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班
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備課形式,進行集體備課的目的在于它可以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從而共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了使集體備課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大多學校都在積極探索和實踐。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學校的集體備課依然流于形式,不但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反卻成了教師積極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雞肋”。其原因何在呢?
一、進行集體備課是應付上級檢查
[教師日記案例]
中午開會,老校長傳達教育局最新規定:每周四的第一節晚自習是學校進行集體備課的時間,教育局要組織人力進行檢查。
去年也是這樣說的,就沒見來一次。但校長可不敢馬虎,說下午放學后,全體教師要簽到,然后進行集體備課,學校要跟蹤檢查。
我們備課組5人總算到齊了。大家都說,等上級領導來檢查了,再開始討論也不遲。但看到別的組聊得那樣的熱烈,我們也忍不住拉起家常來。至于下周的課該怎么上,誰也沒去問。
我有點疑惑,既然不得不進行集體備課,那為什么不真正進行組織呢?可是,到底該怎樣進行,怎樣做才有效,怎樣做老師才能接受,才愿意去做,才能真正出成效,學校的領導也是一臉的茫然。他們的回答是:你問我,我問誰?算了,既然沒人來指導,那我們在集體備課時閑聊一下,有何不可?
[評析]
該校進行集體備課是迫于教育局的統一要求,是做給局領導看的,在意識上不到位,在準備上當然就很倉促了。只是要求各個備課組的老師圍坐在一起討論,至于怎么組織,怎么討論,討論什么,就任憑各個備課組發揮了。如此的集體備課,說是集體,實際上是一盤散沙,剛開始的幾個星期還能堅持,但時間長了,事務多了,局領導不來檢查了,集體備課就會不了了之。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真正地發揮出教師集體的智慧,需要熱心教學研究的領導進行認真的思考。只有上級真正重視并努力去挖掘和發揮集體備課的價值和作用,使之真正為教育教學服務,集體備課的活動才能越辦越活,越辦越有成效,教師才能從集體備課中真正受益。否則,集體備課只會淪為教師的“集體閑聊”。
二、對集體備課的要求和規定過度統一
[教師日記案例]
學校換了新校長,對集體備課很重視,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具體是“四定”、“四統一”,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統一教學目標要求、統一教學重點、統一雙基訓練、統一教學進度。并設計了詳細的考核措施,甚至規定集體備課時遲到一分鐘怎么扣分,遲到5分鐘怎么扣分,討論不積極也扣分,哪一步不合乎要求都要扣分。這樣一來,我們在進行集體備課的時候,就不在乎備課的質量,而在乎備課的形式,一條一條對照規定來,完成各項要求后就草草收場。
我覺得,集體備課就是備課組幾個人一起討論課該怎么上,有一些具體的規定是必要的,但有必要弄那么多詳細的條條框框的硬性規定嗎?每一個班級的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每一位教師的教學風格也是不同的,人為地硬性規定成“幾統一”,不就成為千人一面了嗎?難道集體備課就是為了按步驟完成規定的任務?
[評析]
對于學校的管理者來說,對集體備課制訂統一規定是必要的,這樣便于管理、檢查和評比。但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什么都定得很死,什么都統一要求,教師的個性和積極性就會被無情地抹殺了。有必要把精力糾纏在教師遲到一分鐘該怎么扣分的細節上嗎?
教學的藝術,就是張揚教師個性的藝術,是靈活運用的藝術。集體備課統一規定過多過細,就會抑制集體的智慧,使教師淪為“規定”的奴隸。政策制訂者應深入到教師當中,多傾聽他們的意見,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制定集體備課的各項規定,這樣,把自上而下的領導意志和自下而上的教師意見有效地結合起來,集體備課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集體教案過于繁瑣或簡單
[教師日記案例]
我校前任教務主任曾對集體備課進行認真研究,制定了詳實的實施方案,規定教師要進行“三次備課”:第一次,個人初備,要寫教案;第二次,通過集體討論,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修訂,完成正式上課的教案;第三次,根據實際上課情況,對自己上課用的教案進行再次修訂和充實。
說實話,我很欣賞如此的備課要求和方式,這應該是推行集體備課的正確方向。但是,這種備課模式因為其繁瑣的各項硬性的“統一”規定,使我們不堪重負。在農村中學無法實行電子備課的情況下,按照要求,一堂課的教案我們要寫三次,這讓人難以忍受。
現在學校換了新領導,推行一種簡單的備課形式——“教學案”一體化。而在實際操作時,組長都是把一周要備的課進行分解,每人負責某一個章節,然后合在一起印刷出來就行了。這樣一來,確實輕松多了。但是,一體化的“教學案”是要印出來發給學生的,當然就不能寫教學程序,我們寫的都是習題。而每一個科目都要印“教學案”發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一天就要做十多張試卷,而且班級學生人數都在60人以上,教師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批改。
由于教案上只有習題,教師用這樣的教案上課常常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對同組的一位老師說,很抱歉,由于時間倉促,我設計的習題有點應付差事,沒想到她根本就不在意地說:“沒關系,反正我在課堂上也不用。”我聽了心里雖然有點涼,但也能理解。因為她設計的教案,我也從來沒用過。
[評析]
不少學校的集體備課就是如教師日記中寫的那樣,由各任課教師分頭撰寫教案。這種“承包式”的集體備課方法,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沒有了教師真正的共同參與和討論,也就談不上什么發揮集體的智慧了。每個人所備的那一課時,都是按照自己的情況進行設計的,幾個人湊起來的備課,風格迥異,設計思路不連貫,很難在教學中實施。集體備課之后,備課組的各位教師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重新備課,造成資源浪費。如此一來,集體備課不但流于形式,還成了教師和學生的額外負擔。
用習題充當教案的所謂“教學案一體化”模式,弱化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步驟和節奏的把握,因為教師不能只用寫滿習題的教案去上課。我覺得,教師不必寫詳實的教學預設過程,但簡單的教學步驟還是要事先設計的。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備簡案,這個簡案,不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而是確實為了教師自己上課所用。這種個性化的教案設計是教師成長的必要前提。
四、評價機制制約教師積極性
[教師日記案例]
學校讓我們進行集體備課,說是打“拳頭”仗,發揮集體智慧,但還是要對我們進行教學評價,名次上還是要分出一二三的。在個人利益和榮譽面前,誰都要留個“殺手锏”以期取勝,教學案上的那些東西,就引不起別人的興趣了。
作為農村中學的教師,說實話,我們的教學水平都相差無幾,提高教學質量都還是靠擠占學生的時間,沒有時間作保證,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難啊!多擠占學生的時間,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學成績,一天上一節課的效果很難比得上兩節課的效果,這個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在暗地里找時間,誰也不在乎集體備課時該怎么討論。
教學案都是提前一個星期設計的,但教學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不是自己設計的,就很難符合課堂需要。我發現,對桌的張老師總是偷偷地在紙上寫一些題目,讓課代表拿去抄在黑板上。我也就學他的做法,感覺自己親自為當天的教學而設計的習題針對性更強,教學效果自然會更好些。
[評析]
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的作用下,學生的考分還是決定教師教學成績的最主要因素。教師之間,競爭的壓力自然使他們難以真正進行合作。教師之間的競爭雖然不是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但學校的考評制度使他們不得不顧及自己的面子和利益。所以集體備課討論的時候,大家都停留在一些不痛不癢的很膚淺的層面上。討論完后,課該怎么上,都還是按照自己設計的來。
競爭與合作是相對立的,但教師之間需要競爭,也需要合作,關鍵是如何把這兩方面有效地結合起來。這里面有好多文章可做,關鍵看領導怎么通過考評制度去協調了。而目的是鮮明的,就是要保證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備課組長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教師日記案例]
八年級英語組一共5位教師,張老師,譚老師和我都做過備課組長,但我們三個深刻體會到備課組長的無奈和無聊,于是這學期初都向學校表態,因為一些具體困難,堅決不做備課組長了。于是,備課組長的頭銜就落在了剛從小學調來的成老師頭上。主任安排他的時候特意說,不要有什么顧慮,備課組長的任務就是召集組員討論和收交材料,成老師自嘲說自己就是個跑腿的。我就想,當備課組長只把自己當成“跑腿組長”,組員們對他還能有多少期待?
[評析]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同樣道理,一個優秀的備課組長就能帶出一個優秀的備課組。學校不應該以為,把那些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任命為備課組長就萬事大吉了。備課組長是集體備課活動的靈魂,必須精通業務、擅長研究和善于合作,要有自己獨到的教育見解,并能讓組員信服。通過集體備課,組員能從組長那兒學到實際的東西,而組長通過集體備課,也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業務和研究水平。也就是說,組長和組員都能通過集體備課這項活動而獲得充分的發展。如能這樣,即使學校不進行集體備課,這個備課組也能自己進行有效的集體研究。
因此,學校對集體備課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和組織,花大力氣對備課組長進行必要的培訓,努力把備課組打造成一個研究機構,使備課組的活動都能圍繞某一個課題而展開,使教師通過參與集體備課活動,得到專業上的發展和成長。這樣一來,集體備課在領導和教師的眼里,還能是可有可無的“雞肋”嗎?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戴莊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