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玲
摘 要:特定的環境與資源的結合催生了“X+Y”、“X+Y+Z”、“三明治式”、“2+1”等各種“工學結合”的理論,每一種理論的形成都意味著一種創新,每一種理論的應用都代表著一種探索。文章將營銷1P理論在高職營銷專業“工學結合”長效運作問題中進行嫁接,提出了“第三方付費”的長效解決方案。
關鍵詞:1P模式 高職 工學結合 長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130-02
一、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詮釋
作為培養方的高職院校與作為用人方的企事業單位,針對社會和市場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通過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和時間、工學交替的方式,讓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習基礎知識和進行技能的訓練,另一部分時間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到企業參加崗位生產實習,形成了學習—實習—再學習—再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高職市場營銷專業深度“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必將導致的“額外成本”使“工學結合”長效運作成為難題
1.合作企業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企業開展任何一項合作,首先要考慮的是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追求“盈利”是企業的本性也是企業最終的目標。當然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企業付出的成本是顯而易見的,營銷專業不同于理工科或酒店管理等專業,對企業來講,接收一個實訓生相當于多一個免費的勞動力,而營銷專業的學生進入企業實訓不僅不能夠幫助企業產生效益,而且給企業帶來諸多麻煩,關于客戶的商業機密也是企業不愿意讓實訓生接觸的,而且,我國“工學結合”中涉及的學生安全、技術保密、成果分配和學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還不健全,企業要承擔由此帶來的基本沒有回報的風險,因此,如要進行深度的“工學結合”合作,企業付出的必將是成本。
那么,針對營銷專業所開展“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對企業有何收益呢?從理論上來講,收益來自于實訓的學生轉化成企業的員工,但實際的情況是學生沒有必須成為企業員工的約束。企業開展通用的或一般的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如果培訓后的員工流入其他企業,培訓企業的投資就產生了外部性,其他企業就可以不用支付任何培訓費用而獲得培訓的好處,必然產生“搭便車”行為,因而任何企業都不愿意開展一般性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而企業內部特殊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是針對具體企業的特殊需要開展的,存在著比較小的外部性,企業培訓投資能夠有效地回收,因此,企業愿意開展這方面的培訓。
2.高職學院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含義,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充分的合作,讓學生能夠到企業參加崗位實習,與傳統的培養模式相比,不僅要增加許多工作量,如聯系用人單位、組織用人單位對學生面試等,而且還要增加許多開支,如聯系工作的差旅費、通訊費,以及學校相關人員的工作量津貼等,加上很多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工作無法支付報酬和津貼,甚至還要向學校收取一定的費用,因此培養一個工學結合的學生比一般的學生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而目前我國政府在這方面沒有專項資金,因此必然會產生額外成本的問題,在學生的每年度的學雜費用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的基礎上,該成本的出現必將導致學校收益的減少,出于減少成本的角度考慮,部分學校放棄了工學結合的實踐;更多的高職院校會采取相對傳統但節約成本的“工學結合”的模式,比如在校內模擬實訓、采用軟件實訓等,但對營銷專業的學生來說,最主要的技能就在于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及顧客作出靈敏的反應,脫離了市場的真實環境,收效甚微。
三、營銷1P理論——第三方買單解決“長效運作”成本問題
1.1P營銷理論。例子:Google僅有兩人創建,原始投資幾可忽略,然而短短幾年,其市值已達1000多億美元。Google目標顧客免費使用搜網,也可以說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為0;Google同時把它的服務提供給多個目標顧客,其實它的盈利來自第三方買單——想讓搜網者優先搜索到自己信息的第三方顧客。
在營銷4P的模式下,企業自己支付產品、渠道、促銷這三個P的成本,收益售賣3P的價格即1P。利潤=1P-3P。而在上例中,Google的使用者(網民)支付的價格為0,即1P為0,按照4P理論,Google是要虧損的,但是,由于第三方的買單令Google的業績居高不下。因此,1P=4P+第三方買單。1P理論引入了第三方參與分攤企業的成本,解決了企業的價格小于平均成本還能盈利的問題。
2.1P理論在營銷專業“工學結合”模式中的運用。
(1)1P理論適合高職教育。根據市場經濟理論,高職學院也是獨立經濟實體,其在市場中的地位與普通企業是同等的,因此,1P理論對高職院校同樣適用。分析“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含義,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充分的合作,讓學生能夠到企業參加崗位實習,必然會產生額外成本的問題,如果有第三方為此買單,深度合作、真正實現“工學結合”就有長效合作的依據。那么,第三方存在的條件是什么?第三方是誰?
(2)利用利益關聯網尋找第三方。“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最大的受益者莫過于學生了,與此同時由于此類培養模式最貼近實際的工作環境、真正體現高職學生的“零距離就業”的可能性,培養的學生必然受企業的歡迎,因此“企業找不到有用的員工、學生卻大量找不到崗位”的怪現象就會隨之消失,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態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絕大部分屬于“結構性失衡”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得以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政府非常關注也是力求解決的事情,該模式的實施也為政府解決了部分難題,因此,政府也是受益者之一。當然,對通過招聘獲得了“工學結合”培養的優秀員工的非合作企業來說,借助搭便車的方式,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即獲得了本應培訓才可上崗的員工,節約了培訓費用和時間。

(3)第三方買單方案。根據以上的分析,“工學結合”模式的受益者主要集中在學生、政府以及“搭便車”的企業三類,涉及到勞動力市場交易的原則,由非合作企業支付費用具有不可操作性,因此,以下方案僅僅從學生和政府的角度來考慮。

方案一:學生買單
高職學院的學生除了在繳納國家規定的學雜費之外,還應向提供“工學結合”機會的企業繳納一定的企業實訓費用,其金額由企業根據“工學結合”深度來確定,一般為學生最初參加工作的月薪的兩倍,作為對學生的承諾,企業人事部門可以與學生簽訂實訓以及今后在企業就業的協議。根據我們對高職營銷專業“工學結合”情況所做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企業對義務的校企合作工作是極其不配合的,而且并沒有真正為學生解決實訓問題,流于形式;有極個別的企業出于社會責任感以及回報社會的感恩情懷,積極深入的與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訓環境和條件,為每位學生配備實踐教師無私的將自己的客戶資源以及經驗與學生共享,學生因此受益匪淺,但遺憾的是,企業的付出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學生實訓結束后沒有留在企業,企業的培訓投資產生是的外部性效益,為同行免費培訓了“零距離就業”的員工,節約了競爭對手的員工“獲得成本”。
“輕易得到的不值得珍惜”,付出的多少往往與珍惜的程度成正比,對企業如此,對學生也如此。為了讓企業能把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的培訓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首先要讓企業有約束,有了“實訓以及就業的協議”,學生就不僅僅是學校的人員,更是企業的后備力量,對準員工的投入能讓企業更有積極性與主動性;與此同時,學生支付了企業實訓費用之后,將對企業的實訓過程更重視,即便學生畢業以后有更好就業機會而放棄在企業工作,企業付出的培訓投資也得到了補償。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這個方案無論對企業、學生、學校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方案二:政府買單
根據國外的經驗,政府是否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條例來協調和支持“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發展,對該模式能不能很好的運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英國政府規定,如果企業和學校實施“三明治”計劃,安排學生到企業工作,聯合培養學生,企業可以減免教育稅。同樣,加拿大政府也通過退稅政策來鼓勵用人單位參加“工學結合”。
參考國外的經驗,建議政府通過制定政策來鼓勵用人單位參加工學結合。具體地說,各級政府在人事、財務、獎懲、信貸、稅收、考核等方面制定配套的支持工學結合的傾斜政策和鼓勵性措施,如企業參加工學結合可以像職工教育那樣將費用列入成本,也可以減免教育附加稅,或者直接將該費用從稅收里進行抵扣,從而提高企業參加“工學結合”的積極性。
[基金項目:2008年全國供銷合作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專項課題《高職教育營銷專業“工學結合”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GXXH0809)]
參考文獻:
1.鄭石明.營銷模式的變革[J].銷售與市場.2008(10)(上)
2.張明.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D].蘇州:蘇州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系,2007
3.陳金梅.廣西高等職業技術工學結合的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8
(作者單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 湖南長沙 410205)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