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教學設計思路與特點
(1)緊密結合生活,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培養愛地理、愛生活的情感。
(2)緊扣主題選取教學內容,整合教材,科學地安排各教學環節。
(3)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新穎獨特的課堂活動,學生自己演示、討論、合作、制圖以及用獨特的形體作業方式等,突出教學重點,提高學生參與性,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繪圖讀圖能力、探究能力,構建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
課前準備
提前制作月份卡片12張,正面寫上月份,背面畫上相應富含寓意的圖案。在授課中擇機發放,供完成形體作業和獎勵之用。
教學過程
[引入]
展示圖片:北極熊和長頸鹿。
師:這兩種可愛的動物大家都認識吧,它們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感到厭倦了,想互換地方生活,你認為可以嗎?
(可愛的動物符合初中生認知能力。能提高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學習內容)
[分析]
師:氣溫和人類有關系嗎?(肯定有)那就讓我們來“七嘴八舌話氣溫”。我們的哪些活動會受到氣溫的影響呢(進入“氣溫和我們”話題)?
學生發言,教師播放“重慶2006年高溫干旱”、“2008年初江西油菜遭受低溫凍害”的視頻,引導學生分析氣溫是如何影響生活、生產的,并注意利用課本上的案例。
師:德國商人發現,夏季氣溫每升1℃,就會新增230萬桶啤酒銷量,氣象公司便開發出啤酒指數,供啤酒廠作為調整產量的參數;日本則開發出空調指數,因為,他們發現夏季30℃以上的氣溫多一天,空調銷售就增加4萬臺。另外,還有冰激凌指數、泳裝指數等,都和氣溫有關系。你知道什么是冰激凌指數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指數與氣溫的關系。
看來氣溫和人類的生活、生產的關系怎樣呢(十分密切)?
(適當補充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結合鄉土地理,讓學生學會關心實事,加強對家鄉的了解)
(過渡)師:因為密切,所以每天天氣預報都要給大家播報氣溫,可是,他們播報的氣溫是用什么測得的呢(溫度計)?
教師展示一支溫度計教學生讀、寫溫度。
師:這個溫度能不能作為氣象部門采用的數據,來分析今天的天氣狀況(不能)?
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氣象站,了解氣溫的觀測(進入“氣溫的觀測”話題)。
學生看課文“閱讀材料”,并提出疑問,教師和學生共同解決。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探究精神。并讓他們互相解決問題,及時表揚課外知識豐富的學生,鼓勵課外積極學習)
師:為什么要在8時、14時、20時、2時四個時刻測氣溫?據氣象站工作人員說,因為這四個時刻有代表性。當然,觀測的次數越多,獲得的信息就越詳實,更有利于分析。因此,人們發明了溫濕度傳感器,它每分鐘都能向電腦輸送氣溫數據。
展示百葉箱里的溫濕度傳感器圖片(讓學生感受更直觀。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愿望)。
(過渡)師:同學們都在重慶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了,有哪位同學可以給大家描述一下重慶氣溫的變化情況(進入“氣溫的變化”話題)?
教師指導學生描述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并引導學生用簡單曲線表示氣溫高低的變化。再由教師用課件動態展示氣溫日變化曲線圖的繪制過程,并指導學生讀最高溫和最低溫。
(教師結合課本內容講解氣溫日變化曲線圖的畫法和步驟,每閱讀一個步驟,就用動畫相應地展示在課件中。這樣把文字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學生更易接受和掌握)
師:我們大概在什么時候經歷一天中的最高溫呢(學生讀圖回答)?當日最高氣溫達35℃以上的天氣現象稱為高溫,達到或超過37℃時稱酷暑。連續的高溫熱浪,會使人生理、心理不能適應,甚至引發疾病或死亡。同理,讓學生認識一天中的最低溫,并讓學生看圖片認識最高溫度表和最低溫度表。
(知識前后呼應。一方面強化了氣溫和人類的關系密切。另一方面給學生補充了課外知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地理)
師:我們從圖上能得到氣溫日變化的最大差值嗎?
教師指導學生計算氣溫日較差,并結合當天的實際計算。
師:這是在重慶,那其它地方呢?記得去年暑假,我到新疆的昭蘇,去的時候中午要穿裙子,氣溫有30多度。可是到了晚上,溫度只有幾度,冷得我直打噴嚏,晚上睡覺的時候要蓋棉被。新疆在8月底的時候,氣溫日較差很大,難怪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說法。
(以親身經歷說明氣溫日較差的大小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倍感親切)
師:曲線上還有很多的數據,把它們平均得到的值叫什么呢(日均溫)?
請學生自己計算日均溫,并簡單介紹積溫。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地學習月均溫的概念,并閱讀重慶多年平均月均溫表格。
(過渡)師:表格數據雖然方便,但不形象,不好直接看出重慶的氣溫年變化規律,怎樣表達更形象呢(用圖來表達)?
師:請大家按照課本P52的步驟,仿照P51的曲線圖,根據給出的數據繪制一幅家鄉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看誰畫得又快又好。還可以依據教師為大家提供的悉尼的多年月均溫,畫出悉尼氣溫變化曲線圖。
(給學生選擇的自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畫好后請學生上臺展示,并讓大家互相點評,指出畫圖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教師用課件動態展示,完成“重慶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引導學生讀最高溫、最低溫以及出現的月份,計算氣溫年較差,并以“悉尼氣溫曲線圖”為例比較南北半球氣溫曲線。
師:北京是祖國首都,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其氣溫變化吧。
課件展示北京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學生讀最高溫、最低溫以及出現的月份,計算氣溫年較差。
師:大家現在把這三個地區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放在同一個坐標中來比一比。
課件展示重慶、北京、悉尼三地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通過三個地區的比較,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氣溫年變化規律。
(知識適當加深,但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更容易。也為以后的地理學習奠定了基礎)
師:可這些都是在陸地上,那海洋上呢?其實這個問題不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覺到。夏天白天到海邊去游泳,腳踩在岸邊覺得地面很燙,而水里卻很涼快。可見,水是個“慢性子”,吸熱比陸地要慢,因此最熱月要向后延遲大約一個月。因此,海洋上最高月均溫在8月,同理,最低月均溫出現在2月。
(結合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回歸]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在游戲中復習知識。請得到卡片的同學自愿登臺完成形體作業。
游戲規則:(略)
游戲問題:現在是幾月(x月,拿到x月卡片的同學舉高卡片,并大聲說:“x月”)?北半球大陸上誰最熱?北半球海洋上誰最冷?……南半球呢?請你們調整自己的高低變換成北半球重慶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如果現在在南半球大陸的悉尼呢?……
(獨特的形體作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學習的趣味性,具有參與面廣、操作性強等特點。既復習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知識又檢驗了學習效果,同時掀起了教學高潮)
張文革教研員、付申珍高級教師點評:①恰當體現了新課程教育理念。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如說明氣溫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氣溫日較差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如自主選擇繪制代表性城市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并比較分析總結規律等;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精神,如鼓勵大膽質疑、課后探究。②課堂結構設計精妙、獨具匠心。新課引入貼切、自然,如通過北極熊和長頸鹿互換生活環境引入新課;引用資料新穎,佐證性強,如啤酒指數、空調指數等;各環節承轉自然、流暢、簡潔;重難點把握準確、處理得法。③課堂教學有深度,拓展適當。課堂中教師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有思考價值,如動物換地生活是否可行,典型城市氣溫年變化規律在哪里……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圖能力等。④亮點突出,具有借鑒價值。通過眾多學生參與的形體作業形式,既歸納總結了課堂知識,檢驗了教學效果,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情趣,展示了整體美感,創設了獨特的藝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