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1949年9月30日晚上6時,在剛剛閉幕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當選為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帶領政協會議的代表,來到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政協會議上,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碑文。碑文最后一段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從那時起到現在,中國人民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又走過了60年漫長而又艱辛的歷程。
1949年2月3日,古都北平舉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入城式。一家西方媒體的記者,在不無酸溜溜地描寫當天的場景的同時,還注意到一個細節。一群激動的年輕人對一個身穿裘皮大衣的女人喊道,革命了,不許穿裘皮。
革命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開始了。
1953年開始,隨著對中國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出現了政府主導經濟的一統江山。以一統的經濟基礎為后盾,1957年,通過反右,實現了輿論的一律。從那時起,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就與我們的人民漸行漸遠。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從一開始生為農民或生為城鎮居民,到后來的學習、就業、婚姻、生育以至出門乞討,無一不被強力主導的社會體系安排。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這種不自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劉少奇,曾希望辭去一切職務,帶著家人,到延安種地當農民。但是,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此時,盡管身為共和國的主席,他已經失去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思想的解放和經濟的多元化,讓中國人民重新擁有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盡管現實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人們都在努力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許多原來被認為驚世駭俗的生活選擇,正在被人們和社會寬厚地看待和包容。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個人生活軌跡,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和多彩。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努力、捍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