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泉 姚智君
中國人均糧食消耗正處于消費結構快速轉換和消費水平快速增長時期,隨人口快速增長,人均耗糧和糧食需求在增大。糧食安全始終關系到中國社會的穩定,當然培育穩健優質的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生產穩健優質
1、審視國情,關愛我國糧食安全
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也依然長期存在。一方面是擴大播種面積的余地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是種糧隊伍老化,時而有不法經銷商哄抬糧價,還有少量“碩鼠”從海關走私糧食出口,增加了國內糧食安全的風險度。
2008年7月9日胡錦濤主席曾在八國峰會指出:“近來,糧食價格上漲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不僅事關各國經濟和民生,也事關全球發展和安全。當前糧價上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把全球糧食需求增加歸咎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既不符合事實,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態度。在人類社會農業生產力空前提高的今天,我們并不缺乏解決糧食問題的手段,關鍵是要本著共同發展的理念,積極有效協調政策和行動,共同維護世界糧食安全。”“重視糧食生產”是胡主席提出的4點建議中的首條。
2、糧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
我國目前人均占有糧食約400千克,離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小康社會人均糧食600千克的標準仍有較大差距。隨著人均耕地銳減以及全球氣候變暖,農業自然災害總體呈加重趨勢。在國際不確定因素增添的背景下,糧食生產不穩定且起伏較大在區域上表現明顯。如何培育穩健優質的糧食生產,保持國內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事關大局。因此,把“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放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首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五大引擎”拉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
近年來,為落實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各地紛紛出臺激勵措施,合理進行工農和城鄉之間利益格局的調整,集中體現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導向。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使農民收入大幅增長:即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直補、農機購置直補、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測土配方施肥等補貼。
1、農業基礎建設要長期抓,糧食安全警鐘長鳴
當務之急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關鍵之舉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即狠抓農田水利建設,狠抓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狠抓農業機械化發展,狠抓生態保護和建設。繼續推行農資補貼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各地開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這充分表明中央切實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弦要始終緊繃。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力促進糧食生產不停滯不滑坡,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不脫銷不斷檔,努力實現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不大漲不大落,積極爭取農民增收勢頭不回落不放緩,務必做到新農村建設不松懈不走樣。
2、糧食是農業各部門發展基礎,也是農業合理布局的關鍵
糧食是農業其它部門賴以發展的基礎,這不僅因為糧食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還因為只有滿足了糧食需求之后,才可能有多余的耕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用于農業其它部門發展。我國山地、丘陵區和農牧交接地帶盲目毀林(草)開荒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行為,大多是由于地區糧食供應不足造成的。可見沒有充足的糧食供應,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
3、科學解決糧食生產的結構性問題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仍然是注重口糧,忽視飼料用糧(飼料工業)和工業用糧(食品工業),重視糧食(口糧)產量,忽視糧食品質(優質糧)。所以劣質糧賣不出去,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直接拿秈稻喂豬的現象。這需要采取如下措施:①保持人口低增長;②加強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③加強生態建設;④開發后備耕地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⑤降低糧食損耗,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與擴大優質糧生產;⑥利用非耕地資源生產食物;⑦完善糧食貿易中的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力度;⑧盡快制定國家糧食安全法,建立區域平衡與協調的糧食安全體系。
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效益
1、正確看待我國耕地資源國情,努力實施保護耕地與節水戰略
人均耕地少且分布不均,耕地質量差且地力退化嚴重是我國耕地的國情。因此要堅決落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等基本國策,惜地如金。應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放在突出位置;適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必須加大土地復墾力度;加大對耕地投入與保證質量相結合;完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各地培育穩健優質的糧食基地。如新疆西北等地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注重發展訂單農業,擴大產業化經營規模,建立高效農業試驗區。
自然災害中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是干旱。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當人口到16億時,我國糧食生產需水供求差額將達1300~1500億m3。面對這一現狀,應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立足田間節水,遵循需水規律,結合區域特點,努力在灌溉區開展田間微型節水工程建設,配置田間軟管送水、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設備等,完善監測服務網絡,提高農田灌溉的調控能力和用水的生產效率,形成蓄、保、集、節、用一體化的農田節水格局。同時改革耕作制度,優化種植布局,調整種植結構,逐步建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節水高效農作制度,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把我國華北的“魚塘-臺田”、江南的“豬—沼-果”、珠三角的“三基農業”生態農業模式發揚光大。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孕育現代高效農業
荷蘭政府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國家氣候特點和國情的農業發展戰略及政策:采用適合資源結構的農業技術;發展工廠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生產率;積極采用資金密集和高新技術發展設施農業;實行嚴格與周密的科學管理;獨特的荷蘭拍賣市場使花卉業真正成了世界性的產業。這讓我國農業受益匪淺:①鞏固和發展農村的科技培訓和推廣體系,提升農民的農科素質;②發揮區域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目前我國各地農業生產的結構雷同);③依靠科技發展農業專業化與現代化;④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促使產業升級、產品增值,促進農民脫貧致富;⑤學習并創建像荷蘭那樣的高效農業開發區作為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從而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積累有益的經驗。如北京錦繡大地培育出現代高效農業,以無土栽培和工廠化生產技術為依托,形成了高質量、高產量、無公害的蔬菜生產的現代模式,實現了農產品的全年生產……。采用植物組織培養、基因工程育種、太空誘變育種等多項生物技術,能讓“錦繡大地”高效農業凸顯新時代的生命力。
3、構建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體系,提升市場競爭力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48%左右,與美國8l%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85%的成果轉化率,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和廣大農民對科技的迫切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為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速率,要防止農技推廣體系在一些基層地方“線斷、網破、人散”等名存實亡的局面。構建適應農民需求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已成為科技興農的當務之急。
4、根據市場信息優化種養結構
美國農業生產者能夠敏捷地根據市場信號調整種養結構。而我國農民則轉身步伐較慢,不善于“見風使舵”,因此在自然災害與市場雙重風險的弱質產業競爭中往往吃虧,難以從中分享合理利潤。農民應根據國際與國內及當地市場信息優化種養結構,不能繼續奉行等、靠、要等觀念,千萬莫要低估自己的智慧。按照市場需求這個“指南針”來調整種養結構,結果肯定要比盲目種田和跟“風”養殖好得多。
從當前我國“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到“全球經濟危機”,告誡人們培育穩健優質的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