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瑛
摘 要: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國對會計的規范化管理主要由政府來承擔。近年來,我國會計核算制度改革邁出了較大步伐,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政府在會計監管方面的努力也卓有成效。但是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目前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會計監管的基本模式。文章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會計監管中的問題,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會計監管模式。
關鍵詞:會計監管 會計監管模式 監管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144-02
會計監管是伴隨著會計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著,會計監管的實質可以歸結為一項制度安排或是一種管理活動,它是指會計監管主體對被監管單位或經濟組織的會計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的再監督和再管理。會計監管是我國會計界一直討論的熱點問題,我國當前的會計監管模式可以說是政府監管模式,我國政府會計監管主體數量眾多,且存在職責不清、權限混亂、重復監管等問題。鑒于此,目前有必要設計出一套符合國情的政府會計監管新型模式來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現實問題。
一、會計監督的涵義
會計監管是會計監督管理的簡稱,會計監管不同于會計監督,會計監督側重于事后監督,會計監管則是一種全時序的監督管理活動;會計監管的確切涵義是監管主體通過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并運用一定的監督管理方法作用于監管客體,來保證會計工作的實施,提高會計工作質量,從而保護市場中相關各方利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管理活動。
二、會計監管的基本模式及評價
會計監管模式從總的方面來看,可分為行業自律、政府監管以及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獨立監管模式等三種模式。
1.行業自律模式。行業自律模式是指注冊會計師協會通過建立一套自律監管機制,對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審計質量實施的監管。該模式對會計行業的監管主要是依靠民間會計職業團體進行的,政府部門基本上不參與行業監管。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避免政府部門對行業監管過度介入,增大全社會的管制成本,出現政府失靈;其缺點是容易造成對市場會計監管的放縱,從而出現市場失靈。
2.政府監管模式。政府監管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對會計活動進行監管,會計職業團體的主管部門是政府部門,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能夠按市場機制運作,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又可有效地避免市場失靈;有法定的權威和強制力,可以對違法的被監管者依法實施制裁。其缺點是很難真正界定政府會計監管和市場會計監管的范圍,過分強調政府的作用會不利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而出現政府失靈。
3.獨立監管模式。獨立監管模式由獨立于政府和會計職業的機構依照授權對會計行業進行監管,該機構中會計行業之外的成員應占多數,政府部門不直接進行監管,但可通過對獨立監管機構的管制間接發揮作用。獨立監管模式的優點在于該機構相對于行業自律監管模式具有更高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相對于政府監管模式來說則是具有更高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獨立管制可以對注冊會計師職業服務市場的全部領域實施管制,且靈活性要高于政府管制;獨立管制可以解決政府管制不當的問題,能促使其有效克服官僚化問題,從而具有高于政府管制的管制效率。但是獨立監管模式也存在著獨立監管的經費來源不容易解決、政府和自律組織對獨立監管機構是否支持和支持程度會如何等問題。
三、我國會計監管模式分析
我國當前的會計監管模式可以說是政府監管模式,國家財政部門、審計機構、證監會、工商局、稅務局等部門都有監管權。這種監管模式形成了政府監管分散、社會監管乏力、內部監管薄弱的局面,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1.政府監管分散。目前,我國現有會計和審計制度就技術而言與國際相比,差距已不大。但整個會計體系與當前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國家所有、分級管理、分工監督、授權經營”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方針,在這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衍生于國有資產的各種權利分散于政府各相應職能部門,這種多個機構負有會計監管職責,但在實務中各自為政,從而導致重復監管,甚至在會計監管問題上相互沖突,弱化了政府會計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下,財政部與證監會之間的矛盾和交鋒會愈演愈烈,因而要么設置相應的協調性機制,解決信息交流不暢等問題,避免監管低效或無效;要么實施重構和整合,集中力量,發揮合力。
2.監管方式不規范。我國眾多法人會計監管部門實施監管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有序的監管方式,互相競爭,推諉現象普遍,使得重復檢查和檢查真空兩種現象并存。相對于重復檢查來說,檢查存在真空帶來的危害更大。
3.政府監管過度與不足并存。從本質上說,政府監管應主要針對由于會計產品的“外部性”所引致的市場失靈,應當嚴格限制在會計市場失靈而且政府監管能夠有效修補的領域。具體來說,政府應致力于高質量會計準則與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監督準則與法規的執行、明確界定財務信息失真的法律責任、依法追究虛假財務信息相關生產方的法律責任等方面。
在我國,政府會計監管投入大但其成效卻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存在監管過度;二是監管不足。盡管這兩個原因是異方向的,或者說是矛盾的,但在我國現實中是并存的,其中監管過度產生的后果更為嚴重。
4.法制建設滯后。認真剖析現有的法規(《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等)就不難發現,會計監管配套的法律法規中還存在不足之處,亟待改善。主要表現為:第一,重視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處罰,輕視民事法律責任的調節;第二,缺乏對虛假會計信息認定的法律觀念;第三,缺乏對虛假會計信息性質判斷的規定;第四,民事賠償依據模糊;第五,法律責任分擔與過失不相匹配。
四、我國會計監管模式的具體構想
會計監管模式的選擇應該植根于我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而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監管的模式。當前適合我國的監管模式是政府監管為主導、行業自律為輔的模式。采用政府監管為主導的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政府的權威性,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來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對違規行為做出有力的約束和懲處。
1.建立、健全會計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注重會計準則制定的前瞻性和提高公眾參與會計準則制定的積極性。同時應把會計報表信息造假法律責任個人化,特別是加大直接責任人的個人法律責任,充分發揮法律在會計監管中的震懾作用。因此,應借鑒《2002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抓緊修訂、完善《注冊會計師法》及與行業監管有關的會計、證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以政府監管為主,加強行業自律。《2002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正式頒布并生效,表明美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監管時代的來臨。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單純的行業自律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虛假信息披露。同時由于我國政府監管模式的種種問題,決定了我國應構建以政府監管為主導,以行業自律管理為補充的會計監管體系。政府監管要與行業自律實行優勢互補。行業自律要積極配合政府監管,與政府監管的要求形成有機的統一,彌補政府監管在信息反饋和知識存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政府監管部門也要對行業自律工作予以支持和引導,積極推進行業自律管理體制建設,強化自律組織的技術援助功能,引導會計職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五、建立新型會計監管體系
1.會計主體、中介機構及全社會要樹立適時的會計監管理念。會計主體要轉變監管理念,由被動地接受監管轉變為主動地參與監管。會計主體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分子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要與其他會計主體進行公平交易而實現自己的經營目的、經營理念,從而使會計主體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通過自身發展又帶動全社會經濟進步。這就要求所有的會計主體主動接受社會、投資人、經濟合作伙伴等的監管,在提高自身會計信息質量的同時創造一種以信用為主基調的市場環境。
2.政府要高度重視會計監管工作,健全會計監管法律、法規,制定會計主體必須披露真實、準確會計信息的游戲規則。政府重視會計監管工作,制定嚴肅、完備、覆蓋面廣、實用性強、懲罰手段和力度準確、獎勵適合的會計監管法律、法規,是會計監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會告訴會計主體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
3.建立會計監管平臺,確定會計監管主體、客體及監管方式。形成國家、社會和企業內部三位一體的多元化的監管主體。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會計監管主體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由單一的政府監管主體轉變為國家、社會和企業內部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管主體。國家、社會和企業內部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會計監管。
4.建立會計監管的信息反饋系統,通過反饋信息實現會計監管效益最大化。會計監管結果是監管過程的結晶,是會計監管體系的精華,有效地利用會計監管結果是實現監管效益最優化的重要一環。會計監管的結果要有這樣的效應。(1)建立會計監管客體信息資料庫,形成監管客體會計信息“歷史檔案館”。(2)建立會計人員工作信用資料庫,在監管會計主體的同時監管會計人員。(3)建立監管部門信息資料庫,對監管部門實施監管。
綜上所述,會計監管是一個伴隨著會計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與此相應,會計監管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探討會計監管的基本模式并對其作出了評價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會計監管中的問題,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會計監管模式。有效的會計監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它是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運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劉永澤,陳艷.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導向的現實選擇[J].會計研究,2002(11)
2.陳漢文.證券市場與會計監管.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3.任明川.安然事件與會計監管[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2(8)
(作者單位:張家口市建筑裝潢工程公司 河北張家口 075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