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當新浪網的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術公司成立的時候,可能沒有人想到,今天它會成為中國互聯網第一門戶網站。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是,以新浪、搜狐、網易為代表的門戶網站,已經和正在改變21世紀普通中國人的互聯網生活,這其中,有時勢的因素、有事件的因素、更有人的因素。
1998年,四通利方與華淵資訊合并建立新浪網被業界評為當年十大IT新聞之首。這一年張朝陽在中國第一次利用風險投資建立搜狐;這一年,憑借出售免費郵件系統而獲得資金的網易也開始進軍門戶行列;同樣在這一年,曾經叱詫風云的英雄張樹新宣布離職,瀛海威開始全面轉型。1998年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充滿機遇的關鍵一年,新浪網的成立為何會在眾多事件中脫穎而出?這恐怕還要從王志東說起。
動蕩中瘋狂成長

1998年9月26日,四通利方的王志東和華淵資訊的姜豐年碰撞出了一個共同的理念——創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王志東知道,要讓公司快速的成長,唯一的捷徑就是實行并購擴張。12月1日,在他生日的那天,新公司成立了。新成立的公司延續了華淵的英文名“SINA”,隨后,王志東又給網站起了個響亮的中文名字——新浪。
在當時,四通利方主要業務集中在軟件方面,而華淵資訊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海外華人網絡公司。合并之初,華淵因為有更多的收入,在新浪內部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與其他門戶網站不同,與華淵的合并雖然為新浪打開了納斯達克的資金之門,但是在業務、管理層、董事會以及公司文化等各個方面也為這個通過海外聯姻“速成”的新浪網埋下了難以融合的伏筆。
1999年2月,成立不久的新浪網便宣布獲得了包括高盛銀行在內的海外風險投資2500萬美金,這在當時是國內網絡公司獲得的最大一筆投資。那時的新浪網硬件上已經具備了跨國公司的雛形,但是兩個不同文化背景公司的迅速“聯姻”,軟件與網站的兩種業務尚未融合成一個有機體,如何融合成為了王志東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他意識到,必須請一位新型的企業領袖來帶領新浪。于是,王志東找到了原華登國際投資集團的副總裁茅道臨和網景公司副總裁沙正治,當年正是因為茅道臨將王志東和四通利方引向了互聯網方向,才促成了與華淵的合并。在王志東的支持下,新上任的聯席CEO沙正治開始對新浪網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他將原來的領導班子換成了一批美國硅谷的經理人。
1999年4月,新浪網全面改版,實現了中國大陸、臺灣、北美兩岸三地的全面整合;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新浪快速全面的報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因此在CNNIC的互聯網網站排名中獲得了第一名。但是,瘋狂的成長勢頭并沒有掩蓋住新浪內部潛伏的“病因”。兩個公司之間的不融合,導致新上任僅半年的沙正治和他管轄的硅谷經理人黯然離去,情急之下,王志東坐回了CEO的位子上。
幸運的是,管理層的變動并沒有動搖新浪的根基。1999年11月,新浪網完成了6000萬美元的融資,并于第二年4月,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2000年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門戶網站。這一年對新浪來說意義非凡,在不斷地摸索中,新浪網發現了能真正引起用戶興趣的項目——新聞。
從體育論壇的熱點賽事運作成功之后,新浪便開始與一系列的熱點事件共同出現在用戶面前。1998年的法國世界杯、1999年的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以及后來2001年的911事件、2002年的釜山亞運會,新浪的核心價值逐漸清晰——快速、全面、準確的新聞報道。而之后,無論哪一年的熱點事件,新浪都一直傳承了這個特點。
2001年,在新浪業務蒸蒸日上的時候,茅道臨從王志東手中接過帥印,從此新浪的王志東時代正式結束。雖然,王志東最后還是離開了一手創辦的新浪,但是在新浪的發展史上,他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而無論是沙正治、茅道臨還是王志東,就其所處的背景而言,都是處于依靠資本運作推動新浪發展的階段。而正是依靠著這種國際化的視野和資本的成功運作,使新浪獲得了快速發展的強勁動力。
厚積薄發
2002年下半年,中國的互聯網產業開始逐漸走出陰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出現了一個意外的金礦——短信,短信讓一直免費的互聯網企業第一次收到了來自用戶的收入,無線技術提供商們頓時成了并購的搶手貨。以至于2003年互聯網開始回暖,各種盈利模式開始逐漸成型的時候,汪延這種熟悉一線業務的管理者出任CEO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一年是新浪網首次全面盈利的一年,可是盈利的重點并非是廣告收入。2003年1月,新浪斥資2300萬美金收購訊龍,2004年2月,新浪又以最高1.25億美元的代價收購Grillion,這些并購對新浪來說至關重要,他使新浪的無線業務收入增長了近一倍,無線服務內容大幅度擴充。直到現在為止,無線業務仍然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收購也成為已經生存下來的早期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向多元化道路的助推器。
說起當年的互聯網,不得不提起2005年盛大對新浪股份的收購。2005年年初,盛大的陳天橋悄悄收購了新浪19.5%的股權,隨后以數字家庭和IPTV為概念,向世人描繪了一副全面互動娛樂的商業模式,由此開創了一個互聯網新時代里的第一個大場面。此后,以新浪、網易、搜狐為代表的門戶、以百度、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騰訊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以Ebay易趣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拍賣網站和以盛大網絡和第九城市等為代表的網絡游戲公司,相互之間便開始了一場橫向的整合運動。盡管新浪網的“毒丸計劃”讓盛大完美整合門戶網站的美夢泡了湯,但是這次并購事件,說明以往將互聯網公司用不同功能定位的分類方法已經過時了。
縱觀新浪這幾年的發展,管理層的動蕩無疑是媒體對新浪關注的一個焦點。從沙正治、王志東、茅道臨到汪延,新浪的最高管理者在短短的八年間已經換了四人,這和網易的丁磊、搜狐的張朝陽穩如磐石的情況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直到2006年,汪延的離任、新浪網第五代掌門人曹國偉的接班情況才有所好轉,曹國偉的上任在外界看來是新浪成熟的標志。從此以后,新浪的核心團隊開始出現穩定。
太陽出來了
“經過數次沙塵暴、陰雨天,太陽終于出來了。”2006年5月10日,在宣布退居二線的新聞發布會上,汪延用了這樣的開場白。
這一年對于新浪來說是一個盛年。世界杯與歐洲杯給了新浪多年耕耘的體育節目大放異彩的機會,當年9月,歐洲足聯正式宣布,新浪網將成為歐洲足球冠軍聯賽在中國的獨家門戶網站合作伙伴,并從該賽季開始授予新浪歐冠聯賽比賽視頻的播放權以及無線服務權益。重大賽事的播報經驗為新浪網在日后轉播北京奧運會、開展紅紅火火的奧運營銷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2008年,注定將成為新浪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曹國偉制造了新浪歷史上的第二件大事。
新浪的第一件大事是1998年12月1日,新浪的誕生,互聯網開始進入中國傳媒業版圖。而當之后的網易、百度、騰訊、搜狐以及阿里巴巴等眾多公司依靠其他業務成長起來之后,新浪的業務卻在近年來不斷的進行“瘦身”,變成一家純粹的門戶網。新浪的未來在哪,成為擺在曹國偉等高層面前的首要難題。
2008年,新浪成立十年時候,曹國偉以增發4700萬股份的代價,決定收購分眾傳媒的樓宇電視,賣場廣告等業務。按照12月19日新浪股票收盤價的每股29.24美元計算,這場收購的交易金額大約在13.7億美元。通過收購分眾的核心戶外廣告業務,新浪走出門戶網站競爭的紅海,從此之后,新浪網將成為中國最具規模的新媒體平臺,任何一位廣告主,都不可能忽視新浪網的存在。
到目前為止,曹國偉加盟新浪已經有快十年的時間了,這近十年的時間,曹國偉同汪延一直精誠合作,共同經歷了新浪的風風雨雨。從上市的繁雜準備到面對股災的從容應對、從與華爾街分析師的唇槍舌戰到推動執行新浪關鍵的收購合并、從建立公司內部管理控制體系到承擔利潤連續成長的巨大壓力。曹國偉的工作得到了新浪的肯定,他也是新浪史上任職期間最長的一位CEO。
瀏覽新浪這十年,不難發現有兩個極大的反差出現,第一個反差是新浪的董事會和管理層不斷的更替和動蕩,但是新浪網的內容卻一直保持著直線上升的趨勢;第二個反差是,無論是哪一任的高層發生變動,新浪內部幾乎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人員流失。新浪的管理團隊幾乎是互聯網史上最穩定的團隊。在這個團隊的帶領下,從當初默默無聞的四通利方到今天無人不知的新浪,新浪經歷的過往不僅僅代表著一家企業或者一個行業的跌宕起伏,更代表著整個世界發生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