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青
摘 要: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成定局,國內企業綜合經營狀況明顯下滑。在這種大環境下,企業管理者要及時轉變傳統狹隘的成本觀念,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現代的先進成本控制理論和方法,從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以加強企業的競爭力,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
關鍵詞:成本 成本效能理論 成本動因 成本避免
中圖分類號:F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141-02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著重重困難,如何保證企業安全、平穩、高效,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更好地生存,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尤其是加強成本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成本管理一直是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一項中心工作,在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許多企業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采取有助于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現代成本管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較落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這就要求管理者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轉變傳統狹隘的成本觀念,從管理的高度挖掘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以加強企業的競爭力。
一、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
1.成本含義的局限性。傳統的產品成本的含義一般是指產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而將其他的費用放入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中,一律作為期間費用,視為與產品生產完全無關的支出。在企業自動化生產水平較低、其他費用占企業總成本比重較小時,這種做法是可取的。然而,現在的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創新,制造環境的變化,只注重產品的制造成本會造成企業投資、生產決策的嚴重失誤。
2.成本管理的片面性。成本管理是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傳統成本管理控制片面追求降低成本,認為產品單位成本越低越好,為了降低成本而忽視了產品的品種和質量。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減料、冒牌頂替或粗制濫造等歪門邪道來降低成本,這樣不但坑害了消費者,最終也會使企業喪失信譽,甚至破產倒閉。
傳統的成本管理過多地局限于生產領域,認為產品的成本只與產品的直接成本相關,企業只將成本管理的重點放在了降低產品的直接制造費用之上,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費和制造費用作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而忽略了其他的間接費用,也忽視了對產品開發、銷售和售后服務等過程發生的成本費用的控制。從而陷入了單純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滯后狀態,無法適應現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使企業無法立足于市場經濟。
3.成本核算方法的滯后性。在成本的具體核算中,傳統成本核算系統建立在“業務量是影響成本的唯一因素”這一假定基礎之上,成本的核算過程過分簡化。對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按產量進行分配,對制造費用是先歸集,再按一定的標準(通常是生產工時),分配給各種產品,即制造費用的發生也是與產品的產量(工時)直接相關的,并且呈正比例關系。這種方法適用于過去高度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特點,在這個時期,產品品種單一,產品的生產成本集中地體現為產品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直接制造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比重很大,這部分成本的發生與產品的產量密不可分,因此對核算所作的這種簡單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時數或產量為依據來分配間接費用)是合理的。但當經濟形勢、制造環境發生變化時,這個缺陷就變得突出了。企業在現代化的制造環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費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使得產品的制造成本并非與產品生產數量直接相關,如機器調整準備、材料搬運、設備維修等費用。如果還按照傳統方法計算產品成本,就會高估科技含量較低產品的成本,而低估科技含量較高產品的成本,會造成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導致企業生產決策的失誤。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的不斷強化,成本核算中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
二、現代成本管理的豐富內涵
1.成本含義的廣泛性。在現代成本管理理論中,成本的含義非常廣泛。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引進到獲利,其成本絕不能僅僅理解為制造成本,而是貫穿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產品生命周期是企業引入該產品概念開始,到企業放棄與該產品相關的一切業務活動為止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進行產品生產的過程,還包括產品的開發設計過程;此外,顧客使用該產品的整個消費過程也應包括在內,因為消費過程的各種情況也是產品競爭力的體現。因此,廣義的成本概念,既包括產品的制造成本,還包括產品的開發設計成本,同時也包括使用成本、維護保養成本和廢棄成本的一系列與產品有關的所有企業資源的耗費。
2.成本管理的全面性。成本含義的廣泛性,奠定了成本管理的全面性。成本管理控制目標首先必須是全過程的控制,不應僅是控制產品的生產成本、期間費用,而應控制的是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內容。實踐證明,只有當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會顯著降低,才能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而從全社會角度來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節約社會資源的目的。此外,企業在進行成本控制的同時還必須要兼顧產品的不斷創新,特別是要保證和提高產品的質量,這樣企業才能立足于市場經濟,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談起成本管理,一些人認為這只是會計部門和生產部門的事情,這種認識極為片面。成本管理不僅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應包括企業的規模、市場開拓、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等無形的成本動因。要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要求企業各個部門的協調和共同努力。
3.成本管理理論的創新。現代成本管理方法重視上游供應商、下游銷售商對企業成本控制的影響,產生了“零存貨”概念。它要求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緊密協調配合,原材料、零部件、產成品保質、保量并適時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銷售)環節;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產品及產成品等各類存貸保持在最低水平,盡可能實現“零存貨”,以降低存貨成本。
企業外部環境也日新月異,大多數產品供過于求,產品需求多樣化,顧客對產品質量的要求,產生了“零缺陷”概念。它是一種由顧客的需要和期望驅動的、持續的改進產品質量的管理哲學即全面質量管理,其目標就是公司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追求產品“零缺陷”,并由顧客最終界定質量。
從成本節省到成本避免。現代企業需要尋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要從根本上避免成本的發生,以“零缺陷”的形式來避免幾乎所有的維修成本和因產品不合格帶來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從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潛力,認為事前預防重于事后調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發生。這是高級形態的成本降低,需要企業在產品的開發、設計階段,通過重組生產流程,來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發生,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成本效能理論。它通過對企業的成本剖析,將成本劃分為基礎成本和效能成本。基礎成本是企業為生產一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在通常的情況下耗費的成本。效能成本指企業在原來的基礎上為改進產品質量,增加或調整產品功能、改進產品設計、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服務功能、擴大產品知名度所花費的成本。效能成本雖然使單位產品成本在基礎成本的基礎上有所增加,但它卻能通過增加少量成本支出形成更大的產品價值。
4.成本核算方法的先進性。現代成本管理方法認為產品成本的發生,有的與產品數量相關,有的與生產工時相關,有的與產品定單相關等等,所以,要準確控制產品的成本,就應該從成本的多重動因入手,按與成本發生相關的因素去追溯計算成本。適時引入作業成本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業的資源利用達到最大的效益。從作業入手,增加有效作業,提高有效作業的效率,同時盡量減少以消除無效作業,這是現代成本控制方法——作業成本法的基礎理念。
作業成本法,就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或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成本如質量檢驗、機器維修和顧客服務等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其指導思想就是:作業消耗資源,資源消耗成本。這種方法較傳統成本計算方法更為精細,成本數據更加準確。作業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能夠促使管理人員重新設計整個價值鏈上的作業活動,以節省企業資源,促進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環境發生了劇變。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成本優勢的取得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而成本優勢的取得絕對不限于成本本身,應從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
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的今天,對成本控制的研究和應用更是企業迫在眉睫的任務,企業管理者要及時轉變傳統狹隘的成本觀念,提高自身素質,順應時代要求,適應現代成本管理的發展,樹立現代成本管理理念,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現代成本管理規章制度,采用先進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方法,實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管理成本,使企業決策層和所有部門、單位都重視成本,人人關心成本,提高全員成本意識和素質,充分運用現代的先進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強企業成本控制,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會計系 山西太原 03003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