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貴州民間金融的特征
民間金融是官方(正規)金融的對稱,泛指個體、家庭、企業之間,通過繞開官方正式的金融體系而直接進行金融交易活動的行為,是尚未納入政府監管的、未取得合法地位的金融形式。
筆者于2007年對黔西南州普安縣及黔東南州臺江縣部分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走訪了173戶農村家庭。
根據調查資料,貴州農村民間借貸具有如下特征:
(一)民間借貸發生率高、規模大
與正規金融比較,民間借貸發生率高達86.55%。從金額來看,民間借貸的比率也高達61.16%。
(二)民間借貸戶均額較小
貴州民間借貸戶均額為4791元,僅為正規金融的61.71%。考慮到數據的時間段為5年,若以簡單算術平均計,可能每年不足1000元,低于全國水平。
(三)民間借貸的利率特征
從民間借貸發生戶(筆)數看,無息借貸超過了有息借貸,分別為57.63%與42.57%。然而從借貸金額看,有息借貸卻遠高于無息借貸,分別為72.42%與27.58%。再從利率水平來看,有息借貸(包括高利貸)利率雖然較高,16.22%的利率約為同期正規金融的兩倍,但全部民間借貸的加權平均利率僅為11.75%,約為正規金融的一倍半,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四)民間借貸中的高利貸行為
貴州民間借貸中高利貸的發生率為26.98%,這意味著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有息借貸具有高利貸性質;從金額來看,這項比率約占五分之一。
(五)民間借貸的形式特征
民間借貸中約四分之三為個人無組織借貸,僅四分之一為有組織借貸,但從金額數來看,有組織借貸卻高達41.53%。而有組織貸款主要以合會形式存在,鮮有錢莊、地下銀行等形式。
此外,貴州農村民間借貸主要用于生活而非生產
綜上所敘,貴州省民間借貸既有全國民間借貸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這主要表現在借貸的規模、形式、用途、歸還等方面,具有小額、分散、無組織、非生產性等特點。
二、貴州民間金融形成的原因
與全國民間金融一樣,貴州農村民間借貸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的二元性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金融管制。
二元經濟結構是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部門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或區域間、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導致的經濟兩極分化現象。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先進的現代部門和落后的傳統部門并存,城鄉差別大,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與此同時,我國的金融制度又存在著嚴重的供給不足的缺陷。一方面,國家壟斷了一切金融資源,服務于國有經濟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另一方面,分布廣泛的廣大中小企業和農村地區、個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卻得不到國有金融機構很好的滿足,他們不得不依靠傳統的錢莊、合會、典當行等金融機構來獲得零星的金融資源。正是金融制度供給不均衡給予了民間金融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再從需求的角度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與發展,中小企業和農村地區、個體經濟的日益壯大,他們對資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官方金融不能滿足其需要的制約下,只好求助于民間金融。
可以說,目前我國的民間金融異常發達,規模異常之大,是政府實行金融控制,金融體系不健全、利率政策管制過嚴、金融壟斷的結果,但從深層次看也受二元經濟結構背景的影響。
除此之外,民間借貸盛行還有不少原因,相關研究對此進行了大量分析。本文僅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并結合實地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
首先,大商業銀行缺乏向農村貸款的動力。農戶、鄉鎮企業貸款特點是數額小、實效性強,國有商業銀行給其貸款成本高。而對國有大中型企業貸款,具有規模優勢,而且風險小,所以,國有商業銀行一般不愿意與農戶打交道。
比起大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由于長期面向農村與農民,其貸款的信息成本似乎應該較低。但農信社由于自身的歷史包袱及經營體制問題,不能放開手腳向農村貸款。
其次,分析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比較,民間借貸在交易信息收集、談判和簽約、監督交易和約的執行情況以及交易糾紛的解決等方面的費用都較低。由于大多數民間借貸發生在熟人和親戚朋友鄉鄰之間,貸款者的資信狀況、經濟實力、資金投向、項目前景等信息都比較熟悉,無須另花時間、精力進行調查,因此,交易信息收集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三、貴州民間金融的規范與發展
第一 民間金融合法化
盡快讓民間金融合法化是當務之急。一是政策界定。鑒于民間借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以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議從理論和政策上給予其合理定位。二是法律定位。對民間借貸法律定位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則:一是承認民間借貸受法律保護;二是規定民間借貸得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建議盡快出臺《民間借貸管理辦法》,將民間借貸納入法制化軌道,納入金融監管范圍,為規范民間借貸構筑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
第二 民間借貸的發展
如前所敘,貴州民間借貸具有自身的特點:借貸金額小,組織程度低,資金實力有限等,因此其民間借貸的發展也應有自身的特點。基本原則是,以發展合作金融和小額信貸為主,鼓勵民間合作金融機構或組織以及民間小額信貸公司的發展。
首先,廣泛存在的傳統的互助性質的民間個人借貸,其組織程度低或無組織形式,單筆金額小,分散,對此類民間金融形式,只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規范,使之成為受法律保護的、政府可監控的對象即可。
其次,鼓勵民間資金進入正規金融機構。
再次,目前我省廣泛存在的各種合會,可以通過嚴格的監督管理,規范運作發揮其互助合作的積極作用,成立民間互助合作金融組織。
最后,吸納各類民間社會資本,發展和壯大農村小額信貸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社區性的新型金融機構。
第三, 民間借貸監管與制度設計
民間借貸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金融監管。應將民間借貸納入銀監會的統一監管。特別值得指出兩點:一是對民間金融機構的監管要有針對性。二是要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的作用。國際金融監管的經驗表明,行業自律是金融監管的重要輔助力量。因此,強調行業協會對民間金融機構實施自律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發展民營金融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一是存款保險制度。任何形式的金融組織的存在都是伴隨著風險的,民營金融更是如此。因此應構建合理的存款保險制度。二是貸款擔保制度。政府應鼓勵、支持和規范民間擔保公司的發展,使其更好地為民營企業融資服務。三是征信制度。建立一個由中央銀行牽頭、由各金融機構參與的征信體系,建立包括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合伙制企業、自然人在內的信用數據庫。
(曾賢林,1966年生,湖南邵東人,貴州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貨幣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