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如今,大家仍處在經濟危機的陰影籠罩下。有人在到處尋找復蘇的跡象和信心,有人呼吁為更嚴重形勢做好準備。然而,在使自己撐過去的種種努力之外,我們還有同樣重要的其他事情可做。
反思。剛剛公布的全球企業500強名單中,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挺身入圍,其中某些能源、銀行和通訊企業甚至占據了其行業的全球第一位。這個結果讓西方經濟界同行刮目相看的同時,也應當是中國企業獲得“精神獨立”的一個機會。長期以來,歐美日的企業模式、管理經驗和經濟理論被我們奉為無可置疑的學習榜樣,然而,一場金融風暴沖擊下,一個個偶像轟然倒地:昔日高大的商業巨人原來也有經營不善和破產倒閉的結局,體面能侃的管理精英竟然也有道德敗壞和馬失前蹄的一面,“任由資本和產業在世間更加自由的流動”看來并不見得就一定能帶來持久繁榮……西方企業界身在風暴中心,自然有切膚之痛,然而盲目追隨的中國經濟人恐怕受到的心理沖擊也不會小吧?“洋人的路走不通,那我們該學誰的呢?”這是個值得國人深思的問題。
總結。現實一次次無情的證明,傳說中那種不分時空永遠普遍適用的發展模式,世上永遠不會有。一百多年來,中國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和現代化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道路探索,跟蘇俄鬧革命,學英美搞改革,但并沒有找到哪種道路能保證絕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看來歸根結底還是要(在跟別人交流、反思別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自己身上找出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自己的實踐經驗中找。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百余年的現代化革命、六十年的人民共和國歷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資源,既有心酸和血淚,也有盛世和輝煌,足可以為我們豐富的想像、自立的決心和經驗的參照提供充足的基礎。
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僅僅來自表面實力的壯大,更需要有其獨特的方式和主張,才能做立于世,真正成為舉世矚目的大國!天佑中華,相信中國會找到屬于一條完全屬于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