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雄 李錫樵 蔡豪昌
2002-2007年,澳門特別行政區生產總值由548億澳元增至1 536億澳元,增長近1000億澳元。在此期間,許多大型酒店及著名豪宅開發商紛紛進駐澳門,其中接近90%的大型建筑項目均由外資建筑企業(包括香港及內地)負責總承建及管理。這些建筑企業擁有豐富的施工經驗及較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澳門建筑業受到外資建筑企業重視職業安全健康這種文化的影響,澳門建筑工人的職業安全健康意識也相應得以提高。
借鑒外資經驗
1.設立專職部門
大型建筑項目的外資總承建商將工地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交予專職部門負責,并實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制度。該專職部門成員包括安全經理、安全主任與安全督導員等,其職責為負責監管所有承包商的職業安全健康工作。同時,該部門亦要求各承包商按員工人數比例設置安全主任。因此,大型建筑項目的專職職業安全健康管理人員可多達百余人。其工作方式一般以分區、分組的方式,專職管理工地內各個區域的職業安全健康工作。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部門會定期舉行會議及工地巡查,促進成員間的溝通,分享經驗,更有效地處理日常職業安全健康工作。
2.開展知識培訓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部門在工地內設立培訓場地,對每一位新入職的工作人員進行基本的職業安全健康知識培訓,讓其熟悉工地情況,并為高危作業如高處作業、起重機操作及密閉空間內工作的人員進行專項的職業安全健康培訓。同時,各大型建筑項目均配合政府推行“建造業職安卡”政策,執行“持卡上崗”,積極督促未持有“建造業職安卡”的工人報讀職安卡課程。
3.落實管理措施
“全員參與”即鼓勵工地內的所有人員,無論是安全管理部門人員、各級承建商,還是工地項目負責人及工人,都要身體力行地落實工地內職業安全健康措施,并對自身的職業安全健康行為進行管理。
4.堅持安全早會
安全早會的內容包括由各承包商的安全督導員帶領全體工地項目負責人及工人進行早操,通過進行各項伸展運動,使員工身體肌肉及關節得以舒展,以降低事故率,并可建立團隊精神和加強彼此間的默契合作程度,促進企業的安全文化。早操后由安全督導員、工地項目負責人、管理者向工地工人講解日常工作程序及安全注意事項,將各項安全須知直接傳達到工地的每位員工,讓其提高警惕。鑒于建筑工地工作環境變化大及每天工序各異,安全早會對預防工傷及職業病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5.舉辦工地座談會
工地座談會是對建筑業分包商和工人進行簡單而扼要的小組式討論,按照行業的工作特點和要求,以個案或每日施工重點開始,安全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雙方對每個主題進行討論,藉此互相提醒以強調工作時的安全。目前,澳門承建商的安全管理人員針對工地職業安全健康的教育具有互動和雙向性特點,已在施工工地陸續推行工地座談會,且分別利用早上開工前和下午工余休息時間,在工地舉辦職業安全健康座談會。通過每場20~30min的座談會,以雙向教育模式,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確保工作安全和減少同類事故的發生。
6.推行“5S管理”
工地推行的“5S管理”包括劃分材料放置區、個人防護裝備整齊地置于工地出入口及實施人車分道等措施。“5S管理”不僅能構建一個清潔、有序的工作環境,還可以降低事故率及減少傷害和事故帶來的損失。
7.實施審核制度
這項制度是為評估工地管理計劃及控制系統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邀請專業的審核公司作出相關評估,目前澳門的部分建筑企業已獲ISO18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
8.推行獎罰制度
當工人達到規定的安全標準,其成績將會被記錄,并得到相應積分。當其積分累積到一定標準時,將會獲得一些獎勵,如個人防護用品等,以作鼓勵。此外,當工人違反職業安全健康要求時,其不安全行為將會被立即制止,并被要求作出更正。再次違規者,將會受到停工處罰。
9.提高防火意識
建筑工地火災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不慎處理焊接時所產生的焊渣、電氣設備短路及易燃物料處理不當等。外資建筑企業采取的防火措施包括:配備足夠的滅火器及其他滅火設備、設置吸煙區、設定明確的逃生路徑指示等。有些建筑工地會安排定期的消防演練。然而,即使大型建筑項目實施了上述一系列的職業安全防護措施,但由外資建筑企業負責的大型建筑項目在2005-2007年間發生的火災事故仍導致701人受傷,10人死亡,占建筑業全部工傷人數的26.2%及建筑業全部死亡人數的38.5%。
創新安全健康政策
經分析,在澳門發生的建筑施工事故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部分建筑項目的結構設計新穎而奇特,增加了施工難度。工人在工期緊和缺乏相關施工經驗與技術的情況下工作,致使施工危險性相對增加,導致事故的發生。
二是多層分包制度復雜,致使承建商未能直接有效地對分包商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此外,在同一建筑工地內各分包商之間的管理模式不一,容易產生混亂及誤解,對施工安全構成威脅。
三是盡管工人對工作場所中的潛在危害已有所了解,但長時間工作在同一工作地點時,工人往往容易忽略工作地點的相關危害和風險。而個別工人的不安全行為往往影響工地的整體安全。
四是工地工人數量眾多,并不斷發生著變化,令施工期間很難及時協調及控制。在個別大型建筑項目中,其高峰期的工人數量達近萬人。
針對上述問題,澳門勞工事務局除繼續現行的實施的措施外,還將重點推行以下政策,以提升澳門的職業安全健康水平。
1.實行工地安全管理計劃
澳門勞工事務局已與土地工務運輸局、建設發展辦公室、房屋局、運輸基建辦公室及交通事務局商定,在公共工程的招標文件中,須包含一份工地安全管理計劃,并對工程項目強制性實施安全管理制度。工地安全管理計劃是評估對象之一,中標承建商須切實執行施工安全管理計劃。
澳門勞工事務局若發現某工地沒有遵守安全法律法規并實施工地安全管理計劃,會將有關情況通報主管的公共部門,以作為該承建商的安全記錄。倘若出現嚴重生產事故,澳門勞工事務局將對相關工地發出全面或局部“停工令”,強制有關工地完成相關職業安全健康改善措施后,才予以復工。此舉可充分考慮承建商管理層持續對施工安全的重視程度及積極執行工地安全管理計劃。以公共工程作為榜樣,將工地安全管理計劃逐步向大型私人工程推廣,并鼓勵其實施,以推動私人工程承建商及分包商仿效,積極改善工地安全,提升工地安全和澳門職業安全健康水平。
2.實行工地安全支付計劃
為進一步實行工地安全管理計劃,澳門勞工事務局向各公共工程雇主介紹和推薦工地安全支付計劃。推動他們在合約條款內明確規定:在合約價款中預留一筆額外的款項作為職業安全健康經費,以此鼓勵承建商保證工地安全。若承建商未能符合有關的安全規定,該筆款項將不會被發放,這一情況還將被記錄于安全表現記錄中。
3.完善法律法規
(1)制訂“建造業職安卡”制度,引入強制性職業安全健康培訓的內容,規定澳門建筑工程的承建商及從業員均需持有有效的《建造業職安卡》,才可進入工地工作,藉以全面實現持證上崗制度,以減少建筑業工作事故的發生。
自2002年至今,參加《建造業職安卡》訓練課程并通過評估取得職安卡的從業人員已超過5萬,課程合格率超過85%。為了保證課程在制度和政策上的執行,澳門勞工事務局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方式,對澳門各施工工地進行職安卡抽查,監督承建單位對課程的推動和落實。
(2)制定《職業安全健康約章》。《職業安全健康約章》是一份鼓勵勞資雙方攜手合作,共同締造及維持工作環境安全和健康的文件。目的是為雇主及員工雙方提供更多為改善工作環境互相溝通的機會,讓雇主和員工理解到工作事故和職業病的成因和影響,鼓勵企業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自2002年11月至2008年11月,已有61家澳門企業參與簽署《職業安全健康約章》,其中建筑業企業超過半數。企業雇主重視職業安全健康文化,自愿在企業內部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機制,使職業安全健康成為企業自覺追求的目標。
編輯寧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