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佳婧
一、美國貿易政策的歷史演進
自1783年美國獨立以來的兩百多年間,美國已從一個較小的、經濟上出于邊緣性的殖民地經濟轉變為一個全球經濟強國和國際經濟體系的主要構建者。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美國的貿易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其總體趨勢是從自由貿易政策專項以高關稅為主要特征的保護主義政策,然后在貿易保護主義威脅下曲折地向多變自由貿易體制發展。
縱觀美國的貿易保護之路,不難發現,上世紀70年代之后的貿易保護政策呈現新的特點:不再是以構筑高關稅壁壘為主,而更側重非關稅壁壘,具體包括進口限制、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自動出口限制、技術和衛生標準等。一些非關稅壁壘目前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干預外貿、限制進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分析
(一) 貿易保護的政治經濟學意義
政治經濟學關于貿易保護的理論把貿易政策當做內生決定的。簡言之,通過貿易保護可以增加相對對于經濟中相對稀缺要素的所有者的實際收入。因此,受到國內一些財團、行業協會的壓力會使政策制定者相應的做出抉擇。
(二) 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導致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因素有:如亞洲四小龍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力量上升,以及很多發展中國家過度依賴于出口需求,其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制造業機器60%的總出口收益。但除美國、加拿大外,其它工業國家進口需求都不足甚至負增長。這事貿易保護因素的引致,也是進口貿易保護的結果和體現。
此外還包括世界經濟增長的減慢和失業率上升,以及國際金融和貨幣市場的不穩定,貿易不平衡嚴重,使得貿易摩擦必然加劇。
(三) 為什么經濟危機會孽生保護主義
保護主義,一方面可以幫助執政者有效地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國內夕陽產業財團的壓力。通過保護主義政策,限制外國商品準入,可以幫助國內企業減少競爭壓力,渡過難關。將原本不足的消費力全部轉移到國內商品上,擴大內需,增長就業。
(四)“只買美國貨”的國內動因
一是長期的貿易逆差積累了國內某些企業大量的不滿情緒,要求保護。
二是金融危機擴大了國內經濟困境,失業率激增,為促進就業提出“購買美國貨”。
三是振興美國的制造業以及鼓勵新產業的誕生。
三、貿易保護主義的弊端
(一)不利于福利的提高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顯然并不是說著重發展扶持這些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行業和產品,而是會傾向于扶持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換句話說,就是選票密集型的產業。這樣的做法不符合國際貿易理論的福利分析。最終會使本國的福利水平整體下降,同時影響其他產業發展。
(二)貿易保護主義將使企業喪失創新及降低成本的動力
美國部分傳統產業早已步入“更年期”,原本已不具競爭力,這些企業要么通過改進技術,轉變方式重新融入國際競爭,要么優勝劣汰,退休養老。而“只買美國貨”無疑給了這些企業一張“不思進取”的舒適溫床
(三) 貿易戰
保護主義的做法必然會招致別國不滿,是違背自由貿易準則的,也是為WTO反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貿易爭端都能在WTO框架下得道妥善解決,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會招致貿易報復,引起雙邊甚至多變的貿易戰,最終多敗俱傷,使得經濟整體下滑。
四、基于2009年上半年的數據對“只買美國貨”的影響分析
(一)2009年美國進出口的變化
1、出口額
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出口降幅大于進口,美國3月份貿易逆差8個月來首次擴大,其中進出口降幅分別為2.4%、1.0%,而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由2月份的142億美元擴大至3月份的156.2億美元,非農業部門失業率也從3月份的8.5%升至8.9%。
2、鋼鐵業
美國2009年4月份進口鋼鐵產品總量為121.4萬凈噸,其中成品鋼110.7萬凈噸,比3月份的最終進口量分別下降21%和25%。同比下降59.2%。
3、就業率
美國勞工部2009年6月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美失業人數增加78.7萬,達到1450萬人,失業率達到9.4%,環比上升0.5個百分點;自2007年12月衰退發生以來,失業人數增加700萬,失業率上升4.5個百分點;“打短工”的人數增加73.2萬,達到950萬人,自衰退發生以來增加580萬;長期失業(27周以上)者增加26.8萬,達到390萬人。
(二) 2009年中國進出口的變化
1、進出口指數
受外部需求大幅萎縮的影響,2009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延續去年11、12月持續下降的態勢,且降幅明顯擴大。進出口總額4287.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4億美元,下降19.7%。但隨著國際市場需求出現低位回穩和我國穩定出口、擴大進口的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見效,3月份對外貿易出現好轉跡象,剔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1%,比前兩個月累計縮小8.5個百分點。進口717.3億美元,下降25.1%,比前兩個月累計縮小9.1個百分點。一季度,由于進口降幅大于出口,貿易順差達到623.4億美元,同比增長53.6%。
2、鋼鐵業
今年以來,中國鋼材進出口形勢非常嚴峻,出現了從鋼材凈出口向凈進口轉變的發展趨勢。這也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鋼材進出口首次出現逆轉。這一態勢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扭轉,中國恐怕將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鋼鐵倉庫”。隨著中國鋼材價格的進一步走高,國內外價差將可能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受沖擊情況將會更加嚴重。
由于鋼材需求持續低迷,出于保護國內鋼鐵企業的考慮,國際貿易保護有抬頭的趨勢,“在只買美國貨”之外,鋼鐵行業的反傾銷案例持續增加:美商務部于4月28日對外公布,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油井管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4月中旬,歐盟決定對中國無縫鋼管作出反傾銷初裁,將對其征收從15.6%到24.2%的臨時反傾銷稅;4月中旬,印度財政部決定對進口含硼鋼材征收10%的進口稅,主要針對來自中國的進口鋼材。這些無疑也加大了鋼材出口的壓力。
因此造成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國際市場鋼鐵產品需求大幅萎縮;人民幣匯率上升;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回潮;鋼材出口稅率調整尚未進一步到位。
可見,保護主義的確是在經濟下滑,出口低迷的情況下給中國鋼鐵業雪上加霜。政府應該考慮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增強中國鋼材產品國際競爭能力。
五、結論
經濟蕭條孳生貿易保護主義,客觀上說各國在經濟危機下的保護政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就“只買美國貨”來說,將它作為公然的法律似乎不妥。但就全球利益來說,無數事實表明保護主義無益與經濟復蘇,尤其在當下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下,各國協作的自由貿易氛圍是最好的解藥。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