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艷
摘要:企業國際化經營既是企業廣義制度創新的基本范疇,也是其謀求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國際化經營既存在著重大機遇,也面臨著巨大風險和挑戰。面對國際化和本土化,經營風險與市場風險,企業要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提高競爭能力。
關鍵詞:國際化經營;科技創新;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26-02
企業要在國際化經營中取得成效,首先要了解全球競爭環境和全球環境的性質。許多學者們相信有兩種力量在全球環境中起著作用。其一是全球化的壓力。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不斷增長的研發費用以及逐漸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都要求企業在商業活動中尋求全球影響力和效率。全球范圍內政治和文化滲透以及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強化了這個壓力。此外,許多公司已經通過世界品牌戰略獲得了成功——日本電子企業僅僅是其中的部分例子。對許多人來說,世界正在變為一個整體,如何應對世界范圍的挑戰成為企業制勝的關鍵。其二是本土化的壓力,也在彰顯。在全球一體化的同時,本土文化傳統仍在堅守。對全球化產生影響的技術力量,同時也引致并強化了本土化的行為。
企業國際化經營不論采用單純的全球戰略(世界產品導向)或是采用多國戰略(多地區產品導向),現在都面臨著兩種壓力的影響。此外。同時建立全球影響力和效率、本地差異化與響應的需求也要求公司去尋求另外一種重要的優勢。即世界范圍內的產品創新及應用推廣。在某個市場上得到普及的產品創新可能會加強公司在另外一個市場上的競爭力。在一個地區有效的市場戰略,也會在另一個市場上顯示其威力。
1.經營風險
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風險來自于自身內部經營性風險和外部市場性風險。內部的經營性風險會導致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績效難盡人意,其中最主要的體現在國有資產流失導致的“公地悲劇”。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產權交易、債務重組缺乏科學操作規范,市場秩序發育不完善,管理混亂,內控制度不健全;會計信息失真,評估體系不嚴密;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借企業改組之機中飽私囊、非法侵占國有資產以及地方政府強制企業“拉郎配”、甚至權錢交易等等。然而,其深層原因無外乎在放權讓利的過程中企業經營者獲得的剩余索取權缺乏與之相對應的監督機制,更進一步地講,國有資產自身固有體制弊端——所有者主體缺位——導致的對國有企業有效監督的缺乏是國有資產流失“悲劇” 的癥結所在。
2.外部市場風險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僅僅處于初級階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十分有限。國際性的跨國企業必然是規模足夠大,歷史足夠長,具有完善的治理結構和充沛的市場份額的資本型企業,與國內企業剛剛起步的國際化經營相比較,國外的大型企業已經發展到更高的層次。中國企業產生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轉型期,在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或者沒有健全的條件下走出國門,必然同時面臨既要在外部學會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又要在內部完成現代企業治理和管理結構改革的嚴酷挑戰。
3.技術與制度落后造成的風險
從科學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角度看,很多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缺乏產品科學自主研發能力,如果一味停留在產品引進改型階段,缺少真正從事創新型研發活動,新技術特別是關鍵技術仍掌握在外方的手中,導致長期缺少自主品牌,知識產權無法得到保障等后果,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中國企業要真正實現國際化,首先要明確企業發展和成長路徑。其關鍵之處在于培養企業在現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以科學技術創新謀求發展,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增強綜合競爭能力,在國際化經營中搶占戰略制高點,否則缺少核心競爭力,即使今天靠本土市場和低成本換來的所謂國際化,明天必然會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被淘汰。其次是從制度的引進和消化角度看,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缺少必要的制度安排,現行的一些國際化經營,跨國并購的法律法規只有一個框架,缺少明確詳細的規程,缺乏可操作性。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明確性差,審批制度僵化,效率低,資本市場不規范,流動性低下,亟待引進和借鑒國際先進制度和經驗。企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要與國外法律制度安排相適應,不能盲目經營。
4.利益結構的不均衡導致的風險
當今社會,從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來看,只存在階段性主流利益,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共同利益。轉型期的利益結構是動態發展的。中國目前仍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不高,人均占有國內資源水平也不高,因此,經濟轉型初期的國家利益著眼點在于提高國家經濟實力與促進經濟發展上。企業的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利益的具體體現,由此面臨著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沖突。其一,國有企業負擔外溢影響到國家利益。由于體制原因,中國國有企業長期累積形成的債務負擔重、冗員過多較為嚴重,經過近幾年來的改革,這種現象雖有緩解,但仍未得到根本解決。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步驟和發展趨勢,國際化經營必將造成企業富余人員分流、失業,必然剝離企業不良資產,也必然會將一些企業社會性負擔外溢到社會形成國家負擔,甚至在制度安排缺失的前提下,成為滯化社會福利、抑制生存自由、破壞和諧安全的隱患。其二,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著“盈利”和國家戰略安全的選擇。國有企業同時具有“經濟人”謀利本性與承擔社會責任的職責,而參與國際化經營的國有企業又會背負國家戰略安全的責任,此種情況下,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在特定情況下國有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就會成為國家全球化戰略的工具,甚至會以企業經營績效作為代價,這種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1.環境、制度的創新
當前中國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已相當市場化了,而國內政府以既定條件人為地構筑一個相對封閉的經營市場,憑借國內不全面的、短暫的市場經濟“經驗”對企業進行缺少“規制”的規制,市場價格與市場公平無從談起。這種內部環境必須改變。眾所周知,經濟的基礎因素由法律、規定及機制構成,它是決定經濟主體是否愿意投資于資本、技能以及經濟長期發展所需技術的主要因素。如果基礎性的改革把經濟體中的激勵機制從鼓勵資源轉移轉向生產性的活動,就可以起到鼓勵投資、技能累積、技術轉變和更有效地利用投資。一種偏愛生產性活動的政策體制就是鼓勵企業多進行產品的創新和交換,其中穩定的環境非常重要,一個經常變化政策體制的經濟環境肯定是不利于投資的。雖然近年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正在出臺和執行,這彌補了制度學說的另一個環境變量,即法律法規的執行。
2.科學技術的創新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保羅·羅默(Paul Romer)和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為代表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學派強調技術進步內生和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羅默假設總體技術進步來自對實物資本的投資,用生產中的累積投資代表知識的積累,直接將技術進步內生化,盧卡斯則通過人力資本要素將技術進步內生化。他認為,人力資本水平的增長是對人力資本建設進行投入(包括資本投入和人力投入)的結果。在這段時間里,許多發展中國家努力投資于人力資本,但實際效果并不顯著。
現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同意科學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引擎。許多經濟學家著力從科學技術進步的角度尋找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于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已經成為科學技術進步的因素分析,經濟學家們力求從國家開放度、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政府管理、法制建設、減少腐敗和加強市場導向等等方面尋求技術進步的根源。但研究結果顯示,經濟增長、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問題,不可能是一個靈丹妙藥就能解決的問題,其過程是復雜的,成功需要許多因素,其中制度和經濟基礎因素尤為重要。羅默認為,一個好的創意能使給定的一組投入得到更多或更好的產品。創意能夠改進生產技術,但是創意與其他經濟商品具有截然不同的本質,即創意是非競爭性和部分非排他性的,一旦它被發明出來既可以被一個人使用,也可以被一千個人或更多人使用,而不用增加額外的成本。與一般商品不同,新創意通常會產生部分發明者不能獲取的利益,即產生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距離。
3.經營戰略的創新
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應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長期穩定經營、開發有發展潛力的產品,或通過吸收、合并其他行業的企業,以完善產品業務結構或豐富產品組合的一種經營模式。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是由著名的產品市場戰略大師安索夫(H.Lgor Ansoff,1965)提出的,它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為尋求長遠發展而采取的一種成長或擴張行為。目前,發達國家的多數企業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幾乎都采用了這種經營戰略。
企業發展多元化并非是現有的產品業務已經發展到窮途末路,市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或無利潤可賺的地步,而是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把企業資源配置到更有效率的業務上。當企業進入國際化經營后,資源能力的不斷積累和產品業務市場的有限性矛盾會逐漸顯現出來,企業必須為過剩的資源尋找出路,同時也需要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從表面上來看,多元化的選擇包括兩個問題:業務維度和業務規模,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是統一的。確定了業務規模也就確定了業務維度,反之亦然。那么是什么決定著企業的業務維度呢?粗略地講,它是由企業的內部特征和相關市場共同決定的。企業內部特征包括企業資源、產品業務鏈的技術和盈利特性、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等因素,相關市場包括企業目前所涉及的和有能力進入的市場,其特征因素包括可進入市場的需求空間、價值容量和生命周期等。一般而言,如果資源能力不成問題,市場需求空間和價值容量大,生命周期長,企業在該市場上的業務規模可以做得大一些,維度小一些,比較典型的是房地產市場;反之,企業業務的規模就會較小,如家電行業,由于存在激烈的全球競爭,每一種產品的業務空間和價值空間都比較狹窄,且呈不斷收縮的趨勢,企業適宜小規模多維度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宋冬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
[2]Romer M.Paul,“l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94,1986.
[3]司巖.征戰海外,企業國際化理論與實際[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5).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