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禮 徐信貴
摘 要:網絡表達具有增進民主和誘致秩序失范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它具有民主塑造功能,對催生公民意識、拓展民主廣度、增進民主深度具有啟迪意義;另一方面,網絡表達在開啟言論自由新時代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政府治理缺失的公共空間,產生了一些民主性隱憂,它可能引起公共秩序的紊亂、誘發多數暴政并導致政府在網絡語境下的行為失態。為實現網絡表達的當下治理進而推進有序民主,加強網民自律和完善網絡法治成為必然選擇。
關鍵詞: 網絡表達;自由;民主
中圖分類號:DF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9.04.17
一、網絡表達的民主塑造功能
(一)網絡表達的個體平等性催生公民意識
1平等是民主的一個內在規定性
民主發源于古希臘的雅典城邦,最初它是對政治體制的抽象性把握。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的內涵不斷豐富,它不再局限于表示一種政治體制,更多的則是指稱制度之下的平等、自由的理念與現象,平等逐漸成為民主的一個內在規定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同類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中,大家就應享有平等的權利。”[1]孟德斯鳩認為:“在民主政治下,愛共和國就是愛民主政治;愛民主政治就是愛平等,在民主政治下,愛平等把人們的野心局限于一種愿望和一種快樂上。”[2] W?戈德溫在其《有關政治正義和它對一般德行和幸福的影響之研究》中認為:民主是一種管理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被認為是同樣的人,誰也不比誰更多什么[3]。托克維爾認為:“所謂民主政治,我并不指涉共和國,而是一種社會狀態,其中人人或多或少皆參與于公共事務?!盵4]詹姆斯?博曼認為,“持續性不平等同民主協商具有不相容性,協商中的政治平等是判斷民主合法性的批判性標準?!盵5]
在傳統東亞社會,平等價值并無植根之土壤,每當權利與權力兩相沖突時,權利往往要敗下陣來,握有權力者之力量總是異于常人,他們的話語分量也就大得多。許多例子表明,權力就意味著政治地位和社會身份的不平等,甚至于在理性與思想上也“應”高人一等,協商與對話只是空想,民主也就淪為空談。在現代社會中,民主與平等是一對“孿生兄弟”。民主即是人民當家作主,共同參與國家治理,人們在公共事務的決策上需要進行協商與對話,而真正的協商與對話惟有在平等主體之間才能發生。民主作為一種共同參與機制意味著“特定參與者的物質利益、文化屬性或倫理責任并不是預先的特權,決策結果依賴于參與者的行為而不是其以前的立場或其他特性?!?注:轉引自杰克?耐特、詹姆斯?約翰森.協商民主要求怎樣的政治平等[G]//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M].陳家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12.)設若協商與對話的參與者中有人以先知自居或握有話語特權,則協商與對話不免落于形式,變成一種命令發布。
2網絡表達使網民對“公民身份”產生心理認同
網絡創設了一種政治影響力均等的可能性?!肮差I域的由人為法律建立起來的平等性,只作為公民政治實踐的形式上的條件,也就是在這法律規范底下,任何一位公民均有參與政治實踐的平等。依阿倫特的解釋,因為有這一形式上的平等,公民方有可能在政治實踐中表現其個體性?!盵6]網絡的開放性,以及BBS、論壇、博客等技術的成熟,讓人們獲得了一個個體平等的公共空間。網絡就像一個過濾器,它濾掉了金錢、權力、容貌、年齡、種族等因素。在這個虛擬的純凈空間中,人與人不再有身份、地位的羈絆,不再有等級與貴賤之分,人們在網上發表某種意見時,他人對其見解的判斷并不會受上述特征左右。人與人之間的表達機會趨向平等,大家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都有堅持和保留自己觀點的權利。個體平等性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新的動力,使其真實想法的完全釋放成為可能。公民通過網絡收集、整理各種公共信息,并對政府決策、立法、司法、經濟、道德、文化等公共事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網絡表達的匿名性使得任何一種言論成為強制干涉目標的可能性最小化了,它保證了網絡表達者及言論能夠得到平等地對待,人們的情感遵從對象由具體的人物轉向道德和理性。網絡表達者陳述的觀點及其被認可并非依賴基于社會經濟資源或政治權力的非對稱性,而是依賴言論自身的合理性。網絡表達并不排除自利性觀點,然而,理性貫穿了網絡表達的全過程,人們提出任何政策建議,為其辯護,都只能??吭诶硇詫用嬷?這實際上就保證了任何人的合理聲音能得到他人的傾聽。當個體話語權和有效傾聽得以融合之時,民主的進程無疑又更進了一步,因為主張現代民主,其實是預設了任何一種意見都應得到合理考慮的價值目標。
在這種個體平等的網絡表達和有效傾聽的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公民意識得到了培育和鍛造。人們開始擁有一種成員歸屬感,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司法等活動主體產生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逐漸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對國家命運和社會發展產生了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終極關懷,形成了一種缺失已久的公民意識。在現代社會,公民意識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和本質內容。網絡表達的個體平等性所催生的公民意識為民主制度的鞏固提供了深層的精神與心理支撐,民主制度建構在廣泛的社會基礎之上,前景更為光明。
(二)網絡表達拓展了民主廣度
1民主的數量維度
民主廣度的第一個要素就是參與民主過程的主體數量?!懊裰鞯膹V度是數量問題,決定于受政策影響的社會成員中實際或可能參與決策的比率。用數字來衡量一種社會體制雖然不夠精確,但在進行比較時,還是不失為一種有用的尺度。我們完全可以說,如其他情況相同,百分之九十的公民參加投票的選舉所取得的結果比百分之六十的公民參加投票的選舉要更為民主。”[7]“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廣泛的政治參與是民主的本質要求,是現代政治系統良性運作的必要條件。政治參與的不斷擴大也是政治現代化、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8]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民主的養分來源,民主政治在公民的參與中獲取持久的動力,從而有序運轉起來。在民主社會中,公民的有效參與和持續熱烈的討論是決策民主性和合理性的實質保障,民主的價值在公民的政治參與中得以真正實現??梢哉f,沒有公民的政治參與,就無所謂民主政治。
在東亞的傳統社會中,大多數社會成員并非決策的參與者,對于民主沒有太多的認同感。在東亞,“民主是一種文化傳統的產物,這種傳統強調國家的養民與教民的作用,并以此作為公民行為的準則,而不是作為個人權利的保護者,對和諧和合作的強調優先于分歧與競爭。對秩序的維持和對等級結構的尊重被看作是核心的價值?!盵9]由于受傳統集權文化影響,今日東亞的一些
地區實行的是 “代議(表)制”的間接民主或行政集權民主制度。間接民主和行政集權民主的共同之處在于,決策參與者為社會全體之少數,實行的是“精英統治”,而大多數民眾處于看客地位。(注:我們將此種稱為“看客民主”,它與后面所述的“成員民主”(“權利民主”)相對應。)“看客民主”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與民主真義相悖的,因為“看客民主”本身背離了民主政治的前提,即民眾的廣泛參與,社會成員若缺乏民主的實踐和鍛煉,其民主精神就得不到有效的培育,民主心理亦難以形成,民主政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民主機制的運行需要有一定的承載空間,公共空間的存在是擴大決策參與的必要條件。托克維爾認為,“民主政府的優點之一在于使政治權利的觀念普及到了每個公民。”[10]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基礎是社會自治,通過自治可以實現國家由權力私有型向社會公有型的轉變?!巴ㄟ^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11]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機構運行的基礎;但是,在人類歷史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政治權利全民化始終停留于理論層面。社會規模的宏大性和社會成員的眾多性帶來的高昂民主成本,使許多國家對全民化的民主政治望而卻步。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盧梭亦看到了民主的成本因素,他認為,“一般說來,民主政府就適宜于小國,貴族政府就適宜于中等國家,而君王政府則適宜于大國。”[12]大國、中等國家與小國相比,缺乏適合民主制度生存的公共空間,在此種情形下,倡導和推行直接民主所需要的高昂成本會使民主制度喪失其存在的內在根據。民主的生命力往往取決于良性互動的公共空間。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由于公共空間的缺失,民主制度的發展長期停留細枝末節的修補階段,而未有大的變革。(注:直至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代議民主下許多人無法參與公共決策的問題,以約翰?羅爾斯、于根?哈貝馬斯為代表的西方政治思想界開始倡導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論,實際上該理論的產生與網絡的發展有密切關聯。)
2網絡空間和多元化的網絡表達方式擴大了公民的政治參與
公共空間是介于國家與私人之間的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領域,它是通向民主政治的必經之地。公共空間從早期的廣場、劇院、音樂廳、茶館、會場轉到了網絡論壇,網絡技術的發展營造了政府和公眾共同需要的、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空間。這種新生成的公共空間打破了原有公共空間的組織界限和運作模式,給人們提供的一個便捷的自由表達意見的平臺,開辟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新路徑,人們由公共決策的看客轉變為實際的參與者。這種新的民主操練空間使人們意識到自已對公共事務“居然”也有發言權,體認到一種成員歸屬,衍生出一種成員民主,抑或權利民主。
網絡空間為公民的民主訴求提供了多元化的表達方式。電子郵件(E-mail)、電子公告板(BBS)、即時通訊工具(IM)、博客(BLOG)、播客(Podcast)、閃客(Flash)成為民眾政治參與的主流方式。在“兩會”期間,人們積極參加“網上議政”,利用電子郵件向全國人大或政協表達自己對一些公共議題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網絡論壇了解國家的政治動向和公共議題,關注、參與論壇的討論和調查。新華網去年“兩會”期間做的“我有問題問總理”欄目得到了數千條回復,網民們對各種社會問題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許多網民也在自己的QQ工具、博客、播客中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并與其他網友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直接交流。豐富的網絡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在以往政治生活中表達的缺憾,緩解了參與需求與傳統民主制度構架之間的矛盾。網絡中的表達和交流是自由的、自發的和松散的,“它的關鍵作用是形成公共輿論,并將其傳達到制度性決策論壇如法庭和議會?!盵13]網絡成為民眾表達見解和主張的主要陣地,公民借助網絡表達利益、參與討論從而影響政府決策。多元化和便捷化的網絡表達為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可能,并有力地助推“草根”(注:草根(grass roots)一說,始于19世紀美國,彼時美國正浸于掏金狂潮,當時盛傳,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蘊藏著黃金。后來“草根”一說引入社會學領域,“草根”就被賦予了“基層民眾”的內涵。)民主的發展。
(三)網絡表達增進了民主的深度
歷史上曾經存在封建制度的歷史意識在亞洲形成了一種與民主政治不太契合的心理沉積。東亞的民主運動和革命運動雖推翻了帝制,賦予國家各種形式的民主政體,但在民主的深層次上仍有不少缺憾。浸泡在傳統文化中的人們在政治生活上習慣于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缺少個體的自主、自我意識。政治生活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惟恐避之而不及,他們畢生的希望似乎就是能夠永遠被代表以免除他們政治思考的“痛苦”,這種希望之于現實生活就表現為強調對政治權威的絕對服從。民主社會理應是一種充滿爭論的、互動的社會,民主制度本身是一種競爭性表達的設計,而對權威的服從,意味著爭論性與互動性的喪失,這雖不致民主制度的必然死亡,但至少將使民主在深度延展上處于休克狀態。
1深度民主建構在信息公開之上
美國學者桑斯坦(注:此處的桑斯坦與本文參考文獻[21]中的孫斯坦為同一人,為尊重譯著原貌故在行文中按譯者的翻譯表述。)指出:“從民主的觀點來看,有三個要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去接觸更多未經事先選擇的題材、主題和立場,或有足夠的接觸,以產生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好奇。二、共同經驗的價值。三、去接觸政策和原則的實質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各種立場?!盵14]深度民主首先是建構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的,信息的不對稱往往會產生權利落差。在現實生活中,信息占有的差別性往往成為權力不正當性的發生根據?!皼]有公開性而來談民主是很可笑的。”[15]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以其對公共事務的了解為前提。否則,人民將無法進行決策選擇以及對政府實行有效監督。知情權之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知情權為人民自我治理之前提。在一個民主政府里,人民必須知悉政府的動態,如果人民連政治參與的基本信息都處于秘而不宣的狀態,真正意義上的人民當家作主則根本無從談起。第二,知情權是監督公權力運作的良輔。自由主義的核心要義是公民要對公權力保持一種警惕性。社會治理需要公權力的運行,但這絲毫不表明人民就要臣服于公權力,因為任何擁有權力的人至少部分地懷有為他們自身利益而濫用權力的自然傾向?!懊绹鴮W者艾莫生曾經尖銳地指出:政府所作的壞事……倘如事先讓公眾知道并交付討論,它們大概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要從一切事情都應該公開而不應該保密這一前提出發,然后才有必要產生某些例外?!盵16]
現代網絡傳播技術解除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時空限制,穿過了原有的行政壁壘,引領人民進入自由和平等的網絡王國。在這個王國之中,人們獲取信息的機會在大體上是平等的。各種信息在網絡上均留有痕跡,只要人們愿意就可搜尋獲取。信息的自由獲取讓人們能夠更多地、及時地了解經濟和社會問題,使公民監督公權力行使與社會行為成為可能。網絡中的信息流具有巨大的穿透力,任何打壓報復均難以阻止網絡信息的傳播和公眾輿論的形成,民眾在網絡王國中可以對各種事件和現象進行自由而真實地表達。網絡傳播媒介上存有許多公共議題欄目,網民參與議題基本上沒有門檻限制,任何人均可對公共話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些信息呈現于在所有網民面前,供大家瀏覽。人們通過瀏覽網絡信息了解政治、經濟、文化思潮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實現了經驗和知識分享以及思維的開拓。網絡信息與文化的動態傳播性使其具有巨大的吐故納新能力,從而促使網民在網絡文化的爭鳴性中重獲了自主人格。網絡表達的啟發功能,是對民主深度挖掘的又一貢獻。它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引導網民把提高科技水平同不斷完善綜合素質修養有機統一起來,使之在政治素養、民主意識和文化修養等方面達到一個較高的現代水準,進而有力地深化了民主。
2網絡表達的互動性與監督性是深化民主的恒久力量
民主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國家與人民之間互動的流暢程度和民主的內在制約性。就民主的整合功能來說,集體行動者與個體行為者之間必須有一種溝通機制,公民與行政人員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互動是當代公共治理的基本標志。協商網絡技術下信息傳遞的交互性使得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互動性大大提高,政府在網絡發展的浪潮中也更新了自己的觀念,改進了社會治理的方式。在最近幾年里,各級政府都加快了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注: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中央政府網把互動交流作為4大基本功能區之一,在公開政府信息、提供公眾服務的同時,互動性得到了更多體現;2005年浙江省天臺縣委、縣政府建立了效能網,對老百姓提出的需求給予及時回應。)許多官員也轉變了觀念,以論壇、留言板、聊天室的方式與網民溝通,傾聽網民建議。(注:2006年到2007年,江蘇宿遷市80多名政府官員開通博客,傾聽網民意見;2008年春節期間,廣東省委書汪洋和省長黃華華發表了《致廣東網民朋友的一封信》,表示愿意與網民就共同關心的話題“灌水”,對工作和決策中的不足之處,歡迎網民“拍磚”。)政府與網民之間的溝通、對話,改變了以往的相對封閉工作方式,公民與政府官員、選民與代表(議員)的直接對話變得簡便易行,他們之間的互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間距被大大縮小了。依托網絡這個公共平臺,公眾與政府之間可以實現良性互動,通過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意見交流或信息溝通,民眾的意見得到了及時、充分地表達,政府也提高了對公眾需求回應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這不僅使得政府的決策更符合民意和公共利益,提高了政府決策的可行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型的溝通方式形成了一種民主決策機制,保證了公眾參與決策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制約性之于現代民主社會,往往表現為人民對政府的監督。在民主社會中,民主與監督應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可以說,監督是民主的延伸,是對民主制度的一種保護?!懊裰鞯某煞衷蕉?就意味著對權威的監督越多。”[17]長期以來的農耕文明塑造了傳統政治社會封閉性,國家機關與社會民眾之間缺少經常性的交流,重大國家信息坊間化,國家公務活動透明度低,社會成員參政議政的渠道不暢,政府活動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政府權力也就像被寵壞了的孩子一樣,經常越過自己的權力范圍,侵犯權利的領地。在當代社會,情勢發生變更,網絡技術的發展為蕓蕓眾生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使小小百姓也能形成巨大的輿論力量,監督政府的權力運作。網絡信息傳遞的自由性帶來了網絡表達的繁榮,這既是公眾參與的體現,更是一種監督力量。公民的意見經過網絡的表達和整合功能,形成輿論并對政治決策過程產生影響。例如,在“華南虎”事件中,正是網民的“打虎運動”才使有關部門沒有向錯誤的方向走得更遠。網絡表達具有強大的社會監督能力,它通過把政府置于大眾目光之下,減少了國家侵犯公民權利的可能性,其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和監督功能推動著我國的憲政和民主進程。
二、網絡表達的民主性隱憂
(一)網絡表達誘致公共秩序紊亂
網絡的去中心化和匿名制度,使人們獲得了空前的言論自由。這一方面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面卻可能使整個社會陷入紊亂與無序之中。網民在享受著網絡表達自由的快感時,很容易忘記原初目的,淡化了自己責任意識。虛擬的空間對現實的解構,抹去了真實世界對倫理、道德、法律等一切社會文化的價值規范的界定,部分網民開始擺脫道德規范和法律觀念的約束,將個人視為真理的惟一判斷者。他們在網上放縱自己的言論與行為,對自己言行的后果則毫不顧忌。有的網民在網絡上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例如網友“夏日追隨”在《棗莊論壇》上發布謠言帖。(注:2005年11月,網民“夏日追隨”在《棗莊論壇》上散布“有一伙犯罪分子,以專門挖腎賣錢的沒有人性的手段,連續作了幾起案件”的謠言帖,該帖在網絡上迅速傳開,并引起了社會恐慌,許多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出事,放棄工作,專門接送孩子上學。)有的網民無視他人的心里感受,在網絡發表辱罵或誹謗他人言論。例如一名遼寧女孩因全國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玩不了游戲,竟對四川災區人民發表長達了4分40秒的辱罵言論。有的網民則發布一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信息,破壞民族團結。還有的網民在網絡上發布一些涉及他人隱私的信息或其它在道德上令人反感的內容。缺乏外在約束的網絡表達導致一些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淡化和倫理道德失范,這種言論自由失去了其本身所蘊涵的民主價值,轉化成了一種破壞性力量,沖擊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秩序?!熬兔髦堑?、有益的討論來說,某些秩序的規則是必需的。如果大家不接受探究和爭論的合理程序,言論自由主失去了它的價值?!?[18]和諧的社會秩序應當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它是任何個體利益可預期性的前提。因此,在倡導網絡表達自由的同時,必須在個人自由與公共秩序之間尋找一個黃金分割點,以求得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保證網絡表達的民主價值。
(二)網絡表達的多數暴政傾向
民主就其內涵而言具有寬容性與妥協性,民主不僅意味著對“多數人的決定”的確認與保護,對于少數人與少數人的意見
的保護也是民主的必然要求?!霸谠S多情況下,大眾的共同意愿和一致意見是很難達成的,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見,若強制輿論一律,意志統一,對這些持不同政見者就不會有寬容,而對少數人的寬容和保護恰恰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盵19]“多數與少數之間的自由討論之所以對民主是必不可少的,就因為這是創造有利于多數和少數之間妥協氣氛的一個途徑;而妥協則是民主本性的組成部分。妥協的意思就是用這樣一個規范來解決沖突,它既不完全符合一方的利益但也不完全違背另一方的利益?!盵20]網絡為普通公民開設了話語權,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這個公共空間發表自己意見,“孫志剛事件”、“山西黑磚窯事件”、“廈門PX事件”等都充分顯現了網絡表達的憲政民主意蘊。然而網絡言論有可能發生異化,小群體的意見常常走向極端化,使得網絡表達呈現多數暴政傾向。“通常由于‘瀑布效應(cascade effect)(注:“瀑布效應”最初由英國學者R?亞當在觀察尼斯湖瀑布后提出的。它是指當人們長時間注視向某一特定方向的運動之后,將產生特殊的運動后效的情形;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大多數投資者并非標準的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并不總是風險回避的,因此金融市場中股價下跌會引發股市的新一輪下跌,這個過程多次重復,使得股價運行軌跡如同一條下瀉的瀑布,這種現象被稱為“瀑布效應”;本文中孫斯坦所指的“瀑布效應”與上述兩種情形并不相同,它是指人們受周圍人的影響后隨波逐流的現象。)的作用——不管是由于信息的傳播(無論是真是假),還是由于同一群體中其他人的壓力——社會影響能夠引導人們朝著特定的方向迅速發展。有時,瀑布效應具有很強的地方色彩,而且非常理性地引導某些特定群體的成員,使他們非常理性地相信或者去做其他群體中的成員覺得非常愚蠢或者更加糟糕的事情?!盵21]在網絡上,人們發表意見有時缺乏應有的理性,對許多不良社會現象聲討和遣責往往偏離理性的軌道,帶有強烈的個人偏見。普通大眾在特定的情況下通常會對這些錯誤的觀點或看法產生認同感,形成某種非理性的、情緒性的共鳴,這種共鳴往往會形成一種壓力,迫使持不同意見者受制于這種非理性和情緒化的主流意見?!般~須門”、“辱師門”、“虐貓門”、“很黃很暴力”、“遼寧女事件”讓人們不得不面對輿論強制和網絡暴政這個沉重的課題。
民主以公共意見作為其合法性的依據,然而民主內在驅動力是理性,多數人意見在形成過程中可能偏離理性與正義?!芭柏埵录卑l生后,網絡輿論的集體討伐,“銅須門”事件中網絡輿論的一邊倒的咒罵可以看出網絡中的“正義”常常是以一種非正義的形式實現的。在“正義”的實現過程中,公民的權利遭受的無情的踐踏,多數暴政的傾向顯現無疑。在現代民主與法治社會,網絡表達應多一些寬容,少一些強制。網絡表達在實現言論自由的憲法價值之時,也應遵守法律的底線,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當一個社會視法律為無物時,暴政的噩夢也就為期不遠了。網絡上信息泛濫,真假難辨,缺乏自律的“口口相傳”是滋生多數人暴政的溫床。以簡單武斷的推理得出的結論在群體化的從眾心里的推動下卻成了所謂的“真理”。(注:學者周濂認為:就目前所前,廣場政治的特性在網絡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姿態和情緒永遠都比理性和冷靜要有魅力,網絡表達已從“全民開講”變成了“全民亂講”,并很有可能到達“亂民全講”境地。([2008-6-20]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604/20/t20060420_6761288.shtml))任何人的言行必須與該“真理”保持一致,否則其他人就要群起而攻之。北京大學教授陳興良對劉涌改判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結果遭到網民的辱罵;央視的名嘴白巖因不贊成抵制家樂福,被網民稱為“漢奸”、“賣國賊”;火炬手金晶只是說法國大部分民眾是友好的,便被網民從“民族英雄”拖入“賣國賊”之列。當眾口鑠金抹殺百家爭鳴時,“多數暴政”的亂象由生?!盁o視對多數權力加以限制,從長期來看,不僅會摧毀社會的繁榮及和平,而且還將摧毀民主本身。”[22] “現代自由民主的傳統傾向于對多數人原則做出限制。例如,它不應被用來壓制少數派,少數人的權利只應該在某個公認的標準內受到拒絕。如果少數人受到它的壓制,那么多數人的意志就變成‘多數暴政,它是行政暴政的征兆?!盵23]憲政和民主價值追求不僅僅意味著限制政府權力,也要規范民眾權利行使,多數人的暴政并不比少數人的暴政正當多少,多數人的暴政破壞性更大,因為當多數人成為暴徒時,社會缺乏有效的對抗力量,一切只能聽之任之。更為可怕的是,多數的暴政極易轉化為少數人的專政。設若某一團體或個人掌握了所謂的主流話語權,形成了“權威意見”,網絡民意就成為其推行專制獨裁統治的工具。
(三)政府在網絡民憤語境下的民主政治失態
網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參政議政的公共空間,人們對于政府及其成員的行為可以自由評價,人們基于自身感受對政府的行為可能產生許多比較情緒化的言行。在網絡民憤語境下,有的政府官員缺乏應有的淡定,對網絡中涉及政府的情緒化言論產生一種敵對心理。他們往往以網絡表達的非理性因素不利于社會穩定和有序發展為由對網絡表達進行強力壓制,有的地方甚至搞新時代的“文字獄”,最終誘發了一些不良公共事件。對網絡世界中的言論,現代民主政府應秉持一種價值中立的態度,“正像政府不可以偏袒一種宗教信仰甚于其他宗教,在對其公民可能提倡的各種觀點中,政府也必須持守中立。盡管政府對在公共空間中言論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可能施加‘內容中立的限制,但這些管制‘不可以受到對所要表達的觀點的同情或敵視所影響。最高法院已經多次裁決,第一條修正案‘禁止政府對其公民強加一種官方的真理觀或者偏愛的良善生活觀,‘特別是,第一條修正案意味著政府沒有權力因為信息、觀念、主題或者內容而限制表達?!盵24]
公民表達權是一項憲法性的權利,是現代民主的基本要素。網絡民憤、民怨言論是一種典型的情緒化言論,情緒化的言論是基于現實狀況的一種強烈的感情抒發,它雖然不必然代表理性,但具有內在的理性因素?!叭魏螌η榫w化反應的提及,都可以激起對煽動行為的擔憂,但是情感本身應有其合理性,因為它常常源于信仰,比如,憤怒可能源于一個人遭受不公正待遇或者被冤枉的此類事情的信念。情感可以是道德判斷的線索,從這一角度看,排除情緒化反應的任何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討論規則都可能抑制/阻礙了闡述觀點的特定方式,而且不可能保證觀點的陳述力。”[25]公民對政府的情緒化言論往往是對政府工作的一種批評與建議,它通常源于客觀現實,具有一定理性因子。在現實社會中,由民怨、民憤的監督力量引出的大案不少,例如上海首富周正毅案即導引于民憤。
現代民主政府的目的指向和平、安全與福利,其決策或行動的正當性基礎即是公共意見,而公共意見的獲取必須建立在認真聽取任何一種意見基礎之上。網絡中的民憤言論即使具有非理性的因素,但是其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意見,它是一種對政府及其成員行為的否定性評價。這種評價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無論其內容對錯,政府不能剝奪這種意見的表達權,因為“假如那意見是對的,那么他們是被剝奪了以錯誤換真理的機會;假如那意見是錯的,那么他們是失掉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利益,那就是從真理與錯誤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對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26]政府存在的目的決定其必須對網絡民憤言論保有寬容的態度,即使民之所憤有所不當,政府也應采取疏導的政策,而不應對其進行壓制?!胺烂裰谏跤诜来?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盵27]在任何社會,疏緩民憤、民怨的渠道是必不可少的。一味壓制民眾的言論自由,可能會在表面上形成了平靜局面,然而“公共意見是決不會屈服于強制力的,”[28]民眾轉而將怨忿憋于心中,但久了終是會憋出毛病的,到一定的時候,就要形成猛烈的“井噴”。亨廷頓認為:“發展中國家公民政治參與的要求會隨著利益的分化而增長,如果政治體系無法給個人或團體的政治參與提供渠道,個人和社會群體的政治行為就有可能沖破社會秩序,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盵29]
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念深入人心時,作為國家的主人的牢騷言論只要不損害公共秩序,就不應得到法律和社會的否定性評價。贊歌好聽,牢騷逆耳。一個具有民主肚量的政府,不應該只允許人民對其贊美,而不允許人民發表任何反對意見或怨言。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社會的進步的推動者不是那些只會唱贊歌的順民,而恰恰是敢于發脾氣的民眾。順民具有很強的服從意識,他們所要做的是聽從安排而不敢有所異議,這實際是對人類整體智慧的扼殺,是對主權在民理念的否定。那些對現實失望的民眾,雖然他們的言論具有非理性因素,但他們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亦是現實之映射,在一定的價值預設下,透過這些現象服從性可以提純出某些理性的成份,這恰是現代民主進程所需之現象因素。
三、民主政治下的網絡表達的當下治理
絕對自由的人是瘋子,絕對的民主是混亂。自由的舌頭是現代民主的基本前提,然而舌頭往往成為扼殺民主的工具。(注: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曾說,“給我們太多的教訓,告訴我們人類最難管制的東西,莫過于自己的舌頭?!?當個體或某一團體的言論絕對化時,這種在言論主體眼中的所謂民主對于他人就意味著專政。進入網絡社會后,民主政治獲致發展之新契機,然而網絡中的“羊群心理”由于催生、助長了網絡暴力,使民主背離其原旨。透過網絡暴力,不難發現人人平等的原則已被踐踏,人與人之間建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道德義務和民主面相已蕩然無存;因此,當下必須加強網絡的道德自律和網絡法治建設,以確保網絡表達的民主價值和倫理意蘊。
(一)網絡表達的內在限定性:網民自律
自由不是從來就有的,自律是享有自由的前提。在網絡空間中,惟有倫理與道德倍受重視之時,網絡表達的民主價值才能實現。“民主制下的公民必須不僅要積極地、非獨斷地參與對權威的批判,而且要通過慎議追求相互理解,而不是通過討價還價或威脅,排他地追求個人利益。如果沒有公民具備這些品德,自由主義就不能實現它的正義承諾,就的確可能會受制于非民主的和非自由主義的力量?!盵30]重塑網絡表達的倫理性與道德性關鍵在于自律。人是社會中之人,必須服膺于共同的行為準則,由這種行為準則衍生的義務首先是道德上的,然后才是法律上的。人們對一種社會義務的違反通常先是內心上的,然后表現于外在行為。外在的行為可以通過法律來約束,而內在心理則主要依靠個人自律。民主的原生力恰是民眾的自覺意識,法律強制只是民眾自覺意識的外在催化。民眾之間的相互尊重,是實施民主政治的環境和必要風氣,對民主政治的發展與穩定來說,它是極為重要的。網民自律意味著網民之間存有一種民主制下的道德底線和人文主義的必要容忍,并且通過提供一種信任氣氛和大眾容忍的持久基礎而使民主得以穩定;因此,網絡表達所衍生的新型民主的發展關鍵在于倡導網民的個人自律。
自律即自己根據一定規范來約束自己。由于我們正處于網絡時代的初期,網絡社區中的道德規范尚未形成,網民對自己,網民與網民之間缺乏統一的、有效的道德評價標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物質受限于形態體積、精神亦有“約法三章”,網絡也必須有道德公約。在“5.12”大地震后,全國網民倡議共同遵守《中國網民自律“十不”公約》,雖然該自律公約產生于特殊時期,但公約的產生顯現了網民的自律意識和力量,昭示文明的、理性的、寬容的網絡表達仍可期待。
另外,自律性的提高還需要適當的價值引導。自律是一種主觀性的約束,人們在行為選擇和道德判斷時,極易受主觀的價值標準支配。當前的網絡社會的環境特殊性使得網民的主觀價值標準模糊、道德失范、自律性弱化,因此,必須加強對網民的倫理道德教育,構建網絡道德評價體系,提高網民的自律意識,使之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并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文明、理性、寬容的網絡表達氛圍。
(二)網絡表達的外在限定性:網絡法治
“法律按其真正的含義而言與其說限制還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當利益?!盵31]法律的目的不是為了限制或廢除自由,而是保障自由和拓展民主,從而增進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自由設若不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不僅會增加民主機制的社會成本,而且易于走至民主的反向。誹謗個人、侵犯隱私行為、淫穢暴力文化不是網絡表達的應有之義,而是網絡技術帶來的社會性的“負產品”。(注:負產品不同于副產品,本文使用“負產品”一詞意圖強調其負面作用。)但是如果網絡個體的負民主行為得不到法律的應有規制,個體行為的危害結果就會轉嫁于整個社會。網絡暴力一旦泛濫,就會像洪水猛獸一樣侵擾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正當秩序;因此,構建網絡表達權利的法律邊界實乃燃眉之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爾姆斯從言論的客觀效果出發認為,“不論自由言論受到何等嚴格的保護,如果有人在劇場中詐稱發生火災造成巨大混亂,這種言論就不應受到保障。同樣,發表具有暴力效果言論的人也不受保護。不論任何事件都應該考察言論是否在具有明確、即刻的危險中表達的或者其使用的語言具有這種性質?!盵32]臺灣學者劉清波先生認為:“言論自由應受到國家安全和社會公益所設之限制?!盵33]張新寶教授則提出:“言論表達自由應受公權和私權兩個方面的限制。公權的限制是指國家的限制,通常包括有關國家安全的法律、國家保密法、新聞檢查法律等的限制,而私權利限制主要是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限制。”[34]學者李忠認為:“言論自由具有兩面性,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它既能消解社會的各種憤懣和不滿,也能在特殊場合擾亂公共秩序,言論自由為惡的一面因現代通訊工具廣泛的影響力而增強了限制的必要性?!盵35]《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明確規定表達自由為一種可扣減的權利。該《公約》第19條對“發表意見權利”作出了兩項前提性規定:(1)要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名譽;(2)保障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公共衛生或道德。第20條規定:任何鼓吹戰爭的宣傳,任何鼓吹民族、種族或宗教仇恨的主張都應以法律加以禁止。我國《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權利。”也就是說,網絡表達權的行使不得損害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社會公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權利。
上述應屬網絡表達的立法邊界,然而在網絡表達的司法邊界的認定上卻存在很大的困難??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不清。認定網絡言論的有害性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而關于社會公益和公共秩序的概念界定上,學界爭議較大。二是責任主體的不確定性。目前網絡上實行的匿名制,因此,即使侵害行為發生,司法機關也不能確定侵權主體。另外,有害信息并非一目了然,轉發者轉發了此類信息之后的責任承擔問題亦存有疑問。三是主體的責任能力的不確定性。在網絡中,未成年人的數量不在少數,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1億人,其中未成年網民就有4 001萬,未成人在網民的總數約占了20%,(注: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這樣的比例在客觀上使有關機關很難確定行為主體是否具有相應的責任能力。
針對上述難題,有學者認為通過加強網絡監督立法方可解決。另有學者提出應加快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網絡警察部隊,(注:實際上在1999年安徽省就成立了我國的第一支網絡警察部隊,截止目前,我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建立了網絡警察的專業隊伍,網絡警察制度雖運行多年,但并未能克服網絡表達的弊端。)加強網絡監管。還有學者認為應當實行網絡實名制,以增強網民的責任意識。筆者認為,上述措施,對網絡民主的有序化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然而這些措施亦可帶來一些副作用。本文認為,要解決網絡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應當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一是強化立法的精密性,為網絡表達言論提供一個較為準確的定性標準,必要情況之下,可采用概括列舉方式。以有害言論為例,首先對有害言論進行概括性的規定,然后通過列舉有害言論的具體形態、形式使其范圍具體化。二是當權利沖突標準不確定時,由法官裁量。在司法實踐中,法律應賦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權,在綜合考慮言論自由和其它利益的大小后,法官有權做出一個公正的選擇。三是行業自治,責任自負。法律的內容總是落后于現實的,法律永遠跟不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對新科技帶來的一些問題,法律總是缺少必要的規則內容。國家缺少治理新問題的法律規范,使國家的具體管理在邏輯上變得不可能。此時,有效的做法是倡導網絡行為的自治,將網絡行為中的風險性因素交給網絡服務商。以誹謗言論為例,如果某網絡服務商的網站上出現了誹謗言論,由于其未盡合理的管理義務,則須負相應的責任。
四、結語
網絡技術的發展促使一種以網絡為載體的自由表達模式得以形成,這種新型的表達模式對社會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據有關數據顯示,有67.1%的人認為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官方了解民生、體察民意的重要途徑,71.9%的人認為網絡表達成了中國式民主的新通道。(注:數據來源于《中國青年報》社調研中心的調研統計,該中心曾通過益派市場咨詢公司對2 874人進行了調查。)網絡開辟了人們言論自由的新空間,網絡表達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途徑,通過網絡表達人們實現著有效的政治參與,助推著中國的民主進程,因此必須要利用好、保護好網絡表達。政府應該為網絡表達提供制度性保障,加強網絡法治建設,保障、引導和規范網絡表達,保證網絡表達的民主屬性和法律維度,確保網絡表達在民主法治軌道上運行。同時,開放的網絡尤其需要克制、理性的表達,網民應提高自律意識,在行使網絡表達權利時,遵從法律與道德的約束,確保網絡成為一個實質意義上的民主、文明、自由的公共空間。當然,網絡表達是民主的一個路徑,在民主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形下,網絡表達所衍生的網絡民主并非是現代民主的替代品,而是推動民主制度變遷的“催化劑”,民主制度的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386.
[2]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0.
[3] 薩爾沃?馬斯泰羅內.歐洲民主史—從孟德斯鳩到凱爾森[M].黃華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9.
[4]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107.
[5] 詹姆斯?博曼.公共協商:多元主義、復雜性與民主[M].黃相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07.
[6] 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阿倫特的政治思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04.
[7] 卡爾?科恩.論民主[M].聶崇信,朱秀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3.
[8] 陶建鐘.網絡發展對政治參與的影響[J].社會科學,2002,(2):7.
[9] 薩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序11-12.
[10]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73.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2-383.
[12] 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83.
[13] Dryzek,John.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s, Contesta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8.
[14]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8.
[15]列寧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48.
[16] 唐祿盛,黃金華.知情權:人大代表行使監督權的前提[J].海南人大,2003,(11):35.
[17] 馬克?E.沃倫.民主與信任[M].吳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18]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01.
[19] 俞可平.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54.
[20] 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19-320.
[21] 凱斯?R.孫斯坦.設計民主:論憲法的作用[M].金朝武,劉會春,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
[22] 弗里德利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41.
[23] 邁克樂?羅斯金,等,著.政治科學(第6版)[M].林震,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71.
[24] 邁克爾?桑德爾.民主的不滿[M].曾紀茂,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84.
[25] 約翰?S.德雷澤克.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M].丁開杰,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44-45.
[26] 約翰?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9-20.
[27] 國語.周語上.
[28] 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65.
[29] 薩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56.
[30] 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下)[M].劉莘,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528.
[31] 洛克.政府論(下)[M].瞿菊農,葉啟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5.
[32] 劉迪.現代西方新聞法概述[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35.
[33] 劉清波.現代法學思潮[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163-164.
[34] 張新寶.名譽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92.
[35] 李忠.論言論自由的保護[J].法學論壇,2000,(2):19.
Democracy Issues Related to Network Expression
CHEN Bo-li, XU Xin-Gui
(School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China)Abstract:
While improving democracy, network expression may have its adverse effect upon maintenance of social order. On the one hand, it may help people to breed a deeper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and develop a more acute sense of the scope and depth of democracy.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creating a new era of freedom of speech, it affords an ample space for the public over which the government cannot exercise complete control so as to have some democracy worries. It may disturb public order, induce the majority to exercise tyranny or cause the government to behave abnormally in the network context. To manage the network appropriately and establish an orderly democracy,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netizens” to be self瞕isciplined and rule of law of the network improved.
Key Words:network expression; freedom; democracy
本文責任編輯:張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