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洪
一、 員工培訓的市場化發展動因
在中國,龐大的培訓需求已經形成并日益強化,這促使著現行的員工培訓方式的創新與發展,其中,在社會化中以市場化的方式來實現培訓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對接是重要的和主要的方式。這是因為:
其一,員工培訓的市場化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友誼拓展。正規的全日制學校教育制度是形式化的(formal)制度,即按照一定的、統一的形式運行的制度。這種制度安排對于滿足知識與技能傳授的連續性、層次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也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運動慣性和制度剛性,缺乏靈活性,難以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更新、補存施教內容和設置新專業,而且對于受教育者的資格也有諸多的嚴格限制。
其二,在現有的培訓資源中,存在著三個十分矛盾的現象:一是培訓需求蓬勃增長,培訓資源總量供不應求的矛盾;二是培訓需求多樣化發展,而培訓資源尚在同一層次、在淺層次同構競爭的矛盾;三是以高校教師和業界精英為主體的培訓資源,或者因為對實踐發展把握不好或者因為不清楚理論前沿而使培訓效果難盡人意。三大矛盾制約著組織、員工個人對培訓資源的選擇,影響著員工培訓效果。引入市場機制,以市場化的方式聯結、整合高校老師與業界精英,培育多層次培訓機構是必然的選擇和現實的要求。
其三,隨著國外教育培訓機構紛紛進入中國培訓市場,在滿足國內員工培訓需求的同時,既給中國培訓市場帶來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給國內培訓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培訓市場的優化發展勢在必行。
其四,在員工培訓的現實困惑與實踐創新中,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亦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培訓市場發展與培訓產業發展問題,在引進國外的培訓理論的基礎上,著力研究中國員工培訓的實際問題和理論。
二、 員工培訓的市場化發展框架
員工培訓的市場化是指組織的員工培訓跨越組織界限,進入社會,遵循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它表現為組織或個人委托專門的培訓機構對自己及組織員工進行培訓,亦表現為組織的內部培訓機構或專門的社會培訓組織走進市場尋求更多的培訓量以充分發揮組織培訓資源的最大效益。
員工培訓過程,是一個知識技能的“交換”過程,當員工培訓的運作跨越組織界限,首先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作為知識、技能的需求方(或組織整體或員工個體),通過交納一定數額的培訓費用從培訓機構處獲得參加培訓的權力,并經過培訓獲得某項知識或技能;作為知識、技能的需求方(教育培訓機構),通過向受訓者提供“傳授知識、訓練技能、轉換觀念”等服務而獲得收益。在這種員工培訓產品和服務的供求對接中,一方面組織或個人就會主動地尋找和選擇合適的培訓機構,購買其培訓產品和服務以滿足自身的培訓需求;另一方面培訓機構亦會積極地研究員工培訓需求,以開發和提供合適的培訓產品與服務去滿足培訓需求,去適應、引導和創造培訓需求;在員工培訓的供求對接與矛盾運動中,既促進著組織發展與員工進步,又推動著培訓機構的優化發展,于是包括各級各類組織的在冊員工和即將進入各級各類組織的準員工及準備進入有關組織的未來員工相繼進入培訓市場,積極地尋求著合適的培訓機構,進而逐漸培育和形成員工培訓產業,也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這就需要政府的促進和調控。
三、 員工培訓的市場化發展價值
其一,促進培訓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員工培訓的效果。當前中國員工培訓市場化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諸如培訓市場體系不完善,國內培訓機構還處于發育期,許多培訓機構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缺乏,培訓市場秩序還較為混亂,一些培訓機構辦學投機性強,惡性競爭時有發生;培訓產業還是一個新興行業,培訓理論研究還較為薄弱等。加強員工培訓的市場化發展,促進員工培訓市場的優化,有助于推進培訓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員工培訓的效果。
其二,強化人力資源開發,實現勞動力充分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歷來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都將面臨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問題是當前及今后一個較長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的焦點問題。就業問題,實質是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技能單一而跟不上我國經濟社會轉軌變型的需要。因此,推進員工培訓市場化發展,培育更多更優秀的員工培訓機構,提供更好更對路的培訓產品與服務,以較低的成本、較快的速度培養出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隊伍,確保適應市場變化而發生的勞動力吸收和排斥機制能夠正常運行,進而形成“就業前的培訓-就業-培訓-再就業”的良性循環,保持“適銷對路”的勞動力的可持續供給。同時,充分發揮培訓市場的“蓄水池”和“充電站”的作用,這樣方能有效地緩解勞動力就業的壓力,實現勞動力充分就業的目標。
其三,帶動培訓產業的發展,加快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所謂學習型組織,就是充分發揮每個員工的創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種彌漫于群體與組織的學習氣氛,憑借學習毅力和能力的不斷增強,使得個體價值得以實現,組織的效率、業績得以大幅度提高,使組織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學習型組織”中的組織概念很廣,小到企業的班組車間、黨組織團組織,大到地方政府、國家都包含在這個組織范圍之中。因此,推進員工培訓市場化發展,帶動培訓產業的發展,使員工在接受培訓后真正有所收獲,使組織在員工培訓后有所發展,于是調動員工、組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形成“培訓—提高—發展—培訓”的良性循環,從而真正地加快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其四,積累人力資本,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軌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人力資本是真正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資源和根本動力,加入 WTO 后,應對國際市場產品、勞務、服務質量、科技含量及成本和交易費用的全面競爭中,人力資本存量的高低對競爭成敗具有決定意義。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出現的“低技術陷阱”、“民工荒”、進城務工人員和貧困人口這一龐大人群的“教育荒”等等已經充分說明,低工資、低教育、低技術和低勞動生產率,已經成為我國現有經濟發展模式衍生出來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推進員工培訓市場化發展,加強員工培訓,促使中國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由勞動成本優勢轉化為勞動力素質優勢,尋找一條依靠勞動力資源質量的提高和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既能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又能節約使用有限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路,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田洪,1971年生,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人力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