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歡 王國旗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6-022-01
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進程,我們不難看出在過去30年中,地方政府發揮的最大作用莫過于追求經濟發展、大搞城市建設、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控制人口、保障社會安全等,而在民生建設方面亟待加強。
一、追求經濟高速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在鄧小平“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鼓勵下,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近年經濟增長率年均10.4%,經濟總量世界第四,地方政府不遺余力的追求經濟發展可謂功不可沒。地方政府能力與否、地方政府評比無不先看經濟,在這種大的利益趨勢下,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順理成章。
在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地方環境也相應付出了代價。07年山西省每平方公里承受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3倍;11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無一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省60%的河流斷流而且積滿污水,城市地下水僅有六成達標。單一追求經濟發展的模式已不在適應時代的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發展模式應該被地方政府擺在經濟發展的首位。
二、城市或基礎設施建設職能
城市化發展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模式。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數據,居住城鎮的人口為56157萬人,城市化率達到了42.99%,而在1979年中國城市化率還只是17.92%。城市的發展需要巨大的承載力和容量,在過去30年中地方政府最大的職能莫過于城市建設,包括交通建設、城市規模擴大建設、居民住宅建設等等。以成都為例,1976~2007年的31年中,成都非農人口比重提高了32.2個百分點;1980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為60平方公里, 1995年達到129平方公里,2005年達到28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由原來的5區2縣擴大到5區12縣,市域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與1976年增加了2.2倍。
三、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職能
近30年來在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不屑努力下,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到2000年,我們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根據教育部統計不同時期全國教育規模如下表:
2008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30.0萬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0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8萬個,婦幼保健院(所、站)3020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4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60個,人民生命健康保障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
四、社會安全保障職能
地方政府保障一方平安無疑是政府職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公民享有基本的安全和諧的生活、工作環境及穩定的社會秩序。希望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種傷害發生,其生命財產、身心健康、自我發展有著合理保障。但現在看來,盡管新技術、新產業為人類創造了巨大財富,同時也為公共安全埋下了巨大隱患。
地方政府首長因安全事故問責去職事件不絕于耳。上到山西省長孟學農,下到臨汾市委書記、市長都不得不因安全問責而下臺;因食品安全問責的原河北省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群體性事件發生負有直接責任的原甕安縣政法委書記羅來、公安局長申貴榮被免職等等。社會安全是人民生存根本保證,地方政府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地方政府首腦去職也是理所當然。
五、著重加強農村社會發展職能
我國農村社會發展存在很多的問題,經濟、教育、醫療、安全、農民權益等。農村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應該基本擁有和諧的經濟條件、相對完善的教育醫療條件、農民權益得以保障。但是,最新審計報告指出,10省區市財政和有關主管部門違規使用資金26.93億元(其中用于建房買車5837.4萬元),不規范管理資金45.75億元,配套資金不到位65.97億元。對10省區市(包括10個省級、113個市級和980個縣級)的數據分析顯示,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未達到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的省市縣個數占總數的33%,財政支農投入增量未達到上年增長水平的省市縣個數占總數的18%。
事實可以看出,盡管中央高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制定免除農業稅以發展農村經濟的合理政策,但是地方政府似乎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上過于冷淡和失職。農村擁有7億人口,是整個社會安全、發展、進步的基石,只有農村的發展才能有效支持城鎮社會經濟發展。重視城市的作用,忽視農民利益的維護,必然引發更多類似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