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朱建國 宋瑞梅
摘 要:文章以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個人訪談等形式調查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現狀,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相關分析,并提出了改進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效果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 非英語專業 動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128-02
一、引言
根據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數據,我國普通高職院校已經超過1100所,院校數量、招生數和畢業生數均已占到普通高校的50%以上。蓬勃發展的高等職業院校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接受系統、正規高等教育的機會,這對我國公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意義。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高職教育中的英語教學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
大多數高職學生英語入校成績不甚理想,而且很多學生來自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鄉鎮中學,聽說讀寫各項技能均存在較大問題,如:口語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語法知識匱乏,詞匯量不足,等等。這種自身的缺陷通常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時缺乏信心,自卑感強,課堂參與程度低,不愿與老師交流。另外,一些來自城市的學生選擇高職也是出于無奈,一方面自己成績不夠高;另一方面迫于家長的壓力,雖然英語基礎稍微好些,但大多屬于被動學習,學習動機薄弱,學習策略意識很差,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多的學生為了將來就業的需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專業課的學習上,而對英語學習則采取得過且過的態度。這一切無疑都影響了他們英語學習的效果,對將來的就業和終生發展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提高外語教學質量就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二、外語學習動機理論
動機(motivation)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內部動因和力量(包括個人的意圖、愿望、心理沖動或企圖達到的目的等),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外語學習動機是人類行為動機之一,它表現為渴求外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動外語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是外語學習者在外語活動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根據不同的標準,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分為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間接的遠景性學習動機與直接的近景性學習動機以及外語成就動機等不同類型。
本研究主要是以Biggs的動機理論作為分類的依據。
Biggs通過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緊密相關: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的總體方向,而學習策略則幫助實現學習的總體目標。進一步的研究則發現,學生通常表現出來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即:表層式學習方式(surface approach)、深層式學習方式(deep approach)和成就式學習方式(achieving approach),繼而將學習動機分為表層動機、深層動機和成就動機。表層動機是指學生為了應付檢查和考試及格而進行學習的動機。在這種動機推動下,學生更可能采取一些應付性的、膚淺性的、消極被動式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監控學習行為較少。深層動機是指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內在興趣,為了弄懂和掌握知識而進行學習的動機,它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習者的好奇心與探究興趣。在此作用下,學生則更可能采取一些探索性、鉆研性、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其自我監控學習行為較多,水平較高。成就動機是指為了獲得高分和得到表揚而進行學習的動機,這種動機推動下的學習行為比較多地受外界評價的影響,特別是老師、家長等重要人物所倡導、推崇、表揚的做法或方式的影響,而與自我監控學習行為及水平沒有必然或直接的關系。
本文將對學生的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進行研究,旨在發現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現狀以及如何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為提高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英語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實驗過程
1.樣本選取。本研究調查了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2006級模具、物流、物業管理、理貨四個班共187名學生,其中男生104人,女生83人;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23歲,平均年齡為20.3歲。他們較為典型地代表了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這一群體。
2.研究工具。采用的調查問卷系筆者根據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這一特定教育群體認真設計而成,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調查受試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專業及班級和英語期末成績;第二部分共有30個題目,分別調查受試者的動機類型(19題)、動機強度(9題)、歸因(2題)等方面。調查題目均采用Likert Five Scales選項,要求被調查對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統計時對答卷進行量化,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平均值、進行差異性檢驗及相關分析進行處理。
調查問卷共發出187份,并全部收回,經過檢驗,有效問卷為181份。
四、結果及分析
1.動機類型。調查問卷統計結果表明,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具有一定的深層動機,表現在90.60%的學生希望自己能夠流利地講英語;44.75%的學生表示學習英語是出于自身的愛好;43.65%的學生非常喜歡英語;40.88%的學生表示喜歡用英語與外國人聊天;43.09%的學生表示學英語是為了能看懂英文原版電影和原版書籍雜志。而對學習英語是因為喜歡英美文化持認同態度的學生只有22.65%;相當一部分人(24.86%)對此既不同意也不否認;52.49%的學生干脆否定態度。48.07%的學生不贊同學英語是為了能上網查詢信息、聊天,31.49%的學生對此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態度。
在表層動機方面,90.06%的學生贊同學好英語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45.30%的學生表示學英語是為了接受更高的教育;34.80%的學生贊同學英語是因為英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51.93%的學生表示學英語有一定的原因,不僅僅是跟著英語老師上課;46.41%的學生表示學英語是想通過校級考試,拿到畢業證書;44.20%的學生表示學習英語是想滿足父母的愿望;24.86%的學生表示學英語是因為大家都學,所以自己也要學,而50.83%的學生對此持否定態度。只有23.75%的學生贊同學英語是因為英語課輕松有趣,11.04%的學生表示學英語只是為了完成英語作業。可見高職學生普遍認可的還是順利畢業和畢業之后找到一份好工作。
2.動機強度。54.14%的學生表示即使不要求學英語,自己也不會放棄英語學習;69.61%的學生表示經常在想怎樣才能把英語學得更好;77.90%的學生能夠按時完成作業;54.7%的學生表示如果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會及時向老師請教;54.7%的學生表示英語學習對自己來說很重要,只要有條件會一直學下去;45.30%的學生表示更喜歡自己找出答案;但只有12.71%的學生表示上英語課時總是主動地回答問題,49.72%的學生表示英語課上不會主動地回答問題,喜歡采取回避態度面對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困難。
由此可見,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絕大多數學生都有學好英語的愿望;學生最認同的表層動機是通過校級考試順利畢業和畢業后找到一份好工作。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有一定的動機強度,但也有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信心不足。
3.歸因。在調查學生英語學習成功的歸因時,歸結為個人努力的比例為46.15%,歸結為個人能力的比例為23.08%,歸結為試卷簡單的比例為6.59%,歸結為運氣好的比例為6.59%,歸結為教師因素的比例為17.58%。而在在調查學生英語學習失敗的歸因時,歸結為個人沒有努力的比例為59.34%,歸結為缺乏學習英語的能力的比例為24.18%,歸結為試卷太難的比例為4.4%,歸結為運氣的比例為5.49%,歸結為教師因素的比例為6.59%。
數據表明大部分學生將成功或失敗歸結于不穩定和可控制的原因——努力程度,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有可能在失敗的情況下堅持努力,并相信一定能取得成功。而在另外三項不可控因素的比例中,教師因素所占的比例最大,說明有部分學生相信教師、依賴教師。也就是說,英語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以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英語學習,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4.深層動機、表層動機、動機強度與英語成績的相關分析。為了檢驗學生英語學習表層動機、深層動機、動機強度等方面的差異與英語成績之間的關系,筆者借助SPSS13.0統計軟件對以上各變量進行了相關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1)學生的深層動機、動機強度分別與英語成績呈顯著性相關,對學生的英語成績產生影響。所以英語教師應該注重培養與激發學生的深層動機,提高學生的動機強度。
(2)表層動機與深層動機、動機強度和英語成績之間均是零相關,表明表層動機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改善課堂焦慮狀況影響甚微。這也說明學生的深層動機遠比表層動機重要的多。
(3)深層動機與動機強度之間的相關系數(0.679)較高,表明深層動機的強度和影響較大。
鑒于以上分析結果,英語教師應該采取措施喚起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激發深層動機,提高動機強度,有助于從根本上改善英語學習效果。
五、對教學的啟示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高職英語教師可以從幾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以進一步培養和激發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1.引導學生轉化學習動機。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中表層動機非常強,并呈普遍之勢。表層動機在短時間內作用大于深層動機。作為高職生,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順利畢業,拿到文憑;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升學、就業壓力,英語學習變成了一種被動行為。在這種動機的支配和影響下,他們很少投入時間和精力考慮如何融入到英語語言的氛圍中去感受它的文化等更深層次的東西。
英語教師應理解學生這種應對客觀現實而采取的功利性的、表層的學習動機,同時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向良性方向發展。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幫助學生制定長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僅是通過考試或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要從實際出發,對學生提出合理的、易于接受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要避免空洞說教,采取生動活潑的授課方式,增加學生課堂參與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愿意為學習英語付出時間和精力,并發自內心地想學習它、掌握它。
2.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結果表明,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普遍偏弱。通過平時的接觸,我們也了解到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基礎差,不管怎么努力都學不好。所以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態度是既不以掌握知識為目標,也不以取得好成績為目標,而是以如何敷衍老師、打發課時為目標。這種學生可能根本就處于一種無動機的狀態。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重塑學生自信心是英語教師面臨的又一課題。
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找出知識的薄弱點,更要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難。樂于給予學生在外語學習中所渴望的幫助,關注并監督學生的外語學習,及時反饋學生外語學習的情況;注重學生外語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鼓勵學生制定具有挑戰性但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設計遞進式的學習任務使其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指導學生正確歸因,采用合理的過程性評價機制,注意外語中糾錯的策略、時機和場合,以鼓勵表揚為主批評為輔。也要真誠地對待學生,尊重、保護學生自尊心,適當適時地給予學生學習上的幫助。這些措施可以成功地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外在動機,樹立學生學習外語的自信心,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滿懷信心地進行英語學習。
3.創建積極的英語課堂氛圍。高職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入學成績的相對落后使他們普遍體驗到自卑感和挫敗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自我信念的積極建構,也影響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對學習任務的勝任程度。
英語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真誠尊重并重視他們的、積極的、有社會情感支持的課堂氛圍。學生個體如果處在一個安全和積極的環境中,并與他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個人的擔心和不安的情緒將會大大減少。教師要認可學生的價值和重要性,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與學生之間建立積極的、有啟發性的交互活動;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分享決策權,共同協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等。幫助學生正確看待錯誤,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是一個大家共同分享知識的安全場所,學生的任何錯誤都不會受到他人的嘲笑,學生取得的每一點成就都會得到表揚和鼓勵。教師還要改變自己的權威形象,堅持教學相長,跟學生一起分享知識,對學生的獨特、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持寬容態度;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控制,盡量多地給他們提供自主、主動和自我表達的機會。
六、結論
研究表明,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層動機強于深層動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等現象。英語教師應充分掌握和利用學生的動機特點,引導學生培養學習成就感及深層次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表層動機轉化為深層動機,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提高他們課堂的參與程度,盡可能將學生的課堂憂慮降低到合理的程度;教師還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教師更應為學生創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人文思想,真誠地關懷和幫助學生,使他們在主動、愉快的情緒下學習,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Gardner,R.&Lambert,W.Attitudes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
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l972
3.高一虹,程英.本科生外語學習動機強度與自我認同變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5)
4.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5.華惠芳.試論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1998(3)
6.劉東樓.外語教學中動機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02(7)
7.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8.石紹華等.中學生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2 (1)
9.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青島 26651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