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思
【摘要】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外投機者看好我國的資本市場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大量境外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我國。本文通過分析熱錢的特點以及熱錢流入中國的現狀和原因,以及熱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做出預測,在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熱錢 人民幣升值 經濟影響
一、熱錢定義
熱錢(Hot Money)又稱“逃避資本”,指在國際信貸中“部分高流動性的資本或異常資金”,在現有浮動匯率制度下,包括跨國公司手中掌握的流動資金及一些暫時閑置或過剩資金,國際銀行擁有的短期資金及其外匯、信貸業務資金,各國國際儲備資產的保值性運用的一部分資金,各種投資基金及其他專項基金。
從熱錢的定義可知,熱錢的基本特點包括:高流動性;專業化投機性;交易的杠桿性;活動領域的非固定性;低透明性。
二、熱錢流入中國的現狀分析及影響
1.流入中國熱錢的規模
由于熱錢具有高流動性和低透明性,其規模多大,結構如何,很難說清楚。
中國熱錢規模從1995 年開始劇增,從2003 年開始凈流量的流向由流出轉為流入。1990-2002 年,中國一直存在著熱錢流出(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資本外逃),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這種流出達到頂峰(1998 年,其流出額達最高值,為838.65 億美元)。其后,中國熱錢流出額逐漸減少(2002 年流出額為89.27 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2003 年開始,中國熱錢流向發生逆轉,2003 年,此類資本凈流入額為378.71 億美元,2004 年達到1139.54 億美元,2005 年凈流入額下降為466.10 億美元。從1999 年以來的月度數據看,2002 年末期以來月度熱錢流量波動較大,2005 年7 月以后熱錢的雙向流動變得比較明顯。從1999 年1 月到2002 年12 月,除了2001 年2 月和2002 年1 月存在稍微顯著的熱錢凈流入外,其余月份均為凈流出,這種趨勢在東亞金融危機過后的1999 年、2000 年表現比較明顯。從2003 年1 月至2005 年7 月,除了3 個月存在熱錢凈流出外,其余月份均為此類資本凈流入。熱錢流入在2004年初和年底特別顯著。2005 年7 月21 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實行匯率改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2%,在8月份出現熱錢凈流出,而9 月份熱錢又大量涌入,10 月份熱錢又紛紛撤離。
2.國外熱錢流入中國的動因
近幾年國外大量“熱錢”涌入中國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有著很深的經濟背景, 是多重國內外因素形成的綜合反應。
(1)良好的資本市場
“熱錢”對崛起的中國具有很高的逐利趨向。大多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紛紛涌入中國投資辦企業, 從事資本運營, 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引資國。
(2)人民幣升值預期
人民幣匯率解凍后, 兩年多來升值的速度和幅度較大, 外資大多看好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和預期, 紛紛把“熱錢”投向中國。炒作人民幣, 企圖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回報。這是外資“熱錢”涌入中國的主要原因。
(3)近年美國經濟受次貸危機影響出現衰退跡象
美國在防緊縮, 中國在防通脹, 相反的政策導向, 使美元大量流向中國, 中國外匯儲備達到1.68 萬億美元。凡此種種都為大量“熱錢”涌入中國, 提供了更多的客觀因素。
三、熱錢大量撤出的恐慌
熱錢不會大量流出中國。只有對強勢的經濟金融體系和貨幣嚴重喪失信心時,才可能觸發資本外逃,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資本投資收益率仍遠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外加人民幣升值預期和中美利差,美國金融危機,對于熱錢來說呆在中國是最好的選擇。
熱錢流出對人民幣匯率無法造成貶值壓力。中國有著很高的外匯儲備,而目前較權威估計熱錢規模在2000—3000億美元之間,即使全部完全一瞬間撤離,中國也完全可以以外匯儲備應付,維護人民幣利率水平。
熱錢流出對于國內流動性不會造成沖擊。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高達17%,熱錢流出時,央行完全可以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有效抵消其負面效應。
外匯數據也不支持熱錢大規模撤離。自去年9 月以來, 美元( USD) 對人民幣(CNY) 一路貶值, 最近出現階段性反彈。如果僅僅從趨勢的角度出發, 圖中已經不止一次出現美元對人民幣走強之勢, 而且最近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反彈幾天之后, 立刻遭遇市場平滑。
四、應對之策
熱錢對經濟的危害顯而易見,熱錢往往在預期一國貨幣升值或資產價格上漲時流入,同樣也會在預期一國貨幣升值停止或資產價格下跌時流出。因此,國家應該在我國經濟基本面未遭破壞之前率先采取相關措施遏制住熱錢的進一步流入和在國內的投機性行為,控制熱錢造成的危害。
1.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防止經濟泡沫產生。在貨幣政策保持適度緊縮的同時,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同時運用稅收優惠的導向作用。
2.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管理,預防短期投機資本的沖擊。除了限制熱錢流入以外,監管當局還應對業已流入國內的投機資本進行清理和查處。
3.逐步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自身結構問題。國際熱錢之所以大量流入,與我國自身的經濟結構問題有關。應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財政資金用于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就業等有關民生領域的投入;加強外資進入我國房地產等市場的監控管理;繼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4.進一步加強人民幣匯率的調控和機制建設,采取穩定的匯率政策,降低對人民幣升值的期望。為防止熱錢的流入,貨幣政策應更多的采取公開市場操作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加息手段的采用應在防止熱錢流入和抑制通貨膨脹兩方面之間進行權衡。
5.加強部門間聯動,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各部門應建立更為密切的協作關系,及協調聯動機制,發揮合力,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監管,共同引導資金流向。同時,既要考慮如何減緩國際熱錢的進一步流入,又要考慮如何防范已流入的熱錢大規模突然撤出,應早做準備,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黎友煥.國際金融[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查爾斯?P ?金德爾伯格. 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金融危機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劉立達.中國國際資本流入的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07(3).
[4]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公布數據http://www.saf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