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蘇明
摘 要:文章分析了銀行國有化的背景,介紹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國有化,探討國有化中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金融危機 商業銀行 國有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178-02
一、銀行國有化的背景
1.金融危機下的經濟現狀。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機動性更強、市場敏感度更強的金融類機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資本供應者的角色。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資本市場儼然成為了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經濟膨脹的時候“推波助瀾”,在經濟萎縮的時候“落井下石”。銀行、證券等金融單位在此輪經濟危機中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風口浪尖上,丑陋的不但是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曾經引以為豪的金融信用和金融道德也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和批評。
治標先治本,斬草要除根,各個國家紛紛開始把改革的箭頭指向了此輪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金融機構,在一部分經濟學家和政界權威的建議下,“銀行國有化”成為了拉開此次改革大幕的重要手段之一。
2.國有化和銀行國有化的定義及影響。廣義的國有化是指國家將私人企業的生產資料收歸國家所有的過程。所謂銀行國有化,是指政府接管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直接負責銀行的日常運營。
較為原始的方式是國家通過政治手段對銀行進行強制的接管,銀行的原有控制者將得不到或得到與實際價值完全不匹配的補償。當前的銀行國有化主要是根據公司所有權變更的相關法則和規定,通過以約定的價格購買相應的股份來實現股權的轉移,當國家或具有國有背景的資產管理機構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時,銀行國有化便得到了實現。這是歐美國家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實現“銀行國有化”的方式。
銀行在完成國有化后,對于普通消費者和銀行所有者所產生的影響是有天壤之別的。
銀行的國有化意味著國家將會扮演所有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雙重角色。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以迅速的通過銀行蔓延到這個金融體系和社會經濟,避免原有的政府與銀行間的政策博弈造成的滯后效應。因為政府承擔著最強有力的資金供應者和信用保護者的責任,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普通消費者的存款將繼續得到保護,而強大資金支持的貸款條款也將進一步得到放松,成本也將相應的降低。
另一方面,銀行的國有化通常是伴隨著資產和組織結構的重大調整,因為政府的著眼點在于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和經濟體系的良好運行,所以原銀行所有者(包括大股東和中小投資者)的權益在事實上將不能得到保障,在銀行國有化時通過變賣資產來抵消債務時,投資者手中的銀行股票將變得一文不值。
3.關于國有化政策的爭論。經濟學界關于“銀行國有化”主要圍繞著“凱恩斯主義”是否是解決經濟危機的最有效手段而展開激烈的爭論。市場自由化和政府宏觀調控歷來是兩大經濟學派間爭執不下的焦點。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凱恩斯主義”的支持者顯然占據了更有利的地位,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正是因為政府過度地放任金融機構,缺少有效的監管措施,才會使危機發展到幾近失控的局面,如果政府可以早一些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納稅人的錢就不會用來彌補如此大的窟窿,而現在唯一的補救措施就是通過“國有化”來全面整合金融體系,規范金融機構的運作。另一方面,“新古典主義派”也據理力爭,他們認為,不是金融危機造成了經濟危機,而是正常的經濟周期波動放大了金融危機帶來的效應,“國有化”雖然能夠解決銀行系統短期面臨的流動性和信用風險問題,但是卻破壞了自由的金融市場秩序,原有的風險管理體系也會因為政府的直接參與而變得更加具有風險。
政界則更為關注“國有化”帶來的意識形態的問題。眾所周知,生產資料國家所有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以美國為例,崇尚自由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如果連控制生產要素在產業間流動的資本體系都滲透進“凱恩斯主義”,那還有什么不能是“社會主義”的呢?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保守派的政界領袖堅決反對銀行國有化的政策措施。他們認為,雖然現在面臨的經濟形勢異常嚴峻,但并沒有脫離經濟周期的軌道,市場還是能自發的進行修復,只不過需要的時間更多一些,付出的代價更高一些。
二、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國有化
1.西方商業銀行發展的概況和特點。具有現代商業銀行雛形的金融機構出現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經過300多年的發展逐漸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以辦理工商企業存款、短期抵押貸款和貼現等為主要業務。
此后,三次工業革命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資本需求的不斷高漲,商業銀行原有的單薄業務已經遠不能夠滿足實際的需要,很多新型業務和金融工具由此被廣泛的開發出來。伴隨著金融產業規模和細分程度的提高,很多專業性更強的金融機構從日漸龐大的商業銀行中分離出來,開展針對性更強的金融服務。
現代西方國家的銀行結構已經非常的復雜,按照職能來劃分的商業銀行雖然仍舊以貨幣相關的業務為主營業務,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使他們的觸角早已經延伸到其他的領域。金融機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任何一個成員,無論國別、無論地域,都不能“獨善其身”,被各類金融工具連接在一起的金融機構面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危險局面。所以,禍起“兩房”(美國兩大房地產信貸企業)的“次級債”事件很快就演變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在當前的金融體系下,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2.國有化面臨的困境。面對嚴重的金融危機,政府如果采用懷柔政策,靜觀金融市場的“自我調節”,那無論是從風險還是代價來看,都會不堪設想;如果選擇強勢介入,那國有化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所以從一開始,國有化政策的被動地位就決定了各個方面所面臨的困境。
首先是國有化的方式。一般來說,有四種途徑可以供政府選擇,分別是:(1)給銀行重新注資配合政府的“壞賬處理機構”購買有毒資產;(2)政府對銀行有毒資產進行擔保并追加資本;(3)政府擔保下的私人購買有毒資產;(4)政府促成破產接管。
四種方式的弊端都很明顯,方式(1)、(2)和(3)對于不良資產的定價缺乏依據和參考,定價的過程和支付的方式存在很多問題;方式(1)、(2)要求政府準備大量的資本來應對,政府將不得不增加財政赤字或者更為簡單的印制鈔票,通貨膨脹的風險隨之升高;方式(2)、(3)中的政府擔保,將壞賬風險全部承擔,但又缺乏合理科學的壞賬處理方式;方法(4)的全面接管將徹底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對整個經濟影響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
同時,國有化的政策還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民主體制下的西方民眾和媒體從經濟危機一開始就關注政府的一舉一動,其中又把焦點集中在可能頒布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果說通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帶動經濟走出困境還可以為民眾所接受的話,那么“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貪婪的金融機構形成的窟窿”則是受到廣泛的批評和反對,巨額資本注入后的使用和管理成為很多人質疑的對象。以美國為例,布什和奧巴馬先后提出的救市方案圍繞著資本注入額度這一核心問題在國會上幾經博弈。事實也證明,政府并沒有能力監控好數以千億計美元的使用,導致眾多銀行在“合乎合同約定”的前提下優先發放各自高管的巨額獎金,奧巴馬政府也因此在上臺后的百天內被媒體認為是“失敗的開始”。
3.西方的救贖行動。歐美對于金融危機的救贖始于英國。2007年9月,為應對諾森羅克銀行百年罕見的“擠兌風潮”,政府通過先注資后托管的方式,于次年2月暫時把該銀行收歸國有,并在之后的半年時間里,用類似的方式將其他兩家銀行實現國有化。這一救市模式立即穩定了當時的市場信心,也帶來了其他國家政府的相繼效仿。
2008年10月,金融危機迎來了高潮,德國、法國、西班牙等歐盟主要經濟體紛紛宣布了注資或者擔保國內金融機構的政策措施,用于拯救金融市場的總金額高達2萬億歐元。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宣布了2500億美元的“問題銀行優先股購買計劃”,國會也迅速通過了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第一輪救市計劃。雖然方法有所不同,但從本質上來說,“部分國有化”成為了西方發達國家殊途同歸的道路。
然而,2009年伊始,隨著2008年報巨額虧損的披露,各家銀行股繼續暴跌,金融市場信心并沒有因為第一輪的救助而恢復。西方國家的“銀行國有化”進入第二階段,債轉股、優先股轉普通股、有毒資產的擔保和估值、壞賬銀行的建立,所有能加強國家控制的政策或金融手段都被采用,焦頭爛額的西方政府此時已顧不得意識形態或者是所謂的國家的長遠健康,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讓市場恢復信心,如何讓本國迅速走入困境,哪怕是能放緩衰退的速度。
兩輪改革過后,效果明顯,但隱患巨大,世界排名前列的花旗、匯豐、蘇格蘭皇家銀行等雖然都擺脫了破產的威脅,但已經呈現“國有化”或暫時性的“國有化”,證券市場對于銀行股的恐慌性拋售仍時斷時續。更為令人心憂的是,對商業銀行的拯救措施將可預見的擴展到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機構,而填補如此大的資金窟窿在任何國家看來都是近乎于不可能實現的。
三、國有化中的機遇和挑戰
1.國家的機遇和挑戰。“國有化”的救市方案在此輪金融危機中突出體現了政府的被動、滯后和盲目性。資本市場的自由和政府宏觀調控的“納什均衡”直到現在仍處在摸索的階段。雖然仍舊有許多專家學者一如既往地提出“加強對于金融和資本市場的監管”,但真正切實可行的方案卻是少之又少,操作起來也是難上加難。
“國有化”將政府從一個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無論結果如何,至少這樣一種轉變是積極和主動的。就如同一個公司的監事會永遠不能取代董事會一樣,作為維系國家經濟命脈的資本市場如果沒有一個國家主體的全面參與,其對于整個經濟體的貢獻就無法達到最大化。既然眾多的國家已經默認了“銀行國有化”的結果,那么就應當擺脫只監不管的姿態,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來參與到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日常管理,以國民利益為底線,參與重大事項的科學決策。
從另一個角度看,西方國家救市的路徑雖然相似,但卻是各自為戰,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損害他國的利益。那么,金融市場究竟是不是遵循帕累托定理呢?答案未必。設想兩輪救市的過程中,西方國家若能一起行動,就完全有可能避免部分觀望國家的悲觀情緒蔓延到先行國家而降低救市效率。國際合作,尤其是資本市場的國家合作,在現在看來,還是一個新穎和需要探索的道路。沖破國界的約束,意識形態的障礙,通過合作來促成資本的良性流動,發揮其最大價值,是世界金融發展的長遠戰略和必然的趨勢。
金融危機誘發的經濟危機是政府面臨的又一大難題,如何發揮政策杠桿的優勢,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等多個角度降低金融危機對經濟危機的影響,挑戰十分嚴峻。將“國有化”的強制措施,配合政策引導和市場引導,是所有國家為了解決金融和經濟的雙重危機需要深入思考和廣泛實踐的方式。
2.商業銀行的機遇和挑戰。“國有化”解決了商業銀行的一部分問題,也加劇了一部分問題。
銀行系統將面臨著深層次的,全面的改革。加強自律、完善內控體系是改革的目標,整合業務、調整模式、重建組織、梳理機構是改革的方式。股東的變更恰恰可以通過管理層的變革來促成和加速改革的進度。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究竟應當如何定位,在整體經濟環境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是銀行的所有者們必須明確的戰略發展問題。銀行間的良好分工與合作能夠有效地避免業內的過渡競爭對于市場產生的不穩定因素。
銀行系統的信用體系重建也是不可避免。建立更為公正的第三方評級體系,讓信用等級能夠為廣大客戶和銀行的合作伙伴提供客觀真實的信用依據,對于商業銀行本身來說也具有積極主動的意義。良好的客戶環境和經營口碑同時也可以確保銀行不會一味地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本運營模式。無論“國有化”持續多長時間,這樣的改變對于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和它們的經營者來說都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當然,在行業分工愈來愈細致的今天,以傳統存貸為主要經營模式的商業銀行面臨著和專業銀行相比獲利能力弱,資本密集度不高等問題,如何開發傳統業務的“藍海戰略”是業務選擇和業務創新的一大挑戰。
同時,私有化畢竟是西方國家的根本特點,追逐利益和穩定市場的矛盾,必然呈現在銀行股東之間,如何平衡這樣的矛盾,如何讓政府股東在系統重建的過程中逐步的淡出管理而又避免商業銀行重回金融危機前的老路,也是現在的股東和管理者們需要思考的長遠問題。
參考文獻:
1.[美]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彭建剛.商業銀行管理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3.[美]米什金.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美]保羅·克魯格曼著.劉波譯.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和2008年經濟危機.中信出版社,2009
5.[美]科林·里德著.曹占濤譯.金融危機經濟學:如何避免下一次金融危機.東方出版社,2009
6.張蓉.全球視角下銀行私有化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7.袁志剛.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經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美]約翰·塔伯特著.喻海翔譯.大拯救:金融瘟疫席卷全球,如何自救.東方出版社,2009
9.林汶奎.華爾街金融危機:危機四伏的全球經濟與未來走勢.中國商業出版社,2008
10.[荷]巴卡斯,佩弗雷里著.張志元,邢雅菲,楊柳譯.金融大未來:危機之后.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0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