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林
只有高中學歷,今年已經38歲。8個月前還是三輪車夫……這位叫蔡偉的人已經被列入了復旦大學2009年博士生錄取名單,并將師從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裘教授稱:“現在搞古文字的,很多名義上是教授了,實際上沒有他這個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沒有他這個水平。”由于國家規定報考博士必須具有碩士學位或同等學力,復旦研究生院負責人還專門去了一趟教育部,和相關部門作了溝通。
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名牌大學的博士頭銜,再有想像力的人也很難把這二者聯系起來,然而這即將成為現實。什么叫“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蔡偉日后也成為一代宗師,那么他的經歷也將成為一段佳話,就像當年沒考上大學卻被蔡元培聘請為北大哲學系教師的梁漱溟、小學沒畢業卻被胡適請上中國公學講臺的沈從文一樣。
面對蔡偉的傳奇經歷,人們在感嘆之余,勢必產生很多聯想或思考,比如:社會上還有多少像蔡偉這樣的專才、偏才、奇才?像蔡偉這么優秀的人才,為什么當年連大學都考不上?如果沒有裘教授的慧眼識英和復旦大學的不拘一格,蔡偉會不會被埋沒?為了避免這樣的教育悲劇,我們是不是應該改革招生考試制度?等等。
我相信中國還有很多蔡偉式的人才,但由于偏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他們無法通過高考或其他統一考試。無論是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還是著眼于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這種狀況都是應該避免的。那么,應該怎么辦呢?看了蔡偉式的佳話,肯定有很多人產生“如法炮制”的想法。
實際上,這方面的改革早就開始了。比如很多高校被賦予了自主招生權,復旦大學甚至規定兩院院士、杰出教授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題由導師自己定,學生可以不參加統考。不過,這些自主權都規定了基本的門檻,比如報考博士必須具有碩士學位或同等學力。復旦為了招收蔡偉,不僅自己破了格,還讓教育部破了格。除此之外,復旦的研究生院及數名專家教授也都參與到破格錄取蔡偉的工作之中。很顯然,蔡偉的讀博之路是很難被復制的。
那么,能不能把格破得更徹底一些,比如實行無門檻自主招生、完全由教授說了算呢?就人才發現及教育規律而言,這當然是可以的,甚至是應該的。實際上,很多科教發達的國家以及中國的民國時期就曾經這樣做過,而且相當成功。然而,如果中國現在實行這樣的制度,我卻大大地不贊成。為什么?因為權力缺乏監督——在這權錢交易等潛規則盛行、腐敗現象無孔不入的情況下,如果高校的入場券完全取決于個人的主觀意志及自由裁量,后果是不難想像的。
巧的是,幾乎就在復旦不拘一格錄蔡偉的同時,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公開宣稱,今后的高考制度將包括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評價,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但這一改革新動向卻遭到了輿論的普遍質疑,因為人們擔心此舉很可能極大地損害教育公平。正如“一考定終身”雖然有很多弊病但卻是“最不壞”的招生制度一樣,研究生招生規定門檻的“拘格”式的錄取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為了彌補這種制度的缺陷,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偶爾對蔡偉式的人才“特事特辦”,但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絕不能把這種做法制度化并推而廣之。
寧要有缺陷的硬規則,不要無制約的軟權力。要想告別這樣的無奈,必須改革我國的教育體制。當高校真正以選才育才為第一追求的時候,我們再考慮如何將“不拘一格”制度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