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明 胡光明
摘 要:我國農村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勞動力量的比較優勢并不等于競爭優勢。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擴大內需、優化產業結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在對農村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從發展農村當地經濟的角度,對農村人力資本建設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農村經濟短期與長期發展相結合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人力資本 農村經濟 鄉鎮企業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197-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地增長。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為困擾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才能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才能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有效地拉動內需擺脫對外貿的過于依賴,國民經濟也才能夠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農村人力資本的建設。
一、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及其內容
最早的人力資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他在著名的《理想國》中論述了教育和訓練的經濟價值。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根據其勞動價值論對英國人口的貨幣價值的測算,指出了勞動者不同的經濟價值。亞當斯密也曾把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其“固定資本”中就包括“社會上一切人民學到的有用才能”。在這里,斯密把人們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當作一種資本,當作一種能夠得到回報的資本,并對它的重要性有了相當的認識。
但直至20世紀60年代以后,基于W·T·舒爾茨、G·S·貝克爾和J·明塞等人的開創性研究工作才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現代人力資本理論,主要探討人口素質或質量的提高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問題。W·T·舒爾茨在長期的農業經濟問題研究中發現,對于現代經濟來說,人的知識、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同時,他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并強調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
貝克爾彌補了舒爾茨只分析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宏觀作用的缺陷,系統進行了微觀分析,研究了人力資本與個人收入分配的關系,完善了人力資本的微觀基礎。丹尼森對舒爾茨論證的教育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作了修正,他將經濟增長的余數分解為規模經濟效應、資源配置和組織管理改善、知識應用上的延時效應以及資本和勞動力質量本身的提高等等。明塞將人力資本投資與收入分配聯系起來,并給出了完整的人力資本收益模型,從而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另一個分支,同時他還研究了在職培訓對人力資本形成的貢獻。
根據當前的國內外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人力資本是通過后天的投入而體現在勞動者身上、具有經濟價值并能帶來收益的勞動者的質量或其技術知識、工作能力、健康以及其他質量因素的總和。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人力資本的生產過程和人力資本價值的形成過程;而其主要途徑便是人力資本投資。對人的投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體力投資主要包括營養和保健條件的改善,智力投資主要包括教育的發展。過去認為,體力投資和智力投資一樣重要,但現在一些經驗研究發現,營養和衛生條件的改善對生產率的影響遠沒有曾認為的那么大,而強調教育在人力資本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現狀分析
1.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現狀及其原因分析。教育和培訓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跟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近年來,雖然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續得到提高,但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狀況不容樂觀。據《2005年中國發展報告》數據統計,我國農村小學與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總人口中占75.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大專以上比例僅為0.66%,農村的文盲率達到11.05%。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國農村雖然存在著大量的勞動力,但勞動力的素質總體上還是相當的低。
筆者通過對中部地區的相關農村進行調查時發現,這些地區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80%以上是中小學程度,高中以上的約占20%,其中還包括考上大學不再回鄉的大學生。更為嚴重的是,在一部分農村,由于父母所受教育有限,眼光不長遠,影響著農村下一代的人力資本水平,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當他們看到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影響,許多家庭對下一代教育問題的重視不夠,甚至流傳著讀書無用論。這使得大量農村小孩,讀完初中以后,便外出經商務工。這影響著農村人力資本的建設水平,也驗證了經濟學家提出關于發展中國家的年齡—收入曲線。我國農村勞動力由于受教育年限較少,他們年齡很小時就能掙得收入,但正是由于人力資本發展水平的低下,使得他們的收入水平低且很難增加。這樣會形成一種貧窮的惡性循環。
2.人力資本現狀對農村經濟的影響。首先,在我國眾多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的現狀,限制了農村工業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由于人力資本水平不高的限制,使得農村企業經營水平差、技術含量低、基礎設施缺乏等,所以目前我國農村的工業發展還很不夠。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包括物質準備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和資源環境優良化等四個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現代化、集約型農業所依賴的主要是農業科技開發和高素質的勞動力。在我國的絕大多數農村,由于人力資本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的農業生產離現代化農業大生產也還有很大的距離。
其次,農村工業發展和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低,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而傳統農業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所以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業轉移。我國南方的大多數農村,人均耕地面積約1畝左右,傳統農業是種植雙季水稻。早晚兩季水稻已年平均畝產700公斤,價格每50公斤75元,除去農藥化肥灌溉等生產成本,每畝凈利潤500元左右。所以如果一農村中年勞動力一年專門從事農業生產,自己勞動成本不算,每畝凈收入一千元左右。而在以小麥為主要種植物的北方農村,農民的傳統農業收入現狀也跟南方差不多。如果他外出打工,只要每月工資一千元,他的收入會大大好于從事農業生產。倘若他們外出經營豆制品、饅頭等餐飲以及裝潢等,他們的年收入將在8~10萬元左右。所以,該地方大量中青年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經商,這使得本地農村的生活狀況大大改善。
由于農村勞動力知識文化水平低下,制約了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中順利轉移出來。由于文化素質的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除了轉移向技術要求低的行業外,其他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很少涉及。據《2005年中國發展報告》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鄉村人員就業中,除農林牧漁業,絕大部分轉移向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和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而對于有技術要求的第二產業、社會服務業、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等其他第三產業,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約束,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上很少涉入。
同時,這些地區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村,基本上都是本地居民大量外出務工和經商的地方。而大量純粹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村,經濟狀況都比較差。因此,在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村,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留在農村的都是老的老、小的小。老年人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照顧讀書的小孩,而絕大多數中青年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而且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這種情況在農村也很普遍。因而在許多農村也流行著這么一種看法,專門靠農業很難致富,必須要走出去。
從目前來看,由于落后地區農村人力資本狀況有限,現代化農業還不夠,工業基礎又薄弱,短期內,外出務工經商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一條好的途徑。但從長期來看,若無法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自身造血功能,若不能大力發展農村本地經濟特別是鄉鎮工業,終究難跳出‘低水平的陷阱”。因為從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來看,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先實現農業化再實現工業化的,都是在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完成了農業的現代化。所以新農村建設,我們要大力發展鄉村的工業。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現狀,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1.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能真正實現科教興農,同時也是我國人力資本發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新興農業的發展,科技興農,都離不開一定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只有當農村勞動力掌握了農業科技知識,才能改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發展現代化農業。而目前的許多農村,無論是鄉鎮農技站服務人員,還是農民本身,對農業科技知識掌握都相當有限。所以,我們在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培訓的同時,還要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通過教育培訓,使得農村這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成為與我國新農村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新農民。
2.加強對農村基層領導的培訓,提高基層領導的管理水平,形成一批素質過硬的農村基層領導隊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中國的部分農村由于外出人員較多,農民收入提高較快,各個家庭經濟條件大有提高,但基礎設施建設并沒有相應得到發展,如農村公路建設等等,基礎設施跟不上,這會嚴重影響農村當地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一批文化程度高,領導能力強的基層領導,去做群眾工作,讓群眾統一思想,齊心協力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將來農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上級政府應該定期對農村基層領導干部進行經濟、管理及思想方面的培訓,提高基層領導的工作能力,使得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
3.大力發展跟農村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配合從外地務工經商學習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是發展農村本地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實現農村短期和長期發展銜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有效的途徑。
短期內,外出經商務工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要發展當地工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本地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有利于農民生活狀況的改善,但這未必是治本之策。因為這些方式,雖然能一時緩解某些地區的貧困,但無法使全國絕大多數農村真正地富裕起來。如何使短期和長期的發展銜接起來呢?筆者認為,外出人員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人才,是實現短期和長期過渡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重點增加對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和基本素質,以長期服務于農村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就是要在外出學習吸收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尤其是與農村長期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因此,我們要在堅持大力發展農村青少年基礎教育的同時,更應把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能力培訓作為重點。因為高等教育投入高,而且目前大部分本科以上學歷人員不愿意回農村,所以有效的農村職業教育更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商務印書館,1990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
3.黃小婧.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全面推進農村經濟增長[N].湖北社會科學,2006(6)
(作者單位:廣東省國際工程咨詢公司 廣東廣州 510060;合肥師范學院 安徽合肥 230061)(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