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琪
歷史注定大興安嶺在歷史的沉睡中醒來;更注定她在歲月變幻的風云中騰飛。
——題記
序篇
大興安嶺山脈巍然屹立在中國北疆。
這個宇宙的驕子,大自然的鐵漢,伸展著巨龍般的腰身和臂膀,縱橫八萬里,造就出一派莽莽蒼蒼的綠色河山。其間,山體如瀾,群巒疊翠,連綿起伏,一望無涯。
于是,華夏北方這一著名的縱橫構造帶山脈,便筑起了一道松嫩大地乃至華北平原的生態屏障。中國第三大河——黑龍江,正是從這條山脈的母體中走出,在依依難舍中靜靜地游過漠河、塔河、呼瑪上游三縣,爾后便浩浩蕩蕩展開其大氣磅礴的千里奔騰。正可謂:大嶺飛揚千秋雪,長河東去氣如虹。
然而,哲理畢竟是位于北緯50度之上的高寒之地,每當西伯利亞寒流籠罩林海經久不歇之時,朔風透骨,大雪封山,鹿豕惶惶,草木凄然。試想當年在此山林飛馬騎射最終雄踞中原的鮮卑人,其初衷亦當有為避酷寒而南下者。鮮卑人走了。寥落的鄂倫春獵人以“草上飛”的方式在這里獨守山林。
大嶺沉睡著,期待著。
或許她堅信,總有一天,希單之神將凌寒而至。到那時,山也為之昂首,水也為之揚波,松濤也為之歡呼,杜鵑也為之璀璨。
歷史腳步匆匆,大嶺的春天還會遙遠幾時?
一、山門在春天里開啟
春風起于青萍。
這是新中國的春風,社會主義初期建設的春風。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早春時節的中國從三年自然災害的陰霾中走出,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之后,重新躍馬揚鞭,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到1963年底,新一輪發展熱潮正在興起,而長期處于短線的木材已成為共和國建設的緊缺物資。
1964年1月27日,國家林業部、鐵道部聯合向國家經委和中共中央書記處呈上《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報告,提出要“采用石油部建設大慶的經驗,集中力量,在大興安嶺北坡、東坡打一個殲滅戰。”這是一個富有歷史責任感的報告。
令人振奮的是,僅僅在13天之內,黨中央、國務院就研究并批準了這個報告。
周恩來總理指示:“一定要站得住腳,一定要取得全勝。”譚震林、李富春副總理也就此分別作出書面提示,在報告的基礎上,使開發大興安嶺的任務、方針、政策更加明確。
黨中央、國務院運籌帷幄,臨戰選帥:鐵道兵副司令員郭維城、參謀長何輝燕,國家林業部副部長羅玉川先后走馬上任,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緊鑼密鼓。6月6日,會戰指揮部在哈爾濱召開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專門工作會議,開始調動集結部隊,訓練干部,組織進山。緊接著,鐵道兵先遣部隊迅速向加格達奇開拔。在1964年7月的陽光下,大興安嶺林海碼頭——加格達奇的北山坡上架起了20余頂帳篷,會戰指揮部的旗幟在這里高高飄揚。爾后,隨著先期建點的推進,到年底,鐵道兵三、六、九師大部隊全部進入戰區,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二萬多名會戰職工也云集興安。
十萬鐵騎人林海,軍民攜手啟山門。四望當年冰雪處,英雄最是開發人。這一年,人們向密林深處踏查、建點,做好會戰初期的一切基礎工作。他們吃著干菜,睡著臨時搭建的“波浪床”,喝著無油、無肉、無菜而只有鹽巴的“三省湯”,在最低溫度零下52.3攝氏度的氣候中度過了來到嶺上的第一個嚴冬。
1965年的艷陽剛剛升起,以鐵路、公路建設為主體,森林撫育罰為根本的林區開發會戰全面鋪開。十萬大軍躍馬橫槍奮戰深山密林,整個興安林海迎來了歷史上最為沸騰的時刻……
這里,讓我們對這場氣壯山河的開發會戰過程中那些激動人心的人物和故事作一番簡略回顧,看看這些人物、故事是怎樣閃射著一種偉大精神的光芒。
古源會戰作為大興安嶺開發建設的第一場會戰,古源會戰已被人們首先銘刻在記憶的史冊,這場會戰的任務,是在原始的荒野中修筑一條65公里長的運材公路。會戰雖然打響在春夏之際,但是,條件照樣艱苦。人們抬著帳篷等物資艱難地穿越森林、河流、塔頭區,當天不能到達目的地,夜晚就在野地里露天宿營;野外施工,汗流浹背卻不敢脫去外衣,山里未見過人類血腥的蚊蠓,成群成陣,個個以不怕死的勁頭輪番圍攻,人們被叮咬之后很快皮膚過敏,手、腳、臉一起奇癢、紅腫;施工時,路基兩側除了河溝就是塔頭,人們只能從一公里以外的山包上取土,手抬、肩挑。施工中,工人李松林一只腳被鐵釘扎穿,同志們把他抬到醫院,領導和大夫讓他住院治療,可他卻偷偷地拄著拐杖返回工地。他堅定地說:“我現在不能挑土、運沙石,可我還有兩只手,照樣能為會戰出一把力啊!”常孟久,綽號“長流汗”,素以干活實在著稱。3月18日,他一來到古源27支線筑路工地就挑了一副頭號大的土籃子,用鐵線把籃子揲牢,裝滿沙土擔在肩上行走如飛。他一天挑過6立方米沙土,用獨輪車一天推運過6.2立方米沙石,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他說:“既然我們是來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那就得拼命干,要不什么時候能建成?”這場會戰,7000名開發建設者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奮戰,終于提前60天勝利完成任務。
懸崖上的“鐵軍”1969年1月,鐵道兵某部三營奉命開辟石碴場。工地在懸崖半腰,寒冬臘月,北風呼嘯。清開山皮,下面是清一色的硬巖,風槍上去,只打出一個白色的印記,合金鋼鉆頭磨損嚴重。爆破洞直徑1.5米,需開鑿深度160米。施工中,戰士們迎難而上,槍眼逐漸延伸,煙塵排不出去,石粉嗆得戰士喘不過氣來,打風槍和清碴的戰士只能蜷曲著身體,大弓著背輪番作業。就這樣,這只“鐵軍”連續奮戰四十個晝夜,裝填炸藥75噸,一次爆破成功。
蒼山獨立連1969年8月,一支由會戰職工組成的獨立連隊來到呼中蒼山腳下,他們奉命在這里安營扎寨、建點、生產。一臺拖拉機,四頂帳篷,幾只彎把鋸和幾件炊具,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蒼山,位于大興安嶺嶺頂,歷來荒無人煙,冬季殊寒,夏季蚊蠓猖狂,塔頭遍地,積水過膝,條件異常艱苦。就在這里,蒼山獨立連白手起家。沒有磚瓦蓋房,他們就地取材,建木克楞房;建房沒有鐵釘,他們就自己打造,自己打造釘子沒有鐵,老工人楊學忠就背上兜子,無數次跑到山外居民點收集廢鐵,連一個馬掌釘也不放過,終于打造出100余公斤鐵釘。全連艱苦奮戰一個月,趕在上凍之前完成建點任務。接著,在九個月時間里,這支連隊按期完成上級下達的3000立方米自伐材生產任務。
女子架橋連1969年11月,來自上海、北京、佳木斯等地的10.1名女知青組成的女子架橋連宣告成立。次年4月,會戰指揮部架橋大隊交給女子架橋連一個艱巨任務:在西里尼河上架起一座11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女子架橋連毅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綁腳手架,七班班長杜忠娥從三米高的架子上摔了下來,她沒有叫一聲痛,爬起來繼續上。二班九名女戰士倒運水泥150噸,計
劃六天完成,可她們只用兩天就向連長告捷。木工班戰士趙瑞英,在上海時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挑擔,而在架橋工地上她練硬了臂膀,推起三四百斤重的混凝土獨輪車箭步如飛。
五月,桃花水順著山谷進入西里尼河,河水陡漲。姑娘們仍在齊腰深的冷水里圍堰打墩,請除沙石,晝夜輪班苦戰,一個個混凝土澆筑的橋墩終于屹立在激流中。在1969年至1975年的六年間,這個女子架橋連共建造大橋六座。一座座大橋建成通車了,女子架橋連同時培養出女鋼筋工、水泥工、架子工、鍛工、電工和機械手等技術人才50余名,誰能說這不是一個人間奇跡!
鐵牛背運隊修筑盤(古)碧(水)公路,由于交通困難,承擔筑路任務的某民兵連生產和生活物資完全靠人力長途背運。擔負背運任務的是復員戰士李樹祥和十名上海男知青。從駐地到供應給養的指揮部,往返路程上百里,要翻越六座大山,跨越一座幾十公尺高的峭壁,每個人身上還要背負四五十公斤重的物資。困難嚇不倒背運隊的健兒。李樹祥帶領隊員們一連三個多月穿行在荊棘叢林間、泥水草塘里、懸崖峭壁上。他們不僅為戰友們背運了大量的物資,而且在林海中樹立起一面迎難而上的旗幟,人們敬佩地稱他們是“鐵牛背運隊”。
這些,僅僅是大興安嶺開發建設的零星側面和縮影。而整個開發建設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到2007年末,共修建鐵路912公里,公路1.48萬公里,建成大型林業局10個,林場50個,貯木場21個,熱電廠三座,林產工業廠點238個,直升機場2個,國家一類口岸2個;常住人口已由會戰初期25000人增加到53萬人,其中林業職工21.3萬人。素有“高寒禁區”之稱的原始地域終于成為國家重要林業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今天,當我們深情地回望已經漸漸掩藏到歲月深處的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的歷史,心中依然珍藏著一卷卷金光閃耀的英雄譜。在英雄譜上,有南征北戰的鐵道兵將軍,有長期工作在林業戰線上的高級干部,有大興安嶺特區,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林管局一任又一任優秀的領導者,也有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受過表彰抑或至今仍默默無聞的戰士、職工……他們是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當之無愧的英雄,他們的功績,永遠銘刻在大興安嶺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大興安嶺人民的心中。
先行者和英雄們為大興安嶺的開發建設奉獻了汗水、熱血、青春甚至生命,有多少個家庭像青松一樣在大興安嶺扎下了根,子子孫孫繼續奉獻著。
塔河縣城之南的烈士陵園,牙克石設計院的8名勘察隊員安息在這里。1966年6月26日,這8名隊員奉命赴呼瑪河南岸執行勘察設計任務,船到河心,一個大浪打來,眾人落水。他們是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就這樣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大興安嶺。
加格達奇的烈士陵園,埋葬著一個又一個為大興安嶺開發建設而獻出生命的鐵道兵烈士的忠骨。高高的鐵道兵紀念塔直指藍天,一代代大興安嶺人仰望著它,面對烈士的英魂,深深理解自己肩上的責任。
山門,在春風中開啟。一晃45年過去了,近半個世紀的歲月消逝了。
興安嶺上,迎春的杜鵑年復一年地開放得愈加嬌艷。
二、大嶺在坎坷中思索
一直伸向大興安嶺腹地的鐵路,為這個綠色王國的開發插上了翅膀。一列列滿載木材的長列,像出水的蛟龍,呼嘯著,日夜駛向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江南北。
這種壯觀的景象一直持續了四十余年。四十余年來,大興安嶺累計為國家貢獻出商品木材1.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51.1億元。
1.2億立方米木材——燃之可煮爾海,棄之可塞南洋,壘之可摘皓月,繞之可圍地球!大興安嶺的森林蓄積量在急劇下降,自然生態在悄然發生著變化。1987年5月6日燃燒的一場罪惡的特大林火雪上加霜,持續燒了一個月的大火,兒乎把大興安嶺推上經濟崩潰的邊緣和生態垮塌的危岸。世界吃驚,高層憂慮!
損失,太慘重了。這場大火一舉燒掉林地75萬公頃,總過火面積114萬公頃;燒掉三個林業局局址,幾個林場,四個半貯木場,211人死亡,247人受傷,10855戶、45078人痛失家園。
“五·六”火災之后,大興安嶺經濟逐漸滑入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的低谷。到1997年底,“兩危”的最突出反映,是職工工資開始發生拖欠;山上已經沒有幾多林子可采,運下山來的木材直徑明顯縮小。種種跡象表明,大興安嶺已經被逼向一個寒冷的“冬天”。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冬天”,一個令人痛悔不已的“冬天”,一個人心動蕩的“冬火”,一個潛伏著危機的“冬天”。
面對這一局面,大興安嶺地委明確提出“避危興林,再次創業”的工作目標,確定了“以林為主綜合開發,調整產業結構,振興林區經濟”的總體發展思路,經過10年努力,到1997年,全區林產工業、地方工業、鄉鎮企業有了大幅度的發展,“兩危”狀況有所緩解。但是,人們對大興安嶺的未來仍然充滿疑慮,憂心忡忡。因為森林資源岌岌可危的大趨勢非舉一地之力便可扭轉,大興安嶺的生態前景仍處在紅色警報狀態之中。
此時此刻,人們多么期盼有一只巨臂,力挽狂瀾!
1998年的春天來到了。
這一年的春天,大興安嶺的陽光分外明亮,分外灘暖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大興安嶺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英明決策,像一聲春雷振奮了八萬里林海,為林區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捌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禮會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與此同時,大興安嶺人對林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進行著深度的思考。
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大興安嶺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希望也在生態,因此,必須走出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型林區建設發展之路。只保護,不發展,沒有出路,也保護不好;只發展,不保護,就不能長久持續,也發展不好。因此,必須精心保護,合理開發,綜合利用,
干部群眾形成共識——大興安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好,發展好這片森林,那是林區人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保護好林子,就要有過硬的兩手抓:一手抓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手抓發展替代產業。
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林管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新確定了“堅持生態戰略,發展特色經濟,構建和諧興安,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的發展方針和“生態興區,項目興區,工業富區,打造園區,富民強區”的工作思路。這一新的發展方針和工作思路,充分反映了大興安嶺林區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和要求,得到全區人民群眾的一致擁護和積極響應,引領著大興安嶺走上了一條生產轉軌、經濟轉型的科學發展道路。
三、林海在春天里澎湃
從1998年到2008年,國家在大必安嶺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整整10年。從歷史的角度看,這10年可謂是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建
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春天。
——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重大成果。1987年“五·六”大火前,大興安嶺森林覆蓋率為78%,如今,大興安嶺森林覆蓋率恢復上升到78.94%。
力保生態。寧可少要CDP,也要保護大森林。逐年大幅度調減活立木產量,每年直接減少森林資源消耗均在100萬立方米以上。僅2008年,全區就投入1億元用于營林等生態建設,重點完成礦區治理1602公頃,退耕還林2.9萬畝,恢復火燒區植被近4萬畝,同時,全面停止了樟子松采伐。國家環保部正式命名大興安嶺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嚴抓森防。吸取一些國家森林防火只抓春秋兩防的經驗教訓,大興安嶺全年防火不松勁,監控衛星、林中瞭望塔、森防巡邏隊、巡航直升機始終睜著警惕的眼睛,在森防緊要期,地委、行署、林管局領導干部一律下到各自分包的森防戰區,親臨一線督防督戰,誰的戰區出了問題就向誰問責。各縣區、林業局、林場領導干部一律堅守崗位,帶兵巡護,死看死守,未經批準不準脫崗下山;地區防火指揮部和各縣區、林業局、林場分別建立了有精兵強將組成的森林撲火隊伍,配備運兵車、定位儀、風力滅火器、各類鏟車等精良裝備;整個林區內所有公路干線、支線進山路口一律有專門隊伍和人員巡護、把守;城鎮、農村、林場、市內街巷、郊外公路兩側防火旗林立;當地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傳媒各造輿論聲勢;社區、林場、居民組簽訂防火責任狀到家人戶;中小學生和居民群眾萬人防火簽名活動使防火意識深入人心;防火有功者受獎勵,臨陣失職者被處罰,弄火嫌疑者必受法律追究。
禁采砂金。大興安嶺盛產砂金,采挖砂金的歷史有三百多年,而當代采挖砂金均為采金船作業,其巨大的副作用,就是嚴重破壞黑龍江、嫩江源頭生態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濫。為扭轉這一狀況,大興安嶺嚴禁采挖砂金,使兩江源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以煤代木”。靠山吃山,以木取暖做飯,是大興安嶺林區人的一貫傳統,“可借糧油不借柴”的觀念根深蒂固。據統計,大興安嶺林區以木取暖做飯的居民有141588戶,企事業單位取暖鍋爐462臺,山場木材生產作業點、木材加工廠上千個,過去每年有近萬立方米的木材住爐膛里化為灰燼。2006年,大興安嶺全面推行“以煤代木”,全區共籌措資金1億余元,用于燃煤補貼和鍋爐、爐灶改造。同時,各級干部深入林區百姓家,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到2008年底,全區“以煤代木”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共改造居民爐灶141588戶,改造率達到100%;改造燃木鍋爐462臺,改造率達100%。這兩個百分之百,意味著大興安嶺每年將節省近萬立方米木材。2008年5月,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黑龍江省省長栗戰書在大興安嶺調研時,實地考察了“以煤代木”工程,給予高度評價……
——經濟發展進入歷史最好時期。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為大興安嶺的前途和命運帶來了無限生機和光明前景。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林管局帶領全區人民緊緊抓住“天保”工程以及后來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機遇,大力招商引資,引進發展項目,打造工業園區。浙江金馬集團、云南冶金有色金屬開發、遼寧虹京鋁業釩鈦磁鐵采選等一批大項目紛紛在大興安嶺落地開工。到2008年底,對俄經濟合作入園項目達20個,其中11個項目進入生產或試生產階段。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生態旅游、綠色食品、北藥開發、林產工業、礦產開發六大產業,扶持壯大非公有制經濟,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在木材產量大幅度調減的情況下,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9.7億元,增速達12.1%,創“兩危”以來最好水平,歷史上拖欠職工的工資全部解欠,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的許多難題迎刃而解。
在許多“老會戰”、“老知青”的記憶中,大興安嶺的社會建設是滯后的,就連大興安嶺地區首府加格達奇,也無非是一個塔頭遍地、僅有兩百來戶居民的屯子而已。如今,許多“老會戰”、“老知青”重游故地,無不為大興安嶺的巨大社會變化而由衷地感嘆:首府加格達奇已經成為一座擁有13萬人口、功能齊全的秀美山城,城中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綠樹成蔭,街市繁華,臨街建筑多有歐洲風格,點綴得這座山城獨具魅力;漠河、塔河、圖強、呼瑪等各縣區局的城鎮建設成果也大放異彩,文明程度顯著提升。2008年6月,漠河機場建成通航,大興安嶺又增添了一座連接外界的空中橋梁……
開發建設45年后的大興安嶺,正進入一個經濟社會大發展、快發展的春天。
八萬里林海在春風中激昂澎湃,53萬興安人民,正高高擎起大興安嶺精神的旗幟,不畏困難,開拓進取,共同創造林區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