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在超市中常常可以看到這一現象:臨近質保期的食品就算賤賣也鮮有人問津,哪怕是極昂貴的化妝品,一旦過期女士們也會皺著眉頭將其扔掉。但對于我們的父輩而言,遍布起居室和廚衛、臥室的卻總有些十數年來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忠臣良將。于是我們常常聽到上了年紀的人不無自豪地相互宣講自家的日立洗衣機用了15年,依舊運轉如飛;樂聲(松下)彩電20年后依然“歌舞升平”,雖然放在客廳里少了幾分派頭不過給小孫子玩游戲還是綽綽有余;廚房里的萬寶電冰箱十幾年一直保持“冷靜思考”,蛋肉果蔬日日保鮮……在他們眉飛色舞的宣講和交流中,似乎傳遞著一個理念—只要那些家電還能動,還會響,絕不輕言拋棄。
我們對此多半是鄙夷的。
無論這是艱苦奮斗精神的另一種體現還是對老家電質優價廉的眷戀,我們都不得不狠心道出實情明正視聽:這些以逾退休年齡的家電超齡服役完全不能給我們帶來那些新興家電可以實現的便利和享受。讓他們繼續服役,直至壞掉的老觀念,就和老家電一樣,過時了。況且還有可靠地研究報告指出,老家電能耗較高,而且存在安全隱患,父輩的老觀念雖然短時間看似節約了購買新家電的開支,實則為日常生活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是啊,這是一個快餐化的時代,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娛樂,概莫能外。
我們年輕,我們需要努力工作,我們就要享受生活,老家電維系的生活,太苦行僧了。我們要堪稱視聽饕餮的大平板電視,我們要洗衣不傷衣的智能滾筒洗衣機,我們要可以裝一個星期美食的對開門電冰箱,我們要最新的PS3、Xbox 360,我們要??
至于這些應該淘汰的老家伙,該去哪去哪,反正不該呆在我家里。
老人們總說我們是敗家的一代,不懂得生活的艱辛。學雷鋒日剛剛走過不久,應該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艱苦奮斗作風警鐘常鳴似地敲打著我們這些生活在物質富足時代的孩子們。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擁有一臺9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四十年前可以讓你家成為樓內每晚不散場的電影院;一臺樂聲(松下)18英寸彩電、一臺雙開門萬寶冰箱、一臺日立雙缸洗衣機,使我們父輩們結婚那會兒絕對值得炫耀的三大件;一臺正宗的三洋收錄機,幾乎是一個熱愛音樂的單身年輕人的全部家當??家電產品高昂的價格和他們當時工資收入形成了天然之別。那是一個物質匱乏,尤其是消費類電子產品極度匱乏的時代,所以,他們很寶貝這些玩意,并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識。
而現如今,國內相關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形勢早已持續多年。家電的稀缺,就和當年肉蛋憑票購買一樣一去不復返了。以2002年為分水嶺,之前的產能過剩由企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引發,但受到水、電短缺的制約一切都尚不明顯。2002年之后,隨著國家大力投資基礎設施,給生產提供了充分支撐,家電生產過剩終于呈不可逆轉之勢。在國內購買力旺盛的一、二級城市,市場早已演變為消費者主導,連廠商都不得不屈從于買方的代表—零售商。同時,作為商務部、財政部聯合主導的改善人民生活、拉動內需的項目,“家電下鄉”正在紅紅火火地持續進行,這無疑也是為了消化過剩的產能。
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居民年收入穩定增長,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兩者相結合,于是家電作為消費品和終端用戶的收入結構比值也在不斷縮小,曾幾何時那些畸形的比例,如今已經早已不復存在了。與此同時,各種方式的宣傳都在告訴我們,廠商為我們設計、生產出了更美觀、方便、實用的家電。購房、結婚、喬遷,有那么多人生中值得慶祝的生活坐標需要家電,我們為什么不用它們來改變生活?
家電的即用即拋,是現代工業化生產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我們不必再像父輩那般將“三大件”視為珍寶,小心謹慎使用,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我們可以享受到最新潮,最清晰,色彩最亮麗的高清電視,讓最聰明的洗衣機為我們洗滌各類衣物,讓高科技的自動吸塵器為我們打掃衛生,老家電完全應該統統送去回收站或者直接扔進垃圾箱??
如果說父輩那種艱苦奮斗、節儉克己的對待家電會最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危害的話,如今我們這種近似快餐式的家電消費觀則無疑將這一切送上了快車道。在消費無罪、享樂有理的今天,讓我們回到父輩那種生活方式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當我們看到上述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環境災難時,是否應該意識到,我們消費習慣正在推動這座可怕的多米諾骨牌?改變,勢在必行。
如今在這個星球上,尤其是受到電子垃圾毒害嚴重的國家和地區,網絡的發達加上環保主義的抬頭讓曾經炙手可熱人見人愛的消費電子產品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不管是依靠這些無所不能的產品,壯大起來的公司還是希望百姓安居樂業的政府都意識到,需要作點什么了。因為對于他們來說,環保人士大規模游行和慘烈的生態現狀已經容不得未雨綢繆期的等待和規劃了,一切都顯得那么迫在眉睫。
政府層面的法律法規制訂,消費習慣導向;企業層面的無污染生產、責任回收固然在這場戰役中擔綱主力軍。而作為消費主力的我們,也應該從自身做起,降低對環境帶來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對新潮電器過剩的消費欲望,發揮舊有家電的“余熱”,規范使用行為,遵守國家強制報廢、控制回收等方法是我們對消滅污染隱患能盡的綿薄之力。
我們期待著官方和民間的力度不斷加大,形成新的家電研發、生產、使用、報廢等一整套管控體系。屆時,我們也就無需擔心被這些五光十色、功能強大的劇毒物質影響了。風雨之后,總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