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娟 宋海鷗
一、企業征信靜態博弈分析
(一)理想狀態博弈
假定市場上有兩個實力相當的廠商A、B,在競爭初期產品無差異,產品價格及市場占有率均相同,兩廠商沿著相同的路徑進行征信體系建立,若同時成功,兩個廠商平分市場。此外,假定政府的制度設置是充分有效的,實施征信的社會信譽體系可以得到充分保護。在上述假定下,A、B兩企業分別都有兩種戰略:實施征信。
在社會征信體系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下,企業有實施征信體系的動力。當A實施征信體系時,其企業發展得到支持,市場競爭能力提升,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B如選擇不實施,就會逐步失去競爭力,喪失市場份額;若B也實施征信體系,那么假定雙方市場競爭能力同樣提高,市場份額保持不變,但產品附加值提升,博弈雙方的利潤率提高,收益也都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博弈的均衡解是(征信,征信),增加了博弈雙方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征信行為得到有效激勵,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鼓勵征信機制實現的氛圍,促進社會整體信譽體系的提升。
(二)智豬博弈
由于征信是一項長期不確定的活動,廠商很可能不會同時取得成功。假定A為信譽高的企業,B為信譽低的企業,A的征信所帶來貢獻率高于B,這時就會出現智豬博弈的現象。
在這個博弈中,沒有“剔除劣戰略均衡”,因為A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劣戰略。但是,B有一個劣戰略(即“征信”),因為無論A如何選擇,B選擇“不征信”都比選擇“征信”更好一些,所以B會剔除“征信”,而選擇“不征信”。A知道B會選擇“不征信”,自己只能選擇“征信”,因為“不征信”的收益為0。所以,這時的納什均衡是(征信,不征信),是一種“重復剔除劣戰略的占優戰略均衡”,其中B的戰略“不征信”占優于戰略“征信”,而給定B剔除了劣戰略“征信”后,A的戰略“征信”又占優于戰略“不征信”。所以,在市場上,信譽高的企業要收集信息、分析市場、投入資金進行征信體系;但是大量信譽低的企業卻不會花成本去進行征信體系,而是等待信譽高的企業的征信體系的建立,繼而進行虛假模仿。從短期來看,智豬博弈中信譽低的企業可以通過虛假模仿節省成本,從市場中獲得一杯羹;但是長此以往,信譽低的企業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利于自身成長壯大;對于信譽高的企業而言,就必須始終保持高信譽的領先優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囚徒困境
如果社會信譽體系的保護力度不夠,加上征信體系具有較強的外部性,不少征信體系建立之后很容易產生“征信外溢”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廠商就會傾向選擇“不征信”策略,而等待接受征信企業的“征信外溢”。當所有廠商都選擇了這種“最優”等待策略時,征信體系活動就可能陷入停滯狀態。根據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機制將導致帕累托最優狀態。但是,當市場不完備、信息不對稱性以及非充分競爭等經濟特征普遍存在時,市場機制將不能自行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二、企業征信動態博弈分析
上面分析的幾種博弈都是靜態博弈,現實中企業進行征信體系的行為選擇有先后順序之分,是一種“動態博弈”。例如,假設企業A和B分別決定在同一時間上進行征信體系建設,由于市場需求有限,在同一細分市場有兩家供應商,超過了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供大于求會導致各自虧損1個單位。如只有一家企業在該產品進行征信體系,它可以全部售出,賺得利潤1個單位。假定A先決策,B在看見A的決策后再決策是否開發該技術。
在“博弈樹”的每一條“路徑”末端,用向量給出A和B的支付,可以用“逆向歸納法”求解這個博弈。在B進行決策的兩個“決策結”上,B在左邊的決策結上選擇“不征信”,而在右邊的決策結上選擇“征信”,即給定A征信,B就不征信;給定A不征信,B就征信,B應避免同時與A都選擇征信而蒙受損失。在這種情況下,A在自己的決策結上當然選擇“征信”,因為他預計當自己選擇“征信”后,B會選擇“不征信”,自己就凈賺1個單位。當B威脅A:“不管你是否征信,我都會在這個信譽體系上進行征信。”倘若A將B的話當真,A就不敢征信,讓B單獨實施征信服務獲利。但是,B的威脅是“不可置信”的:當A不理會B的威脅而果斷地實施征信體系時,B其實不會將事前的威脅付諸實施,因為在A已實施“征信”的情況下,B的最優決策是“不征信”,而不是。因此,均衡解是(征信,不征信)。
三、企業征信不對稱信息下的博弈分析
不對稱信息,是指一些局中人擁有別的局中人不擁有的“私人信息”。當前,征信體系建立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施征信活動的交易市場效率很低。這是為什么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賣方比買方更多地知道征信體系的實際情況,但賣方不會將征信體系存在的問題如實告訴買方。買方也知道這種情形,因此在開出價格時會考慮到該產品的有效性問題。假定沒有問題的好產品價值20元,有問題的產品只值10元,并且假設買方認為市場上出現好的產品和壞的產品的可能性各占一半,買方開出的價格不會高于15元(1/2*20+1/2*10)。這時,如果賣方的產品果真是好的,他就不會出售,好產品會退出市場,但當賣方的產品是壞的時,他會十分積極地將只值10元的產品按15元賣給買方。但買方知道愿意按15元賣的產品一定是壞的產品,從而認定市場上全是壞的產品。所以,除非他愿意買一項壞的產品,否則他會退出市場。當他愿意買壞的產品時,他只開出10元的價。于是,產品交易市場或者建立不起來,沒有買主;或者完全充斥著壞的產品,真正的好的產品退出市場,而壞的產品在不斷成交,但價格很低。這種情況勢必會造成產品交易市場的惡性循環,最終抑制眾多企業建立征信體系的積極性。
四、結論
(一)加大社會信譽體系的保護力度
社會信譽體系的建立,具有激勵征信的功能,能夠有效解決征信體系溢出的外部性問題。
(二)完善產品交易市場機制
完善產品交易市場,有助于克服不對稱信息和減少機會主義行為,使得征信企業的產品的定價更為容易、合理,并能有效降低征信轉移的困難,增加征信體系成果的收益。
(三)搭建社會信譽服務建設
征信體系,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社會效益大大高于私人收益,具有一定的社會服務性質,私人或單個企業則缺乏參與此類征信活動的動力。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科規劃課題, 項目編號:2008B2069;《福建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孫曉娟,1964年生,哈爾濱人,廈門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組織績效評估。宋海鷗,1968年生,江西人,廈門市發改委處長。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