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莊
中國的稀土政策近來引起了西方媒體的“擔憂”,美國《防務新聞》網站9月21日報道稱,中國減少稀土出口,給美國帶來了軍事和經濟上的雙重麻煩,五角大樓正在認真研究這一問題。其實,在70年前,中國所特有的礦產是財力匱乏的國民政府尋求抗戰援助的重要資源,甚至被稱為“抗戰國寶”。
特種礦產,特殊管理
中國的鎢、銻、錫等特種礦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鎢和銻,1913年至1937年,中國的鎢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7%,居世界第一;1908年至1938年,中國的銻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1.73%,也居世界首位。由于中國自身的工業相對落后,軍工生產能力有限,對特種礦產品的需求很少,特種礦產遂被國民政府用來換取抗戰急需物資。
上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積極與中國開展所謂的“鎢砂外交”。據統計,1935年至1938年,中國用特種礦產換來了大量的德制武器裝備,國民政府還以特種礦產為抵押得到了貸款。特種礦產很快成為德美等國公認的擔保品。在此情形下,國民政府于1935年4月成立資源委員會,其任務之一就是對特種礦產進行統一管制。
“七七事變”后,日本強烈要求德國停止對華援助。即便如此,中德仍于1938年達成協定,德國提供2000萬馬克的貨品給中國,換取中國每月800萬法幣的原料,其中礦產至少占一半。二戰全面爆發后,隨著中德關系的疏遠,國民政府又將目光轉向蘇美等盟國。
換取蘇聯三次軍事貸款
為取得蘇聯的軍事援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長楊杰在1937年底赴蘇,最終與蘇方達成協定,蘇聯向中國提供除步槍之外20個師的武器裝備,以及65架雙翼戰斗機并附武器彈藥,條件則是中國以錫、鉛、鎢、銻、銅、鎳等金屬原料償付費用,不足之數用茶、生絲、棉花、羊毛、牛羊皮作為補充。
1938年和1939年,國民政府又專門派孫科為特使,三次到蘇聯商洽軍事援助借款,貸款總額為2.5億美元,年息3厘,中國用這筆貸款向蘇聯購買工業用品及設備,并在10年內每年以價值1000萬美元的商品和原料償還貸款和利息。從1938年6月開始到1940年9月,中國用蘇聯的貸款向蘇聯購買了7批“特種財產”,包括飛機885架、大炮940門、機關槍8300挺以及無線電設備、載重和輕便汽車、救護衛生車,總價值1.225億美元。
后來的事實證明,蘇聯對華貸款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共獲得國外貸款5億美元,其中蘇聯對華貸款占了一半。蘇聯對華貸款不但利息較低,而且由于只需以農礦產品償還,因此對中國較為有利。更重要的是,蘇聯給予中國的全部是軍火貸款。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17筆對華貸款全部是非軍事性的。
美英借款要求中國以稀有金屬抵押
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受孤立主義政策的影響,美國一直拒絕對中國進行大規模援助。直到1938年,在有關人士的努力下,美國政府才以民間方式向中國提供了一筆所謂的“桐油借款”。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國際形勢,美國也開始全力發展軍事工業,因而對一些特礦產品的需求量非常大。1939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儲備重要軍需品原料法案》,決定撥款購儲17種重要軍需品原料,其中從中國進口的鎢占到61%。
1940年4月,中美雙方正式簽訂《中美華錫借款合約》,合約規定中方在7年內向美國運售頭等華錫4萬噸,美國進出口銀行對中方貸款2000萬美元,用以將美國農工產品運銷中國。同年10月,中美簽訂《鎢砂借款合約》,規定美國借給中方2500萬美元貸款,用以在美國定購貨品,中方則在5年之內供給美國鎢砂總值3000萬美元來分期償還。次年2月,中美又簽訂了范圍更廣的《金屬借款合約》,合同規定美國進出口銀行一次或分批向中國貸款5000萬美元,中方應向美方交售中國鎢砂、中國純銻及中國錫,價值約為6000萬美元,以抵還美國貸款本息。
此外,國民政府還以特礦產品為抵押,謀求英國的貸款援助。1939年8月,中國獲得了第一筆300萬英鎊的借款,并以出售農礦產品所得價款撥存倫敦中國銀行以專款儲存備付。1941年6月,中國又獲得了500萬英鎊的英國借款,仍由中國運至英國的農礦產品作價償付。
據統計,抗戰期間,有近1.2億美元的特礦產品被用來償付國民政府的外債。而在1936年至1941年,僅鎢、銻、錫3種特礦產品的貿易即獲盈利19910萬元。這些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民政府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為國民政府堅持抗戰起到了積極作用。正因如此,抗戰初期就有人稱特礦產品為“我英勇戰士轉戰千里,殺敵致果的國寶。”當然,不容忽視的是,資源委員會對特礦的管制,也損害了從事特礦生產經營的礦商、礦工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特礦產業的發展。▲
環球時報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