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輝
也說“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有一個公式: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這里,分母一般是個定數,要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創造教學價值,關鍵是要“增大”分子,即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是如此。對此,我們的前輩已經總結出經驗——精講多練。
從預設的角度講,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系統授課的內容要惜字如金:主要講清楚工具類的內容;例題的示范具有典型性;重視分析思路的引導……這是“精講”的本義,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其實,另一方面,在學生“多練”的環節中,教師仍然需要“精講”。要知道,學生的討論基本上是按教師預設的流程進行,其間,教師總忍不住要提示,要牽引,要點評,這是變換了一種方式的嘮叨。教師的提示、牽引等很有可能會干擾、影響學生對信息的提取加工過程。所以,在學生動腦、動手的環節,教師一定要克制“講”的沖動,給予學生課內充分研討、交流的機會,讓其真實地展示思路的尋找過程。這時,教師的“精講”應更多地表現為暗示、反詰、點到即止。要謹記:話不投機半句多。
關于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影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多種,其中主要的是“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即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態度,對數學問題情境的關注程度,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等。我以為,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在于一個“巧”字:既緊扣教學任務,又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比如有教師這樣上“代數式的值”的第一節課:
師:你們想知道自己將來能長多高嗎?
生(異口同聲):想!
師:那么,請看身高預測公式。[教師板書:男生:(x+y)÷2×1.08;女生:(0.923x+y)÷2,其中x表示父親的身高,y表示母親的身高。]
(接下來,學生懷著極大的好奇心,興奮地進行著各自身高的計算)
師(及時引導):剛才每位同學求出的數值,就叫做這個代數式的值;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代替x、y計算的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的過程。
……
這節課的引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保證了學生參與這一活動的廣泛度,進而促使學生獲得了最大的學習效益。
不妨手腦并用引“探索”。除教師精講、學生多練外,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還要重視師生互動,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性。比如,在“有理數乘方”一課的教學中,有教師就設置了這樣一個探索的過程:
動手實踐:做折紙游戲并回答:一張1㎜厚的硬紙片對折一次有多厚?對折兩次有多厚?對折三次呢?
猜想:一張1㎜厚的紙片(足夠大)對折20次后大約有多厚?
導出驚人的結果:一張1㎜厚的紙片對折20次后,大約有10000米厚,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
學生在思考題的引導下,在自主探索的啟發下,或學生自己動手演示后,經過獨立分析研究,就能發現有理數乘方的法則。這一教學過程不是教師把新知識灌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細心觀察、親自動手、認真思考分析、大膽推理后發現新知。學生不但知道了乘方怎樣計算,而且明白了其推導過程。
這里,教師通過折紙演示進行導引,讓學生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拉近與認識對象的距離,引出探索性的教學過程,從而就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講究有效提問的策略。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中,教師應講究有效提問的策略,包括把握時機,適時切入;內容有“度”,難易適當;靈活處理,提問得法,等等。
比如,除注重在重點、難點、疑點及題目變通處設問外,不妨針對學生常出現的錯誤,從其認識上的模糊處來提問,讓學生從正確與謬誤的比較中辨明是非,從而提高思維的精確度。舉一例:講平行線的定義,學生都覺得不難理解,可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他們又提不出。這時,教師不妨這樣問:“平行線的定義中,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內的限定呢?如果沒有這一限定,能否得到‘兩條直線一定平行呢?”教師的反詰使學生產生了疑點,促使其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就有利于真正理解平行線的定義,并解決了學生的一個知識模糊點。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黃江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