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22歲方能理解父母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盡管孩子青春期時與父母爭吵不斷,但他們22歲起態度會發生轉變,開始認識到家人的重要性。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國際研究機構Onepoll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子女22歲時開始理解父母,感激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這項研究調查了5000戶家庭,發現除年齡增長這個因素外,離開家上大學、開始工作或是有自己的孩子都能促使子女感激父母。有1/4子女承認,從家里搬出去對自己影響極大,超過半數人想念父母在身邊照顧自己的日子。17%的人說,直到上大學后才意識到父母每天給予自己的關心愛護有多么難得。
◆大學生戀人大庭廣眾親熱進
“最沒素質”榜單
騰訊網教育頻道對15766名大學生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53.5%的人認為現在大學生的素質和以前相比降低了。“現在大學生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對他人考慮較少。”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王庭偉說。參與調查的大學生評出諸如小偷小摸,說臟話,嫌貧愛富,言而無信,不注意個人衛生,抽煙酗酒,考試作弊,整日打游戲,處心積慮掙獎學金,冷血麻木,男女大庭廣眾親熱,浪費糧食,逃課,哈韓哈日,心理脆弱,花心等21個“最沒素質行為”。
◆藝考面試中遭淘汰的
八成是男生
在南京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招錄面試中,報考的100多名考生中男生只有22人,而一輪面試下來,遭淘汰的80%是男生。說到男生在面試中的表現,評委王方直搖頭:“有的男生一站在評委面前就發愣;一個男生,甚至連最基本的自我介紹都表述不清。”不少男生即使招考老師追著問也問不出幾句話來,而女生則多數都能說會道,唯恐給自己的展示時間不夠用……據了解,這種“陰盛陽衰”的現象不僅表現在“廣播電視編導”考試上,一些初中、高中很多班級班干部都是清一色的女生。從事“編導、播音”教學的蔣海英老師認為,女生的語言天賦比較高,在面試的時候容易進入狀態,更容易流暢地推銷自己。南京藝術學院王方認為,這和女生發育較早、對事物的認識較快也有一定關系。
◆大四學生“出售時間”另類就業
“愿意在這幾小時為你解決遠在他處無法解決的事……”在淘寶的店鋪內,一位上海網友如此描述自己“出售時間”的目的,從3小時至7小時,每個時段視服務難度均明碼標價,最便宜的一小時在15元左右,最貴的則是7小時300元。這位賣家居然是一位高校的大四學生。“陪護老人、跑腿送花,這些都可以。”程同學表示,自己目前正在找工作,但境遇并不理想,走了多家招聘會投了數百份簡歷都沒有回音,后來靈機一動,干脆做起了這種“小時工”。“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替別人服務還能賺錢,同時積攢一些社會閱歷。”
(本刊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