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國集團(G20)匹茲堡峰會即將召開。這兩天,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布朗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等歐美多位重量級人物,紛紛放出風聲,說是要把“調整全球經濟平衡”作為此次會議的首要議題。這樣的表態難道是巧合嗎?恐怕沒那么簡單。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一語道破“天機”:美歐正展開活動,力求在匹茲堡達成框架,解決全球失衡問題。但這可能成為“一種敲打中國的方式”,其他國家因此會向中國施壓,要其縮減貿易順差,提高人民幣匯率。
所謂“失衡”,是老調重彈,就是指中國等出口國家坐擁巨額貿易順差及外匯儲備,而美國和其他經濟呈現巨額逆差和赤字。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官方有意無意地總是將失衡視為危機根源,甚至有高官明確表示,中國的高儲蓄率是釀成危機的主要原因。
奧巴馬政府堅稱,提失衡問題,并非是責怪中國和其他貿易盈余國家引發了危機,而是要確保全球經濟“以精心編排的方式”擺脫危機,確保世界在未來能夠以更大的穩定度強勁增長。
這同樣是中國人期盼的目標,不過中國人很清楚,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做的是美國人清理好自己的“門戶”,清除造成危機的“罪魁禍首”——金融體系監管的缺失,市場開放性被濫用,以及由貪婪驅動的華爾街過度投機等。
歷史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不懷疑美國人這個表態的背后還有其他的小算盤。24年前的今天,美歐也是以失衡為名,迫使日本簽署了對其后來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廣場協議”。不到3個月,日元升值近20%。日本當年吞下的苦果至今仍未完全消化。其泡沫經濟于1991年開始崩潰,從此陷入長期低迷狀態。
中國不是當年的日本。中國從不回避自己的國際責任,但也不會攬下能力之外的負擔。眼下,中國就正在努力向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過渡,爭取為全球經濟復蘇做出更多貢獻。
但是,解決失衡問題的根本還在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占全球GDP三成的美國,如果只一味要求發展中國家冒著金融動蕩、社會不穩定的風險,單方面加快放松金融和匯率限制,以“調整全球經濟失衡”,太不公平。
別忘了,就在美國官員高談要“平衡全球經濟”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也悄然襲來。奧巴馬不久前剛宣布,對中國出口輪胎加征緊急關稅。G20首腦去年11月在華盛頓峰會上做出了集體承諾:“至少在12個月內不采取保護主義措施”,而自那以后,據世貿組織統計,“平均每3天就有一個成員國違背這個承諾”。
顯然,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對全球經濟復蘇形成嚴重傷害。眼下,全球經濟復蘇最需要的,是美歐兌現它們的承諾。如果美歐各國真的是在為全球經濟著想,就應該在匹茲堡峰會上好好談一談如何遏制貿易保護主義這個議題。▲
環球時報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