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滋
記憶中高考那兩天,風和日麗,一切被安排得井井有條,走進考場的一霎那,緊張感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興奮。其實許多人都一樣,在接受挑戰前戰戰兢兢、猶豫不前,往往更多地考慮到最壞的結果,而真正面對挑戰時,卻總能爆發出巨大的力量。當然,這一切必須建立在積累的基礎上,只要你自己有底氣,那么自然而然就會發揮出能力。其實高考一點也不可怕,它不過是我們自己能力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我們手握自己的命運,內心堅定而勇敢。十八歲了,它是我們成年的宣言,是我們用來證明自己并為自己做主的機會,那是一種說不出的美妙體驗——緊張、神圣而自豪!
三年前,看著學長學姐們為高考勞心勞神,三天一大考,兩天一小考,想想這就是自己的未來,恐懼頓時涌上心頭。現在想來,高考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沒有高考,我們就永遠不會經歷那為主宰命運而奮斗的日日夜夜,不會學著承擔壓力和責任,不會去面對挫折,當然也不會有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喜悅。誰都愛享受安逸的生活,也沒有誰會喜歡殘酷的競爭。但我們的蛻變需要它們,沒有承受壓力和面對挫折的經歷,我們會變得越來越膽怯與懦弱。
高考一是考心態,考生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健康、積極、上進。二是考知識與能力,考生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思維能力。在學習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跟風萬萬不可取。可能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看到別人買了本習題,立即覺得自己沒做一定要落后別人了。于是也買了回去,結局不是束之高閣就是做到昏天黑地,舍本逐末。高考題是做不完的,我的習慣是在自己的空余時間做一些總結和思考,不會做的題一定要返工。而且還要理清思路,當初是如何想的,為什么會錯,正確答案是什么,以后也許還會出這樣類似的題,這樣的題有沒有什么標志,下次見到該怎么辦?自己給自己講一遍,這樣才有效果,也才能舉一反三。下面分類談談地理知識板塊的學習要點。
自然地理一輪復習是關鍵,是學生積累地理基礎知識的關鍵階段,學習中一定要精益求精、細致準確,對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尤其應高度重視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因為地理教材中原理性的東西較多,需要學生將每一個知識點都理解掌握,而且最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上。由于區域地理是學生初中學習的內容,加之各種原因,學生普遍對區域地理的知識積累較少,因此一輪復習中要加強區域地理的識記和理解。二輪復習是提升最快的階段,也是學生將地理知識轉化成地理能力的關鍵時期。二輪復習中,課堂上教師會進行專題復習,將每一個專題內容進行系統講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將以前沒掌握的內容進行二次梳理,另一方面可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并進行知識運用能力的練習和答題技巧的練習,從而形成知識網絡和提升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三輪復習是升華,這一輪中學生進一步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查漏補缺,將知識的積累升華為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區域地理最重要的是平時記憶和積累,需要學生下苦功夫,即使不能爛熟于心,也一定要達到大體掌握的程度,你可以不記得在教材哪一塊,但一定要記得四個w(where、what、why、way)。一輪復習抓課本,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抓住課本黑體字和小字部分。教師強調的內容必須記住,并且要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大致輪廓。二輪復習要逐漸建構知識網絡和體系,能做到融會貫通。在答題方面,一定要注意審題,理解清楚題意,善于運用材料,并對材料進行合理的分析。
人文地理主要考查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對原理性的內容必須掌握,并要學會應用,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學生需要抓住主干知識,突出重點知識,專題復習時要理論聯系實際,要求做到對同一材料從地理的角度,用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設問找尋切入點,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總之,地理的學習一是強化基礎知識,二是訓練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常言道: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我們每個學生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