和言論是“極不負責任的”,并要求美方“停止破壞兩軍關系的行為”。此前,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公開聲稱,美國駐扎在太平洋海域的航空母艦和空軍基地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新威脅”,為此美國要發展下一代遠程戰略轟炸機。蓋茨的說法讓中國人迅速聯想起此前一天美國《國家情報戰略》報告把中國列為假想敵的舉動。中國軍事專家戴旭憤怒地對《環球時報》說,美國這樣三天兩頭地“教訓”中國是無法接受的,這種做法不僅侮辱了中國的國格,更是對中國的國家智商的一種蔑視,美國不要認為給中國一個笑臉中國就會受寵若驚,給中國一個冷臉中國就會惶恐不安。
蓋茨稱中國威脅美航母
據美國彭博社16日報道,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周三表示,中國可能對美國在太平洋的駐軍形成威脅。他是在馬里蘭州出席美國空軍協會年會時講這番話的,他說:“事實上,當考慮到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的軍事現代化時,我們不太關注他們通過(戰機對戰機、軍艦對軍艦)挑戰美國的潛在能力,更多關注的是他們干擾我們活動自由及限制我們的戰略選擇的能力。”
蓋茨說:“(中國)在網絡和反衛星戰,對空、反艦武器以及彈道導彈等方面的投入,可能對美國投射兵力及協助太平洋盟友的主要途徑形成威脅——特別是我們的前沿空軍基地和航母戰斗群。”
美國空軍協會是由空軍退役人員及承包商組成的民間組織,但對軍方影響很大。彭博社稱,蓋茨的講話反映了美國情報界和軍方對中國武器的攻擊射程和先進性的日益擔憂,五角大樓在其最近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中,首次關注中國的一種新型反艦彈道導彈,而美國海軍11個航母戰斗群中有6個部署在太平洋地區。中國的這種導彈將危及美國依賴航母艦載機的戰術,迫使美國打造從更遠的距離發起攻擊的能力。
蓋茨稱,新的威脅意味著制造一種最新型的遠程轟炸機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這種可從地平線外發起進攻的新型轟炸機將使短程戰斗機戰斗力大為失效。蓋茨將這種新型轟炸機稱為“B-3”轟炸機。路透社稱,這是蓋茨首次明確表示支持研制下一代戰略轟炸機。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16日的文章稱,美國空軍一直想要在2018年前研制一種新型遠距離戰略轟炸機,預計耗資150億美元。蓋茨稱,盡管美國B-2轟炸機具有很強的戰斗能力,但事實證明其每架耗資20億美元的造價“過于昂貴”,以至于每損失一架都是“國家的災難”,美國軍方最終決定只購買21架B-2轟炸機,而不是剛開始計劃的132架。他說,今后,無論選擇哪種系統,或者是無人駕駛,或是有人駕駛,或是兼而有之,新轟炸機最終必須既符合美軍實戰需要,又能控制成本。
針對美國2009年《國家情報戰略》報告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以及美方高官16日指責中國發展新武器對美國的空軍基地和航母戰斗群構成威脅的說法,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胡昌明17日表示,美方的上述觀點和言論毫無事實根據,也是極不負責任的。“我們要求美方尊重事實,采取切實措施糾正錯誤言論,正確引導輿論,停止破壞兩軍關系的行為。”
“中國空軍威脅論”突然增多
法新社16日的報道稱,蓋茨的講話與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15日發布的2009年《國家情報戰略》文件相“呼應”,那份文件把中、俄、伊、朝列為挑戰美國利益的主要國家。
盡管蓋茨的這種觀點一直就有,而且也不是第一次針對中國了,但他同樣講過相反的話,比如2007年他在訪華之后曾說,通過訪問,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并非“潛在的威脅”,美國與中國可以構筑“伙伴關系”。這種反復就像一再對華表示友好的奧巴馬突然批準對中國輪胎征收高關稅一樣,給中國人帶來復雜的感受。
環球網17日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在被問及如何看“美國一方面說要跟中國搞合作,另一方面卻連續指責中國,渲染‘中國威脅”的現象時,有84%的投票者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侮辱。有網友留言質問說:“美國人不希望任何國家有先進的東西,別人只要稍微發達一點就是對它的威脅,而你在全世界駐軍沒有威脅別人嗎?!”
戴旭17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說,蓋茨的這種說法是一種老調重彈,美國的軍事裝備領先中國30-50年,實際上是美國和北約在威脅著整個世界,他們不僅有著領先的武器裝備,還運用于實戰,不斷在世界上打來打去。
戴旭還認為,美國這樣的做法對中國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就是對中國的一種敲詐,一旦讓他們形成慣性,美國就會不斷地希望通過政治敲詐和軍事威脅,而不是通過正常的貿易關系來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中國一定要識破這種陰謀,不讓他們的敲詐得逞,要像正常大國一樣行事,誰敲詐我我就堅決地反擊誰。
過去美國渲染“中國威脅論”主要側重中國海軍,但近來議論“中國空軍威脅”的聲音突然增多。就在上個月,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拋出一份報告稱,即便美軍派遣最先進的F-22戰機參戰,解放軍空軍仍有實力在臺海可能的軍事沖突中擊敗美軍。而該公司在10年前曾預測,在可能的臺海戰爭中,協防臺灣的美軍將輕而易舉地擊敗中國空軍,取得制空權。
與這種危言聳聽一脈相承的是,美國參議院9月14日專門提出一項修正案,以“擔心兩岸軍力失衡”為由,要求美國政府向國會遞交有關臺灣空軍現狀的報告,并要求報告必須評估臺灣如何有效因應中國導彈、美國如何有效協助臺灣等內容,還必須提出五年計劃,以提供臺灣維持空防的能力。
另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最新一期的美國《防務新聞》周刊文章稱,美國政治家為了節省資金,下令美軍在未來5年內要節約600億美元,而國防開支的削減必然導致武器裝備采購的縮水,進而影響美軍在全世界實施軍事行動的能力。該文特別提到,美軍空中優勢的地位將會受到最大的影響,因為F-22隱形戰斗機已經被迫停產,而中國和俄羅斯卻在大量制造可與美國現役戰斗機相抗衡的新型戰斗機。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將“肢解美國的超級軍事強國地位”。
談到美國最近一再渲染“中國空軍威脅”時,中國軍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17日告訴《環球時報》,中國沒有與美國進行軍事對抗、更沒有全面開戰的軍事設想。他說,中國的大國地位決定中國不能沒有反擊和防護的能力,但中國從沒有主動進攻、打擊美國軍事目標的考慮。蓋茨講這話,是不負責任的,美國應該客觀地認識中國,而不要主觀地想象。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袁鵬研究員認為,美國軍方對潛在的對手的態度一貫是強硬而又有些傲慢的。雖然美國在政治、經濟方面的霸權受到了挑戰,但在軍事方面是占有絕對優勢的,這種優勢讓他們有很強的優越感。一旦出現一個可能對它造成威脅的潛在對手,就會感到很不適應。但中國認為是正確的就要堅定去做,軍事現代化不能因為美國的不適應就不發展了。這個過程對于美國會很痛苦,對于中國也會麻煩不斷,但這是雙方都要面對的。
美對華戰略判斷發生轉變
提到美國遠程空中打擊能力時,中國空軍指揮學院戰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告訴《環球時報》,美國不僅僅是世界的霸主,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有的遠程空中打擊能力加起來也比不上美國。歐洲根本沒有自己的戰略空中打擊力量,只有一些戰術打擊力量,而俄羅斯的軍力剛剛恢復過來幾年,在這方面大概落后美國25-30年的時間。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隱形轟炸機的國家,被美國媒體稱為“強大得無與倫比”的B-2隱形轟炸機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都向世人展現了它強大的威力,與它性能離得最近的戰略轟炸機——俄羅斯的圖—160也要至少落后15年。
王明志說,美國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目前還處于概念研究階段,但從幾個已經透露出來的選擇來看,都將增加美國的軍事優勢。王明志還認為,雖然蓋茨此次為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找的借口是“中國威脅”,但不代表這種武器的假想敵就是中國,美國發展武器裝備的思想已經從“基于威脅”,轉變為“基于能力”,也就是說只要美國認為你有能力,即使沒有做出威脅的動作,也會在武器裝備上做出相應的反應,但這種做法使美國的一些行動看起來更加咄咄逼人。
袁鵬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蓋茨這次的說法說明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判斷和認知發生了轉變,從原來的重視軍事意圖轉為對中國的軍事意圖與能力并重。過去,美國總是強調中國的軍事決策意圖不透明,對于能力是不太看重的。但是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發展,現在也開始警惕中國的軍事能力,特別是中國的空中能力、海上能力和網絡能力。隨著最近幾年中國在這幾方面能力的提升,使美國產生警惕。
袁鵬認為,最近中美關系中負面的東西很多,輪胎案、情報報告、達賴問題、防長說中國威脅,如果簡單將這些負面的事件串在一起,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中美關系上半年很好,下半年很壞,高開低走。但如果平衡地看待,這是上半年兩國合作的態勢掩蓋了固有的問題,中美之間軍事安全、金融安全等深層次的問題一個也沒解決,目前只是被掩蓋的問題被暴露出來了。不要因為這些問題的暴露就把兩國關系說得一無是處。▲
環球時報20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