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若
形成西部大開發的脊梁
論壇開幕儀式上,陜西省副省長吳登昌表示,謀劃構建“西三角經濟圈”是事關國家經濟戰略支撐的重要舉措。中央領導對西三角經濟區的看法也是一致的,以西安、成都、重慶三個城市為支點,形成西部大開發的脊梁達成了共識。陜西的發展極具潛力,對西南、西北的發展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更需要加強與兩大區域的合作,推進西部經濟快速崛起。
吳登昌認為,近年來,川渝兩省市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成渝經濟區被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川渝省際經濟合作更是迎來了難得的機遇。與此同時,陜甘兩省經濟合作步伐也在明顯加快。目前,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已由國家發改委編制完成,正在上報國務院審批過程中。川渝經濟區與大關中經濟區互補性強,聯系緊密,大西北攜手大西南,共同推動西部經濟崛起的戰略格局呼之欲出。
在這個區域發展的大格局中,陜西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他建議當前要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認識對接。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以“西三角”率先崛起,實現西部經濟的新跨越。陜甘川渝都要以積極的姿態融入到“西三角經濟區”發展進程中,確立“一盤棋”發展理念。用大區域、大經濟的思維,謀劃大發展,實現大跨越。
二是要做好規劃對接?!拔魅墙洕Α敝饕婕瓣兾?、甘肅、四川和重慶四省市,結合各自的實際,在充分論證、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對接規劃,用規劃統領建設,整合區域資源,調整產業布局,推動生產要素跨行政區劃流動和優化配置。
三是要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對接。從構建西安、成都、重慶、隴東一日經濟圈人手,加快西安到成都鐵路客運專線、蘭渝鐵路和隴海鐵路擴能等重大鐵路項目建設,推進一批高速公路和機場建設,形成西部比較發達的交通網絡。
四是要做好產業對接。按照“傳統產業互補、新興產業共建、協同配套發展”的原則,加強產業合理分工和布局,積極搞好配套服務和產業集群化發展。
五是要做好生態環境對接。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突出黃河、長江、嘉陵江和秦嶺、巴山等大江大河大山的共同治理,四省市攜手營造西部大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市“牽手”意義重大
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認為,重慶、西安、成都三大城市和其輻射的城市群,在西部有很大的影響力;加強三地聯合,對帶動整個西部發展,乃至推動全國經濟增長意義重大。
他表示,一直以來,三地都保持著較好的合作關系,這為發展“西三角經濟圈”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由于三地各自為政,在一些產業的布置上,難免會趨同。若實現聯合,則可以強化協作,實現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區域里惡性競爭。如重慶和西安的重型卡車產業都發展較好,但重慶主打發動機,西安則是變速箱。而成都和重慶,經過長時間的你追我趕,在很多產業方面已經實現了融合互補。事實上,繼成渝兩地成為國家統籌城鄉配套綜合改革試驗區之后,西安也正在向中央爭取統籌政策。
加上西安在高新技術方面有優勢,裝備制造業有基礎,飛機制造業有潛力,能源和礦產資源有儲量,農副產品有特色,旅游產業有名氣,若與成渝經濟帶形成穩健的“金三角”,就會實現產業互補,錯位發展。重慶正在謀求打造西部重要的增長極,但和西安、成都一樣,目前城市的基數還比較小,只有三地聯合,做大基數。才可能使經濟總量占到全國GDP的10%以上,“西三角經濟圈”才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完善“西三角經濟圈”概念
西安市副市長楊廣信的觀點為:在國際金融危機和中央拋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背景下,提出“西三角”的建立設想,是未來lO年西部爭取更多支持的最佳時機。“西三角經濟圈”已具備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條件,應盡快爭取寫入“十二五”規劃。
“西三角經濟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但關鍵要把概念做實。”楊廣信強調,“首先要完善‘西三角經濟圈概念。在區域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溝通和理解。在規劃上,不能產生惡性競爭,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要聯合做好區域發展規劃,突出各自特點,在區域內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合理分工,聯動發展?!?/p>
他認為,在“西三角經濟圈”中,西安一定要有大西安、古西安、新西安的發展定位。重點支持西安做大做強,發展新型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帶和城市帶,把西安都市圈建設成為關中率先發展的核心板塊,為此,西安已經做好了面臨機遇與挑戰的準備。
具備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條件
從中國歷史上看,重慶、成都和陜西關中一直都是內地的核心。咸陽市副市長唐利如認為,隨著西安到安康鐵路的貫通和西安到漢中、西安到安康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這三個城市經濟實力和輻射力、帶動力的不斷增強,西安與重慶、成都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這就為“西三角經濟圈”的構建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目前,重慶、成都間的直線距離為270公里,重慶、西安間的直線距離為560公里,成都、西安間的直線距離為600公里,正好構成一個指向東北方向的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拔魅墙洕Α钡臉嫿?,將進一步加強經濟區內的協調,引導要素流動,促進生產力布局的合理化,強化協作,加快區域性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將會起到1+1+1>3的作用。
為此,他建議,壯大西安都市圈,必須加快西咸一體化,省上向國家申請將西咸一體化示范區作為“國家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爭取國家的政策、資金、項目等重大支持,從而為西咸一體化突破體制障礙創造條件。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即將開啟,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應將重點放在構建“西三角”經濟區,整合西北、西南兩大經濟重心,形成繼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之后的第四個增長極,對西部大開發將是一個很大的推進。
推進關中一天水經濟合作
甘肅省天水市市委常委、副市長柴金祥結合天水實際,談了構建“西三角經濟圈”首先就必須抓住歷史機遇、加強關中和天水之間的區域合作。
為此,他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合作:抓好優勢產業協作配套。依托各市區優勢產業,建立體現區域特色要求的新型化、多元化產業體系,特別是要加快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整體競爭力,形成分工合作、協作配套、優勢互補的產業布局,帶動整個經濟區的工業發展。
密切旅游文化產業合作。聯合開發各地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建設西安都市圈旅游綜合服務核心區的天水旅游綜合服務功能區,積極打造西安一寶雞一天水中華文明旅游走廊和一批旅游特色文化品牌,把關中一天水經濟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絲綢之路”,
打造華夏始祖文化園等優勢,壯大現代文化產業。
構建現代交通網絡。切實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交通網,使經濟區內部形成便捷高效的聯系通道,實現人流、物流的快速通暢流動;同時,依托現有主干路網框架,共同爭取國家在本區域及周邊地區規劃布設一批高等級公路和鐵路項目,加快與沿海發達地區和成渝地區以及西北沿邊境地區的交通對接,從而構建一個聯通東西、縱貫南北、對接城鄉的大交通網絡。
建立合作的長效機制
陜西寶雞市市長戴征社在大會上發言說:“寶雞作為西三角的重要節點城市,將與兄弟城市一起,發揮優勢。加強合作,積極融入,合作共贏。”
他認為,目前西部各省市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合的經濟發展體,導致資源、產業不能整合和有效分工,各自的優勢也難以得到更大發揮。成立“西三角經濟圈”,可以讓西部各省市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互補,實現資源共享,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區域里產生不良競爭。
對此,他建議應盡快建立合作的長效機制,成立“西三角經濟圈”市長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要適時就重大事項進行磋商,形成有效的信息通報和協調處理機制,及時解決合作中的問題,通過尋求共識和公約為一體化鋪路,加強區域內政策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構建開放的市場體系。沿線各城市共同研究制定合理流動的市場規則,消除行政壁壘和市場障礙,解決好“準入”和“放行”問題,共同培育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各省市資源、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良性流動和優化配置,增強區域經濟活力,為各類經濟主體的合作交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條件。
借助平臺,構筑優勢
陜西漢中市副市長張雁毅認為,“西三角經濟圈”的構建,把陜川渝置于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格局中,使其成為國家關心、國內關注的戰略熱點地區。
漢中要實現率先突破、科學發展,同樣需要借助這一戰略平臺,構筑自身戰略優勢,切實加強與西安、寶雞、天水等大關中城市群和成都、重慶等長江上游經濟區的全方位合作交流,融入“西三角”,把八百里秦川和陜南腹地、成渝經濟區緊密連接起來,才能使漢中真正成為連接西北,溝通西南的橋梁和紐帶。
他建議,要加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合作交流。西三角經濟圈各城市各有特色,經濟互補性很強,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有著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應積極推進政府、企業、民間的溝通,建立黨政領導定期會晤機制,形成共識。區域內各市有關部門要互通信息,加強對口部門和行業的銜接,不斷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構筑區域經濟一體化新平臺,形成以點帶面、以線帶面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聯手共建生態環境
甘肅平涼市委常委、副市長徐小連在發言中介紹,平涼是西安重要的經濟輻射區,多年來主動接受產業轉移,兩市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今年兩市進一步加強合作,簽訂了《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協議書》,在產業項目、物流及人才交流合作、旅游合作、干部交流培訓等方面達成了共識,交流合作正在向多領域、深層次的方向全面推進。
他認為,構建“西三角經濟圈”,三地在聯手推進的同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生態環境聯手共建,共同開展區域環保行動。各市應充分履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職責,加強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協調配合,聯手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等生態恢復工程,針對區域性、流域性的污染,聯手制定污染控制對策,共同投資,分工協作,聯合實施,加強區域污染聯合防治;建立區域環境事故預警與應急體系,實現區域間的聯合預警預報和突發事件處置,加強區域環境風險防范協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精心培育西部獨具魅力的生態文明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