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輝
中圖分類號:H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6-122-01
語文教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機械教學模式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社會的需要。在新的形勢下,應當全方位、多層次地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因素為語文教學服務,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筆者認為,具體應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突破傳統,樹立大語文的觀念
樹立大語文觀念,也就是說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能力應當平衡發展,全面提高。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提高,聽、說能力顯得愈來愈重要,學生畢業后要步入社會,如果沒有基本的語言交際能力,又怎樣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另外,語言能力的這四大方面本身也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提高了,反過來也會促進讀寫能力的發展。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曾經指出:“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為此我在授課的同時就兼顧了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起初上課多安排提問,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感覺、觀點,繼而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或者多安排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討論,后來即興口頭作文,這樣循序漸進,逐步培養,有時還通過加平時成績的方法予以鼓勵。開始可能是一兩句話,后來逐漸3-5分鐘,甚至滔滔不絕。開始一兩個同學講得好,逐漸一部分能講得好,最后大多數能講得好。通過勤練習,多鼓勵,學生不但聽說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也逐漸增強了自信心,開始時一當眾說話就臉紅,一碰到問題就緊張的情況沒有了。相反,有些同學還常常因為一些問題同老師展開辯論,甚至不可開交。
二、結合教材,廣泛展開聯系
現代學生的生活接觸面比較廣泛,思維活躍,照本宣科的教學往往很難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在講解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展開聯系,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我的做法,可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大類。
1.縱向聯系主要是聯系本學科的舊知識。分析新舊知識的銜接或比較其異同,找出有規律性的東西,或者加以歸納、合并。
2.橫向的聯系又可分為兩大類。
(1)聯系其他各學科。
現在學生開設科目往往比較全面,幾乎涉及到了各類科學,這些學科看起來是互相獨立的,而事實往往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也往往有著很多的相似點、聯結點。作為教師,應當善于發現這些聯系,開拓學生的思維。如此長期探索,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與掌握也不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一個完整學科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2)聯系學生的生活與思想,聯系社會生活。
當代中學生的生活是相當豐富的,思想也相當活躍,基本都處于青春期的發育與成熟階段,同我們教師當初的中學時代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們作為他們的教師,應當了解他們的生活內容與生活規律,了解他們心理甚至生理的狀態,分析他們的思想,有時還要總結不同年級學生的思想、心理特征,這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不至于過高或者過低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分析中也就能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其掌握與接受。
三、公平對待,不歧視個別學生
語文是伴隨每一個人終生的工具,任何一位學生都有權利掌握這個工具;而我們的學生當中哪怕有一個人沒能較好地掌握這工具,作為教師,我們都應該有一種失職感。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同時也生長在各不相同的復雜環境里面,各方面都不成熟,這時他們犯一些錯誤,或是發展不平衡,大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不能總是按自己的標準來要求每一個同學,也不能因為成績差或犯過某些錯或有某些缺點就完全放棄某些學生。我們的教育培養對象應該是全體學生而不只是一部分“好學生”,作為班主任,作為每個老師都應該這樣,作為語文老師自然也應當如此。要知道,將他們由不好變好,由差變優,這正是我們每個教育者的職責所在,也正是這個職業的神圣之所在。
四、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
我們現在提倡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上平等的教育,當代的中學生也往往具有較強的叛逆思想,如果再采用以往傳統式的高壓政策,甚至一些體罰措施是很難奏效的,同時也是新的教育法規所不允許的。因此就必須通過言傳身教,真正讓學生做到心服口服。在這方面,身教顯得尤為重要,能否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有關專家組織做過大量中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的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喜愛某一科的原因主要是喜歡這個科的老師,而不喜歡某一科的原因也主要是不喜歡這一科的老師,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位受學生歡迎的語文老師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具有扎實的語文專業功底,其次要具有豐富而全面的知識結構,再次要積極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最后要坦然對待自己的錯誤。
以上是我的一點教學體會。當然,這些方面都必須靈活運用,同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結合起來,同教師自身情況結合起來,充分挖掘潛力,全方位、多層次拓寬語文教學,從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