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級間諜掌握核心機密 緊要關頭取消打擊命令
程加棟
1964年5月,納賽爾(右二)和赫魯曉夫在埃及一起主持典禮活動。
9月1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罕見地敦促以色列加入《核不擴散條約》,并提出調查以境內所有核設施。美聯社認為,此舉表達了IAEA“對以色列核能力的擔憂”。事實上,以色列的核秘密曾為超級大國蘇聯所掌握,蘇聯甚至計劃聯合阿拉伯國家一起動手,將以色列核工業扼殺。
克格勃摸清以色列核機密
以色列1948年出現在世界政治版圖上,與蘇聯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蘇聯希望將以色列納入自己在中東的勢力范圍,并使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新成員。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斯大林秘密向以色列輸入大批武器,這種待遇一度使蘇以關系“親上加親”。
當然,蘇聯還向這個新生國家派了大量間諜。弗拉基米爾·韋爾季波羅赫是蘇聯派往以色列的第一位間諜,他的工作非常出色,第一時間確認了以色列的國策:與美國密切合作,并不惜一切發展自己的核工業。于是,從1953年開始,蘇聯對以態度發生了轉變。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克格勃將自己的間諜打入以色列核工業部門。最著名的間諜是艾弗拉姆·克林伯格,他接受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里安的直接委派,從事核武器研發。隨后,克林伯格成為特拉維夫的以色列原子能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克林伯格給蘇聯和東德特工機關提供情報達35年之久。還有一名代號“海莫夫”的蘇聯間諜甚至成了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的辦公室要員。
到1964年左右,克格勃已基本弄清以色列核研究體系的輪廓,以色列最重要的核設施是位于內格夫沙漠深處的迪莫納“紡織廠”。克格勃還搞清楚了以色列主要的核研究及軍事機構的所在地。
與之相比,美國中情局卻在以色列核武器問題上出現嚴重失誤,它整整有3年時間沒有認清迪莫納“紡織廠”的真正用途。1960年,美國U-2偵察機拍攝到了迪莫納“紡織廠”的照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當即要求本-古里安作出解釋,本-古里安咬緊牙關說:“這有什么問題嗎?那不過是一家生產滌綸紡織品的工廠,猶太人得自己滿足穿衣需求呀。”
莫斯科聯合阿拉伯三國
美國相信了以色列的話,但對情況了如指掌的蘇聯感到問題嚴重,因為以色列離蘇聯南部邊境不到500公里。從1962年開始,蘇聯多次通過外交途徑向以色列施壓,要求其同意在中東建立無核區。但以色列一口回絕。蘇聯非常不滿,轉而支持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希望通過挑動以色列進攻阿拉伯人,然后再借幫助阿拉伯人反擊侵略之機,順勢解除以色列的核武裝。
1966年1月,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訪問埃及,向埃及總統納賽爾通報了以色列發展核武器的情況,并表示愿意為埃及提供“核保護傘”。3周后,納賽爾公開表示,如果以色列研制核武器,埃軍將采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1967年5月,蘇聯向埃及轉交一份絕密材料,宣稱以色列有13個旅的部隊集結在敘利亞邊境,這刺激埃及與敘利亞采取共同的戰備行動。不久,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結成軍事同盟。
盡管蘇聯與3國制定了攻以計劃,但阿拉伯國家不愿“開第一槍”,因為它們擔心蘇聯迫于美國的壓力會臨陣脫逃。1967年5月,埃及空軍米格戰機先后兩次秘密進入內格夫沙漠,在迪莫納上空拍照。所得情報使埃及軍方增強了轟炸以色列核設施和重要目標的決心。5月25日,埃及國防部長伊斯梅爾訪蘇,他透露埃及空軍做了對以色列核設施進行空襲的一切準備,要求蘇聯也確定對以軍事行動的日期,但被蘇聯領導人斷然拒絕。
蘇聯轟炸行動功敗垂成
其實,蘇聯早就做好了單獨空襲以色列核設施的準備。1967年5月26日,一名蘇聯飛行員駕駛米格-25超音速戰機從埃及西開羅機場起飛,滲透到迪莫納核設施上空偵察。當時以色列乃至整個西方陣營沒有一種飛機可與米格-25相匹敵,以軍拿米格-25毫無辦法。
根據米格-25獲得的最新情報,從6月3日起,蘇聯戰略轟炸機部隊一直處于待命起飛狀態。戰略轟炸機部隊負責人瓦西里·列舍特尼科夫將軍回憶說,他和他的同事被要求做好長途奔襲迪莫納核反應堆的一切準備。
列舍特尼科夫說:“總參謀部下令將3個大隊的圖-16(約30架)轟炸機涂上埃及空軍的標志。按照總司令部的命令,我們在機密作戰圖上標定了‘戰地目標,目標空域就是以色列……頭兩架圖-16轟炸機裝滿炸彈并改換標志后,從烏克蘭普里盧基空軍基地起飛,轉場在北高加索準備出戰。轟炸命令下達了,我們立即升空。但當我們的飛機臨近預定空域時,突然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所有西方國家的電臺全部都號叫起來,發瘋般狂喊:‘蘇聯要轟炸以色列啦!”“很快,兩架轟炸機接到了返航命令。這就是當時的經過,我們加入中東戰爭的行動就此結束。”
以色列“先下手為強”
其實,西方陣營對蘇聯人的動作洞若觀火。美國和西方國家向蘇聯施加了巨大壓力,美國甚至威脅說:“如果蘇聯敢動以色列一個指頭,美國不排除與蘇聯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考慮到可能與美國發生沖突的風險,蘇聯政府在最后一刻不得不退縮了。
但以色列不想就此罷休,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就蘇聯和埃及偵察機襲擾迪莫納核設施一事舉行內閣緊急會議,所有成員都認為必須“先下手為強”。最終,以色列決定孤注一擲,同時對4個阿拉伯國家不宣而戰。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傾巢出動,首先對埃及、敘利亞、約旦以及伊拉克4國空軍基地實施毀滅性打擊,目的是癱瘓阿拉伯空軍,避免這些基地被蘇聯空軍用來襲擊以色列的核設施。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得知消息后,莫斯科慌忙采取反制措施,除了公開聲援阿拉伯國家外,還把黑海艦隊派入地中海,一些艦艇甚至做好對以色列重要城市及迪莫納核反應堆實施導彈攻擊的準備。然而,由于擔心美國第6艦隊報復,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蘇聯最終取消了打擊命令。事實上,美國第6艦隊從6月6日起出現在以色列附近的東地中海水域,對蘇聯艦隊虎視眈眈。
畏首畏尾的蘇聯讓跟隨自己的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付出了慘重代價,僅僅6天,戰爭就以以色列的完勝告終,3個阿拉伯國家傷亡慘重,丟失了大片土地。這場戰爭也讓蘇聯政府在阿拉伯國家中名聲掃地。美國國務卿臘斯克說,第三次中東戰爭標志著蘇聯政治軍事的重大失敗,這一事件可與古巴導彈危機相提并論。當然他忽略了一點,這場戰爭也標志著以色列核武器研究更加無所顧忌。▲
環球時報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