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佳 王隆文 張小雪
一、選題背景
本課題從系統論角度出發,以四川省什邡市宏達新村工程為研究案例,分析和討論系統中各主體發揮效用存在的問題以及相互作用關系網,采取交叉歸因的方法,對“工業反哺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希望對有關部門進行政策調整或改進有所參考。
二、調研描述
(一)企業
課題組把出資1.1億為師古鎮農民修建別墅型住房——宏達新村的宏達集團作為三個調查對象之一。通過對宏達集團的有關負責人進行半結構式采訪,搜集相關信息。
(二)農民
課題組選取宏達新村的村民為問卷調查樣本對象,課題組隨機選擇150個農民進行問卷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45份,其中有效問卷145份,問卷有效率為96.7%。
(三)政府
課題組與師古鎮政府工作人員就服務型政府和當地特色產業(雪茄原料煙種植)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并與思源村的村委會主任就基層黨建推進地方發展進行了半結構訪談。
三、工業反哺農業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原因
(一)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對農民的反哺缺乏長期規劃
1、環境污染問題長期存在
宏達集團雖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吸收農民務工以及“宏達新村”工程都是反哺農民的善舉,但是環境污染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問題。由于宏達集團電解鋅產落戶當地,對當地的水質、空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新村工程的致富造血功能不足
“宏達新村”工程雖然在住房上給當地農民提供了較大實惠,同時宏達集團吸收了部分村民進企業務工。但是,多數農民是從事基礎性的體力勞動活,這種反哺模式“治標不治本”,側重給予物質支持,沒有從人的主體性地位出發,增強人本身的素質和能力,教會農民致富的技能和手段。可見,宏達新村安身工程沒有和農民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致富造血功能不足。
(二)宏達新村村民方面存在的問題:弱勢地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1、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較低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地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隨機抽樣調查的145名村民當中,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分別占了調查人數的54%和31%,另外還有6%的村民是屬于基本不識字。另外,僅僅只有8%的村民是中專或者高中學歷,這包括在讀的青少年。
在調查關于在宏達集團務工村民的工作內容時,我們發現村民一般從事材料運輸搬運、原料搭配混合等基礎性工作,少數從事簡單機械操作等工作。這些工作多屬于體力活,技術含量比較低。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返回宏達新村,有的找到零工,有的在家滯留現象,造成部分民工閑置勞動力和家庭經濟來源沒有保障。
2、農民缺乏有效的表達途徑
在結構式訪談中,有部分村民反映他們的意見不能得到很好的表達,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相信村部的服務型職能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村民反映村委或是政府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沒有給予很好的解決和反饋,導致問題一直存在。
(三)基層政府方面存在的問題:服務能力不足
1、鄉風文明建設職能有待加強
通過對部分村民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發現,“宏達新村”工程的村風文明建設職能沒有發揮較好的效用,處于“重政策,輕實際”的現狀。目前,村民閑時主要依靠打麻將和看電視這種自發的方式來填補時間,滿足精神文化的需要,娛樂方式比較單一。雖然,以共和村村部為依托,村部為加強村風文明建設,建設了圖書室、體育器材室等休閑娛樂文化設施,但是這些設施并沒有被村民得到較好的利用,即村風文明的內容與方式沒有很好結合,沒有考慮農民目前文化素養的現狀,以一種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來建設鄉風文明。
2、行政效率低,政策落實不到位
在調查中,有村民反映,政府和村委會對待村民提出的一些問題和訴求沒有給予很好的解決和反饋。存在形式上給予關心但是實質上沒有給予解決,或給予口頭應允,但是沒有及時給予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而造成農民損失加重的現象。
四、政策建議
(一)借鑒思源村模式,以基層黨建促進經濟發展,培養新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
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也技能是增強農民致富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是改變農民弱勢地位的更本途徑。“有文化”要求農民能說會寫、自主自強、崇尚科學、誠信友愛、知法守法;“懂技術”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至少要熟練掌握一到多項生產技能和技巧;“會經營”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獲得高的經濟效益。借鑒思源村模式,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關鍵在于基層黨委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和增強黨干群關系為基礎,以人為本,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培養模式。
(二)加強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堅持政策指導與保障措施相結合,根據地方實際情況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工業反哺農業最終目的還是要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改善其生活環境和條件。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促進農民增收,關鍵在于地方政府能夠堅持政策指導與保障措施相結合。一方面,政府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創新生產經營體制,協調各職能部門分工,保證政策落實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從技術指導和引導農民收購管理切實履行服務職能,在農民與企業之間扮演中間人角色,最終 實現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
(三)完善村民民主管理機構職能,改進工作方式,反映農民需求,推進村風文明建設
完善村民民主管理機構職能,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應擺脫過去“重政策,輕實際”的狀況。民主管理機構應從激活載體、信息反饋、改善環境和文化引導四個方面共同推進村風文明建設。激活載體就是抓住鄉風文明建設的“承載點”圍繞農村精神文明抓什么、怎么抓和怎樣受群眾歡迎來保證內容與形式的良好結合。信息反饋就是找準鄉風文明建設的“啟動點”,應普遍建立起以黨員、村民小組長為骨干、村民代表為基礎的信息反饋網絡,及時了解村民思想動態,不斷加強黨群聯系,增強工作實效。改善環境就是把握鄉風文明建設的“切入點”,應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體現特色、村容整潔”的目標要求,不斷加強各村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及住宅建設等方面的整體規劃,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文化引導就是牽動鄉風文明建設的“興奮點”,為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搭建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等平臺。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國際政治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