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耀清
在地理學科中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地理環境,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使學生能靈活運用地理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環境,教給學生調查研究的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是探究性學習對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組織能力等要求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如何能使學生樂于學習地理,輕松深入地開展探究性學習呢?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能力出發,去創造性的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如,在學習“亞洲復雜多樣的氣候”時,我結合“亞洲的氣候類型圖”做了這樣的設計:首先,提出一些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融入到教學中:(1)你喜歡什么樣的氣候?為什么?(2)你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為什么?(3)我們連云港環境優美,氣候好,受到很多外來游客的好評。你認為我們的氣候好在哪兒?緊接著我又讓學生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游客,并給他們提供三條旅游線路,即:(1)如果一月份從新加坡→連云港→雅庫茨克旅游,你的著裝有什么變化?為什么?(2)從哈爾濱→呼和浩特→烏魯木齊旅游,你會發現地面景觀有什么變化?為什么?(3)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在吃、穿、住、交通方式等方面有何不同?為什么?由此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亞洲的氣候特點和原因,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多投入到積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中。與此同時,對于一些難點我給予了及時的啟發性的點撥,對于學生的見解也給予了鼓勵性的評價。這樣,既輕松解決了教學難點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逐層推進,讓學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差異很大,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要由易到難、分層推進,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學習了“亞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讓學生具備如何去分析一個大洲或地區的自然環境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勢地形、氣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況。設計兩個探究性問題,1.通過閱讀地圖,說出該大洲位于什么溫度帶?與哪些海洋相鄰?該大洲的地勢有何特征?主要氣候類型有哪些?2.該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內陸地區的氣候有何差異?為什么?北美洲冬季時為什么多暴風雪?與地形有何關系?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個問題有一定難度,這樣使少數能力較強的同學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去設計,要分層次、有梯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學有所得。
三、開拓視角,讓學生有探究的空間
探究性學習要求在課前精心準備,教師要充分論證、研究,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整合,做到條理清晰。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必要的思考空間,教師要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導啟發學生,要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出發,使學生達到知識和理論水平的雙提高。
例如:在學習《西亞和北非》時,結合當前的熱點:“巴以和談”進程,要求同學們收集資料,包括較大比例尺的巴勒斯坦地區地圖,產生巴以問題的歷史背景、主要矛盾及焦點、和談的進展、美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和談結果的預測。老師鼓勵同學,多方面收集資料,綜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只要資料翔實可信,同學能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其觀點就成一家之言,就是好樣的。同學們熱情很高,甚至有人將聽到新聞里的有關內容都記錄下來,剪報更有不少。有人提出以色列應該在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劃定的區域內發展,而不能憑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強占巴勒斯坦領土;還有人希望兩國能民族和解,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四、積極合作,形成合力
在新課程理念下,強調尊重張揚學生的個性,張揚個性但不能忽視合作交流。一個綜合的實踐活動,不是一兩個學生能夠單槍匹馬完成的,要求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共享。例如在學習“聚落的發展變化”時,我讓學生分成小組分別調查連云區的農民、小商戶、開發商,去了解東部城區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取得的成就、失地農民的安置、道路水系建設、六大功能區的規劃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然后形成研究成果,以手抄報、論文、圖畫等形式,以班級為單位,辦成黑板報,在校園展覽。雖然花費了幾周的時間,付出很多心血,但當同學們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傳時,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集體主義情感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探究性地理學習確實具有豐富而獨有的教育價值。這種學習方式,真正為學生學習創設了一種十分寬松的氛圍,使得學生的學習具有了發散性,從而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充分的培養和訓練。
探究性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中顯現了強大的生命力,他以重視學生的個人觀念,獨特體驗感受,很快為學生所喜歡、接納。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去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必須與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習方式相結合,不能搞花架子。只要對學生的發展、成長有利,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的世界觀有幫助。總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任何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去嘗試、去探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西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