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化工行業的現狀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工業化進程己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化工行業己經成為我國的主導產業。
2004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的石油加工工業和化學工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2506.5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34.19%,占全國工業產品總銷售收入的11.98%,石油和化學工業企業17761個,資產總額18875.87億元。
在長足進步的同時,仍存在不少問題和障礙,嚴重制約著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
(一)能耗巨大。2005年我國化工行業能耗為19308.07萬噸標準煤,占全社會能源消耗總量的11.29%。
(二)污染嚴重。化工行業廢物排放量大。以污水為例:我國的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和化學原料制品制造業2002年廢水排放量為376285萬噸,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的18. 2%。
化工行業的污染不僅表現為污染排放量大,還表現為排放物毒性強。根據美國排放毒性化學品目錄(Toxics Release Inventory)在1994年發表的統計結果,世界排放廢棄物最多的10類企業中,化學工業名列榜首,而且,其(包括冶金)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棄物是其余9個工業行業的總和。
(三)行業集中度不高。我國化工業一個突出的不足是行業集中度不高、布局分散,生產規模小,難以實現規模效應。
可以看出,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和化學燃料及化學制品業集中化程度并不高,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化學纖維制造業集中度相對較高,基本實現規模化。
二、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高新技術化和生態化
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環境問題對化工這一傳統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新技術化和生態化。
(一)高新技術化
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為其提供資金、原料和設備。因此在發展高新技術的同時,還應對傳統產業進行高新技術化改造。
1999年8月20日國家發布的《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要市政管理電子信息等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大力開發有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技術附加值,開發和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工藝和裝備,大幅度提高國產技術裝備水平。要強化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有效銜接,提高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化工行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型化和生產過程連續化、自動化。實現高新技術化,淘汰落后的工藝技術裝備,有利于化工行業實現生產的連續化、自動化、大型化,獲取規模經濟。
(二)生態化
化工行業的生態化主要表現為綠色化學的興起。綠色化學是指利用一系列原理來降低或消除在化工產品的設計、生產及應用中有害物質的使用和產生。綠色化學以原子經濟性取代米制體系中的產率作為衡量一個合成方法的標準。綠色化學堅持以下十三項原理:防止污染優于污染治理;提高原子經濟性;無害化學合成;采用安全的覺得和助劑;提高能源經濟性;利用可再生資源合成化學品;減少衍生物;采用高選擇性的催化劑;設計可降解化學品;預防污染的現場實時分析;防止生產事故的安全工藝。
高新技術化和生態化還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環境技術日益向高新技術領域發展,高新技術如生物技術也可以應用于環境領域。
三、我國化工產業政策取向
我國當前產業政策的方向和重點是: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支持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重點突破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瓶頸,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生態化。繼續把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作為產業政策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實施清潔生產,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廢物產生,實現廢物資源化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能力和工藝。
由此可見,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技術創新。
(一)發展規劃和目標
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其中都涉及到促進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另外,還有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劃,如我國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發展規劃能不能有效促進循環技術的發展,有何理論依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理論證明。
循環經濟作為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形式,是人類考慮自身長遠利益的結果。企業也追求自身長遠利益。因此,從根本上說,發展循環經濟是符合企業自身利益需要的。企業考慮長遠利益的同時還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企業的行為是受其它企業行為影響的,一個企業做出決策行為時需要將其它企業的行為納入它的決策因素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通常其它企業的行為相對本企業來說也是不確定的。
(二)直接資助和補貼
雖然公共產品和服務不一定必須由政府來提供,基礎研究也不一定都由政府來資助,但是從公共品原則出發,政府財政科技資助資金就主要用來支持基礎研究和部分公共品所需技術的研究開發。
(三)化學獎項與專利
為了促進綠色化學的科技研究,多個國家高設立了化學科技獎項。
美國于1995年設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該獎項分學術獎、新合成路線獎、新工藝獎、安全化學品設計獎和中小企業獎五項,覆蓋化工基礎研究到產品設計技術應用的全過程。英國設立了名為“Jerwood. Salters環境獎”的綠色化學獎,并于2000年開始頒發。主要獎勵與工業界密切合作而卓有成就的年輕學者。日本2002年起設立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化學獎。
四、結論
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統籌各方面的發展。同時,我們循環經濟的發展還必須與產業發展(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相融合。這是與發達國家有所區別的,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發展有高度化的、合理的產業結構為基礎。因此,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更要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技術起著引領和支撐作用,沒有相關技術支撐,循環經濟就只能是一句口號。
(馬曉園 ,1955年生,貴州廣播電視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