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若玫
摘 要: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項目驅動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建立起課堂與實際項目需求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項目驅動教學法 計算機課程 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120-02
一、“項目驅動”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講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建構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計算機課程是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于一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項目驅動”教學法正是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計算機課程教學實踐的。所謂“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是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實際項目相結合,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進入真實的項目環境中學習。“項目驅動”教學法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從易到難、漸進式的教學順序,而是以完成一個實際項目作為驅動來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項目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且,“項目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知識系統的層次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二、“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教學實踐過程
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運用等組實驗的方法,對“項目驅動”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及其教學效果進行對比。現以《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基礎》、《數據庫設計與應用(Access2003)》課程的教學實驗進行說明。選取經管專業1班為實驗班,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利用“示范項目”、“練習項目”、“實訓項目”三級工程項目貫穿整個教學;選取與經管專業1班入學成績基本相同的經管專業2班為控制班,應用傳統教學法。教學實驗時間設為一個學期,以測驗、項目評估和問卷調查為測評手段,測評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所完成的項目質量以及他們對計算機課程學習的態度情況,并比較兩種教學法的效果。
實驗班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讓學生使用示范項目,充當應用者的角色,使用教師所提供的“學籍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對系統的操作運用,讓學生了解Access2003的功能與作用,了解一個工程項目所需要完成的功能模塊,直接引導學生進入實際開發的真實“情景”,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又能讓學生在以后進行項目開發時能體會到使用者的具體需要,做好需求分析。第二部分是分組協作學習,各組在項目經理(組長)的組織下,研究確定本組的練習項目,在教師對示范項目各模塊開發過程的演示下,針對本組練習項目開展研究討論、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工程項目的系統分析、結構設計、代碼編寫、程序調試等工作。第三部分由全班共同完成實訓項目——“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由各小組分別完成班級管理、學籍管理、課程管理、成績管理等幾大功能模塊。具體的教學進度計劃見表1。
在第二、三部分的教學過程中,采取分組學習的形式,分組的依據為:學生的學習成績、知識結構、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男女搭配等,其中主要的是以互補的形式為主,成績好的與成績差的搭配,性格內向的與外向的搭配等。每組人員為5~6名,共10組。每組設立“項目經理”,全面負責小組的學習討論和落實工程項目的安排。小組采用協作學習的方式,在項目經理的指揮下,對各成員進行分工,例如:成績好的負責“一對一”輔導成績差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強的負責代碼的編寫,程序設計能力強的負責整體規劃、程序調試和連編,善于口頭表達的負責聯系工作等。成員努力的成果與全體成員共同分享。練習項目的選取完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由小組外出開展社會調查,收集資料。

對學生完成的項目進行了評判:將實驗班的10個項目和控制班的10個項目收集,請三位具有多年計算機教學經驗的老師來評判兩組的差異:
經過信度分析,信度R=N×平均相互同意度/{1+[(N-1)×平均相互同意度])
相互同意度K=2M/(N1+N2)
公式中,N為分析人員數,M為完全同意的類目,N1為第一分析員同意的類目,N2為第二分析員同意的類目,計算得到三位評判員之間的平均相互同意度K=0.78,評判信度R=3×K/(1+[(3-1)×K]=0.91。由于R>0.9,信度較高,因此把主評判員的評判結果作為內容分析的結果。
對兩組的評判結果作x2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

檢驗結果表明,兩個班所完成的項目差異性顯著。實驗班接受“項目驅動”教學法,學生學習以項目為中心,有明確的任務,能讓學生圍繞項目組織已學知識和學習資源,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得以發揮,所完成的項目有較高的水平。
接著,采取傳統考核學生的方式,通過筆試和機試考核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經過分類統計,兩班的學生對基礎知識、上機操作、程序編寫、界面設計、解決問題能力等五個方面計算平均得分。統計結果顯示,控制班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比實驗班好,而實驗班則在上機操作、程序編寫、界面設計、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明顯比控制班要好。
另外,向實驗班發放問卷,由學生對兩種教學法進行評價,評議分為優、良、中、差四種。共發出問卷18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問卷結果顯示,學生普遍喜歡項目教學法。在此基礎上,組織實驗班召開座談會,討論“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優劣。根據討論的情況,具體列舉了“項目驅動”教學法的七個優點:(1)同學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2)此法開拓同學的思維、發揮同學的潛能、培養同學的個性;(3)通過協作學習,取長補短、互補不足;(4)由同學自己解決問題,提高自學能力和查找資料的能力;(5)利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大大提高同學的成功感和自信心;(6)小組交流學習,提高協調能力,培養團隊精神;(7)小組之間開展學習競賽,增強競爭意識,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綜合兩門課程教學的情況,看到由于傳統教學法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學生對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的掌握都比較牢固,這在理論課(如《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表現出一定的優勢。而項目教學法是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讓學生通過協作學習主動解答問題,所以在應用性比較強的課程(如:《數據庫設計與應用(Access2003)》課程)表現比較顯著。
三、“項目驅動”教學法需要注意的的幾個問題
進一步對這次教學實踐結果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項目驅動”教學法糅合了當前三大教學法(探究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的特點:項目教學法采取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項目驅動”教學法通過工程項目作為教學的對象,是以實際的任務模塊來驅動學生的學習;“項目驅動”教學法采用了示范項目進行解題示范,通過案例說明問題。通過實驗,還發現在開展“項目驅動”教學法時需要注意和解決的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下面五個方面:
1.重視項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礎知識的掌握。注意吸取傳統教學法的長處,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每個小目標體現在項目中的小模塊上,從而讓學生建構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知識框架。
2.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不能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減輕了。其實教師的職責不但沒有減輕,反而還加重了。因為教師不但要對任教科目融會貫通,隨時回答各類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且還要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景、培養協作學習的氣氛、審核項目的選取等。
3.學生分組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由于采取分組協作學習的方式,所以分組的原則、組員的搭配、工作的分工、成員的數量等等直接影響著組員的學習。實驗證明,每組人數應控制在5~6人,否則人多“手腳亂”,意見不一;采取互補方式進行搭配,有利于同學之間互相學習;組員分工要明確,防止出現依賴思想。
4.由于采用自主學習方式,學生的個性化得到充分的發展。但還應當注意學生的兩極分化。特別是個別后進生,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容易產生依賴思想,無所事事,所以要結合推行“一幫一”的措施,安排學習先進生對后進生給予及時的幫助和糾正。
5.教材是一個問題。由于現行的教材基本根據學科知識系統進行編寫,教師實施項目教學法時,不能夠完全按照教材一章一節地講授,所以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重點選好示范項目,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可以把教材作為學習的“字典”,有條件的可以適當編寫講義,甚至編寫教材。
四、結語
總之,“項目驅動”教學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解決學生身邊的一些現實問題來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項目教學法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意義建構,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1.謝一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廉永杰.創新教育及比較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李祺.論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3(10)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陜西西安 710018)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