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全(蒙古族) 額爾敦哈達(蒙古族) 譯
進入21世紀以來,自然與生態、愛情與生命、社會與現代化成為關注的焦點,也逐漸成為新視域下蒙古文中篇小說主題的追求與深化。
一、自然與生態
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體現出一種關懷情結——對當今政治、經濟、文化體系中草原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
現代化的進程、資本的急速積累、干旱和氣候的變化無常,導致草原生態的極度惡化。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對于草原生態的破壞、自然惡化的威脅給予了高度關注,如果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蒙古族作家對上述主題已經有了表現的欲望,他們只停留在對客觀現實的描寫和再現上,而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已經對導致現象的原因提出了追問,創作主題也在這種追問中不斷得到升華。
(一)主體的墮落與生態的惡化
天人合一是蒙古族的古老意識,滲透在蒙古族整個傳統習俗、信仰、禁忌文化中。蒼天祭祀、山水崇拜、祭敖包等充分體現了蒙古人在大自然面前敬畏、依托、合一的精神氣質。
把生態惡化的原因歸咎于主體的墮落,是敬畏和熱愛大自然傳統的繼續,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從而也具有較大的接受性。娜仁高娃的《吉雅臺的眼睛》敘述的是主體的墮落造成自然破壞的故事。作者把主人公吉雅臺有意安排成蒙古黃金家族的后裔,通過高貴的身世表現一種文化傳統或思想,英雄主義或者是貴族意識。而他的村民卻不在乎什么傳統,他們為了蠅頭小利企圖把家鄉給賣了,因而村長和村民之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
全文貫穿著因主體的精神墮落直接導致破壞自然,生態惡化的觀念。吉雅臺因為用神水洗過眼睛,有了魔力,能夠看見過去和未來。當他觀看未來時看見了狂沙飛舞,人類被淹沒的景象,使他產生了恐懼——精神的墮落給人類帶來的恐懼。吉雅臺和村民之間的矛盾是相互對立的兩種生存觀念。一方面代表的是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和延續,另一方面代表的是對生態的破壞,因此這里的人物性格已經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味。
阿尤爾扎那的《密密胡楊林》描寫的是主體精神墮落造成家庭破壞,和諧受損,更使自然環境遭到極大損壞的故事。作品中的關布來老人是幸福、和諧的使者,是生態的保護者。家犬班布爾是老人的朋友和助手,而妻子德吉德瑪、兒子班迪乎卻是金錢的奴隸。妻兒的所作所為代表著主體的墮落,墮落導致家庭幸福的破壞、和諧生活的破壞、生態的破壞。作者認為造成主體墮落的原因是骯臟的金錢交易和淫蕩無度的糜爛生活,作品描寫主人墮落得連家犬都不如,可見作者表現出的絕望和憎恨。
白芙蓉的《晨露》表現的是生態、自然的損壞與反損壞主題。邵根嘎查的阿古達木是靠出賣家鄉發不義之財的嘎查長。他不僅把水庫低價租賃給自己的關系戶,而且荒廢良田,弄得家鄉沙石亂飛,荒漠連野。作品中的西都日古、阿古拉、通嘎等人是邵根草原生態的保護者。小說的結尾通嘎決定把親哥哥阿古達木送上法庭,把保護生態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作品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嘎查長的權威和家鄉人民的正義斗爭相互沖突,使得作品氛圍極其沉重。作品著重描寫了濫用權力導致的種種危害,從而達到了較高的審美層次。
(二)外部力量的損害與生態的惡化
一些作品把自然的破壞和生態的惡化歸咎于來自外部的某種力量。譬如白音達來的 《人?駱駝?狼》,講述了外鄉人對當地的安寧、生活的和諧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彩霞是個乞討女,來到當地與牧人蘇榮結為一家,但她生活不檢點,與外鄉人六兒和有錢人巴爾哈等都有了關系,為了把巴爾哈的家產據為己有,聲稱兒子普爾杰是巴爾哈的,而她死時留下的遺物表明普爾杰是六兒的兒子。但普爾杰并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誰的兒子,而對于普爾杰的妻子美麗來說,有錢人都是她的父親,她還和村長本蘇榮關系曖昧。后來六兒找彩霞來到這里卻念出了挖地毛發大財的歪經,從而導致普爾杰為保護自然環境和六兒、美麗間展開的一場斗爭。
文中普爾杰是個耿直的當地人,他以保護家鄉的大好自然為自己神圣使命。而六兒、美麗等是外鄉人,他們不僅被描繪成是生態的破壞者,而且是另一種價值觀的體現者,傳統價值體系的破壞者。所舉小說展現的畫面是,外部的力量不僅要占據當地人的生活資源,而且要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根本上改變這里的生存環境,使之成為另一種樣子。
自然與生態是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的熱門話題。蒙古族作家不僅生動描繪出自然的破壞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和恐懼,而且努力從根本上尋找造成危害和恐懼的原因,企圖尋找緩解和阻擋的途徑,從而使蒙古族生態主題小說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表現造成危害的原因,阻擋造成危害的行為。
二 、愛情與生命
愛情與生命是20世紀內蒙古文學的基本主題之一。而在不同時代語境下,愛情與生命主題又有不同的表現形態。三四十年代主要表現的是在傳統力量壓力下被侮辱與損害的愛和情,而五六十年代是在革命、勞動、社會主義建設語境下的朝氣蓬勃、大公無私和無限風光。八十年代以來愛情與生命主題有了多維度存在可能。在道德、利益、欲望、責任等的多維沖突中表現生命的意義和本質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文學創作的明麗追求。這是社會轉型期人們審美追求、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直接表現。
(一)道德和欲望
道德是人的行為規范,它的合理性來自于傳統價值觀,因此難以突破和破壞。破壞者要受到社會力量的譴責。
閱讀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不時會遇到描寫道德與欲望沖突的作品,多數作者堅持的是欲望屈服于道德的敘事模式。如魄 ?烏云畢力格《大河孤帆直》描寫了年輕寡婦“我”遭受的種種挫折、排擠、痛苦悲傷、誘惑心跳、真心情愛等等?!拔摇彪m然愛上了公司經理“薩”,但嚴格控制自己,始終沒有做出有悖于道德規范的行為。作品中的“我”被描繪成閃爍著道德光芒的英雄人物。田麗麗的《夢境》塑造了噴射道德光芒的少女蘇曼形象。蘇曼追求完美的愛,當她被月眉奪去心愛的人蘇和之后,仍然相信世界上會有永恒的愛,因此整整等了十年。蘇曼克服人世間所有誘惑、威逼、表白,吹滅欲念之火,一心等待過去的愛。蘇曼的等待得到了公共道德的肯定,她的形象具有探索生命本質、生活意義的價值。
在贊美道德的同時,創作者們對物欲、情欲、權欲給予了無情的抨擊??梢哉f這是內蒙古文學創作的一種人文主義傾向。魄 ?烏云畢力格《白開水與苦咖啡》描寫了因為情欲的決堤造成安寧生活被破壞的故事。森吉德瑪是個心地善良的少婦,她把一切都獻給了平常的家庭生活,但他的愛人烏日根達來卻和性情淫蕩的套特瑪相好了,從而造成家庭的不和睦,文章末尾,烏、套二人變成吸毒鬼,作者用自己的敘述給了他們懲罰,表現了作者忌恨不良生活作風的創作傾向。
欲望可能損壞寧靜的生活,被損害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修補。這是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愛情與生命主題的一種獨特的創作傾向。仁? 朝格畢力格的《胡思圖婚禮》是典型的例子。小說描寫了紅格爾和吉如和的悲歡故事。被情欲左右的吉如和承受不住鄰家少女的誘惑做出有悖于道德準則的事情,紅格爾發現之后強忍心靈的痛苦,原諒和包容了吉如和,等待他的醒悟,文章的結尾,破鏡重圓,兩人重歸于好。
寧靜的生活有可能受到沖擊,創傷的生活也可以得到補救。這是作者提倡的人生觀,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社會轉型期多元化的價值觀傾向,與此同時不得不讓人聯想,作者是否在原諒欲望造成的錯誤,給予它存在的權力。
(二)責任和情感
人物面臨責任和情感的二重困惑——人物克服情感,選擇責任——人物最終獲得承認,這就是通過責任和情感的沖突塑造人物的敘事模式。
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中的一些作品表現了情感和責任的沖突,并通過沖突塑造人物,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烏力吉布林的《唯一的白沙》通過富家小姐斯日吉瑪和窮苦牧馬人套克套乎的愛情故事展示了責任與情感的沖突。斯日吉瑪美麗絕世、出身高貴,身邊追隨者排成一連,她卻偏偏愛上了老實本分的牧馬人套克套乎。而一次晚宴過后套克套乎卻失蹤了,斯日吉瑪克服嘲笑、孤獨、誘惑,一心等待套克套乎的回來。這是一種責任感,也是真摯的愛。因此責任和情感在斯日吉瑪身上已經完美地結合了。然而作品結尾卻令讀者嘆息。斯日吉瑪等來的套克套乎變成一具骷髏,斯日吉瑪精神失常。這是令人心碎的悲劇。作者表現的是,責任雖然給人帶來道德力量的光芒,但有些責任卻以幸福和生命為代價。此主題對于傳統道德觀念有某些顛覆性。
作者對責任和情感的沖突模式進行改造,在情感和責任的結合中展開敘述,這是敘事模式的創造性改變。在這一改變中作者對責任和情感的完美結合進行顛覆——給主人公悲劇性結局,這也許是作者有關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解讀——對破壞生命意義的責任和情愛的質疑。 莫?哈斯巴根的《棗塬》是令人傷心涕零的愛情故事。貝勒旗王爺的小妾薩日來,在一次宴會上認識了鄂爾多斯盟的協理陶都并相愛。王爺把她送給滿族諾彥之后,薩日來想盡方法,歷經艱險終于到達了陶都身邊。兩年后為了爭權奪利,陶都的叔叔揭露了薩日來的秘密,為的是干掉陶都,薩日來無奈離開陶都潛逃。
作品充滿責任和情感的沖突。薩日來拋棄權貴和陶都相愛是違背責任選擇情感,但是值得理解并同情的。為了陶都離他而去是克服情感選擇責任,這個選擇又讓她成為富有道德光芒的人,卻加緊了悲劇色彩。作者通過對不同條件下薩日來不同選擇的描寫,探索不同處境中的人性和生命的意義。
三、社會與現代化
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在繼續關懷社會現代化的時候,視野集中在城市化、市場化和人性的沒落、文化的缺失等主題上。這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描寫現代化主體的改革題材是有區別的。
(一)城市化和市場化
為數繁多的敘述農牧民進城做生意的故事中,作者們主要展示的是受騙上當、遭受侮辱、毛毛躁躁、被欺受壓。市場世界是按著另一種價值規律旋轉的世界,它的準則是利益。這個規則跟蒙古人的傳統價值觀難以接軌,因此在市場競爭中蒙古人往往遭到失敗。
沙?布和的《敖包小路》描寫的是寶音朝克圖、烏蘭進城做生意的故事。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生活中遭受接二連三的挫折,寶音朝克圖連命都丟了。
阿云嘎的《吉祥飯店》描寫的是丟失草場,無奈之下進城開飯館的牧人的故事。牧人阿拉坦大理在鄉政府所在地開了一家小飯館,起初為了支持農牧民自主創業,鄉政府領導都到這里進餐,但一次對從省里來的廳級領導的接待改變了情況,領導決定到有“山珍海味”的飯店就餐,鄰家用巧妙的方法拿出了“山珍海味”,從此她的生意全讓鄰家給占了……
受騙、上當、掙扎、衰落是進城牧人較難逃脫的結果,這是創作者們普遍宣揚的主題。這都是因為不適應市場規則造成的悲劇。作品在告訴人們市場之競爭、商場之險惡的同時,要求人們盡快適應新秩序,適應市場規則,否則就會被時代、被社會淘汰。
(二)人性的沒落和文化的缺失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而產生的人性的沒落、文化的缺失也是21世紀初蒙古族小說家們著力表現的主題之一。斯? 巴特爾的《獨羽烏鴉》提出了貧窮落后的農村怎樣實現現代化的沉重話題。作者以知識分子的立場,從城市文明視角寫阿吉拜村,作者描繪的重點不是現代文明和社會現代化本身,而是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缺憾。現代化的春風吹進阿吉拜村時,人們并未接受它的富裕和文明的光芒,卻領略了它的消極、懶惰、危害。這是作者批評的焦點。
作者在小說中反復引用了尼采的“上帝死了”,暗示阿吉拜村的人們已經喪失了心靈的“上帝”,阿吉拜村的上帝就是他們的心靈世界和對未來的信心,但他們把它全丟了,“上帝死了”,他們沒有了靈魂,只有肉欲的追求。這是現代社會中人性的沒落。
博?照日格圖的《獵夫和他的獵犬》展示了因為社會變化造成的狩獵文化的消失。小說并沒有陳述狩獵文化消失的原因,但字里行間透露出農業化、城市化導致的狩獵文明的丟失。作品開頭的情景是文琴道布村民走出家門看見的便是滿山遍野的莊稼地,曾經的獵場被田地吞噬了,狩獵已經完全不可能了。作品表現了文明的更迭導致某些傳統的喪失和消亡。
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在生態、生存、社會、文化等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深刻的思考,為蒙古文文學主題的深化、升華完成了可貴的一筆,邁出了可貴的一步。但在有些方面仍然顯得不夠成熟,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如下:
1.觀念置前:預先定好某種觀念或思想,再根據觀念和思想編造故事、安排情節,導致作品呆板、粗糙、笨拙、概念化。
2 .流行觀念的復寫:把一般性思想或流行的觀念插入不同故事、情節中,缺乏思想深度和創新性。
3 .藝術探索不力:21世紀初蒙古文中篇小說在表現手法方面沒有多少新的探索,在這方面明顯遜色于20世紀80年代的小說創作。我們要清楚——藝術創作的可貴在于不斷探索創新。
(譯自《哲里木文藝》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