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
一、教師的設計作用
設計疑問,激發情趣。由于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主要是學生自主設計、自行研究、自主探索的,整個學習過程都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對本學科知識的興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難而進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問題、激發情趣。
設計場景,營造氛圍。由于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害怕提問,在心里設置了心理防線,在這樣的課堂氣氛和心理氛圍中很難進行研究性學習。因此教師要走進學生,融洽與學生的關系,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采用不舉手、不提名、自動回答問題的形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設計情境,模擬過程。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創新能力、增長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積累掌握知識的方法是研究性學習關注的三個目標,而不在于學生真正地發現什么、創造什么。因此教師要設計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充當科學家,去經歷科學的發現過程。
二、教師的組織作用
教師是教學形式、學術探究、活動場所的組織者。班級授課制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形式;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去親身感受知識的來龍去脈,到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調查研究。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要根據研究的內容,依照學習者的性別、性格特點,組織好合作學習、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養學生協作精神。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不一定勝任,有關的方法指導、解決實際問題所需的知識,必要的時候要邀請、組織專家學者舉行學術講座、專家論壇等活動。組織好學生的學習經驗交流會、學習成果評價會與開題、結題報告會等學術活動。
研究性學習形式多樣,在校內要查閱資料、上網探索、動手實驗;在校外要到工廠、社區、家庭調查,這些活動的場所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安排好,防止組織不當、浪費時間、影響效果。
三、教師的指導作用
指導學生確定適合的研究課題。學生確定研究課題是地理研究性學習全過程關鍵的第一步,課題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及研究成果的質量。教師應注意引導并與學生一起參與課題確定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組織參與課題的集體討論,教師既要堅持學生的自主性原則,又要引導學生走出情感誤區,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并根據不同學生生活的具體環境、家庭條件、興趣要求,確定最佳課題。如在農村生活的同學可擬定有關農業生產、農作物分布結構、山區經濟開發等方面課題;郊區同學可以調查郊區農業區位因素特點,開展河流污染狀況的調查、探究,垃圾的處理等課題;城區同學可以了解工廠、商業、交通的布局情況及區位因素,城市空氣和環境狀況及原因,垃圾分類及城市水污染問題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題分類和可行性論證時,要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抱著平等參與的態度,即使有個別的課題存在疑問,在指導中學生仍堅持己見的,教師也不必將自己的想法、意見強加于學生。應該相信,學生在進人研究后期,如果能夠發現自己選題存在有問題而進行修改、糾正,或由于選題不當而造成了研究的失敗并能從中吸取教訓,對所有參與這一過程的學生而言,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或許更能貼近研究性學習的初衷。
引導學生選擇、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學生剛從依賴于教師的傳統課堂轉入自主的研究性學習上,常常感覺千頭萬緒無從人手,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是要把學生扶上“馬”,這種扶持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調動和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和創造力。當課題確定后,教師可以提出幾種方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課題內容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并確定最佳研究方案,并給予適當的建議和補充。如社會調查類,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現象或人文現象展開調查,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形成調查報告。這一類形式是大多數學生容易采納實踐的形式,調查方式可采取實地觀察、訪談、調查、問卷調查、資料收集等。還要提醒學生調查的資料和數據要有代表性,避免以點帶面,以及要獲取所需資料應該走訪的相關機構,野外觀察應注意的問題和必要的準備等,并指導他們如何去獲取這些資料。教師正確引導、適當點撥,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努力探索。實踐證明,這樣的指導不僅有助于提高調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更能以研究性學習為手段,讓學生學會地理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輔導學生撰寫論文和準確表達思想。論文的成形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后階段,也是學生總結研究過程的最后階段。絕大部分學生因為沒有寫過論文,思路不明,寫出的文章缺乏論文應有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作為指導教師首先要明確研究性學習活動更多的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它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強調的是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的精神,著眼于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明確了這一點,教師就能以平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艱難的結題過程和稚嫩的論文成果。這個階段,教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如何處理、取舍、分析資料,組織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學生論文必須根據調查資料提出論點和論據,并要有一定的論證分析,主題要鮮明,論據應有理,資料應客觀,并盡可能轉化為直觀易懂的圖表,行文盡可能簡明扼要和條理化。同時指導學生如何應用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分析其因果關系,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建議,最終以論文、社會調查報告等形式結題。地理論文的寫作應切合地理知識的特點,在學生寫作論文之前,可以先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相關的科研論文,使學生對其寫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聯系所學知識和搜集的資料概括論點、整理成文。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寫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