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一次的坦率展示 世界矚目的隆重慶典
●本報駐外記者 溫燕 陶短房 周戎 孟祥麟 詹德斌 謝德良 青木 紀雙城 廖政軍 姚蒙 陳小花● 本報記者 劉洋 ● 康瑜 柳玉鵬 蔣豐
天安門1日的大閱兵再次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全球數不清的媒體和評論家昨天充滿亢奮地爭論他們關于中國的最新判斷。有外媒感嘆,這場盛典的規模甚至超過了去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而世界上一次通過閱兵窺探中國還是在10年前。韓國《先驅經濟》在“北京一片紅、紅、紅”之中感受到“中國復興的威榮”,巴基斯坦國家電視臺則從中讀出“中巴之間比喜馬拉雅山還高的友誼”。印度總理辛格9月30日向中國領導人發來賀電,分享鄰邦的喜悅,但印度媒體卻說天安門毛主席畫像前走過的中國軍隊讓印度感到緊張。在西方,法國《費加羅報》稱贊閱兵“展現了中國經濟之龍的意志”,但也有人嘲笑閱兵是“社會主義國家偏愛的機械主義的特別儀式”。環球網昨天的調查顯示,95%的投票者贊揚閱兵式“很精彩”或“精彩”,顯示這次國慶受到中國民意的巨大支持。有中國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這次閱兵也在不經意間在全世界做了一次對華態度的大民調,對于外界顯露出的“驚嘆”和“驚恐”,中國都需要適應,因為對一個大國來說這是常態。
昨天,世界的焦點在天安門
“中國,生日快樂!”是美國廣播公司(ABC)中國國慶專題圖片報道的標題,也是中國昨日從世界各地收獲最多的生日祝福。1日,以“中國慶祝建國60周年”為題的報道占據了各國電視臺、報紙和新聞網站的顯著位置,包括BBC在內的一些電視臺甚至進行了直播,雖然中國閱兵開始時,英國還處在深夜。BBC稱,國慶節一向是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而今年伴隨盛大閱兵儀式和令人心潮澎湃的升國旗儀式,中國的形象被裝點得更加高大,從一個不斷進步發展的國家提升到全球的領導力量。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昨天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重要講話。俄羅斯《觀點報》稱,胡錦濤在講話中強調中國將和平發展,并強調中國60年發展歷程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俄《晨報》1日說,在中國慶祝成立60周年之際,世界已無人懷疑中國正在變成一個真正的偉大強國。俄專家薩季洛夫稱中國是最有發展前景的國家,未來將取代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日本STV電視臺第一時間直播了閱兵的畫面,當聽到主持人介紹“中國的東風31導彈能打到美國,殲10戰機能和F16匹敵”后,演播室現場嘉賓發出了“哇”的驚呼聲。
法新社1日將閱兵和群眾游行形容為“20萬人參與的豪華慶典”,該社稱,這場慶典的規模甚至超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政府借此傳遞出清晰的信息——擁有13億人口并且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已不可否認地重新成為一支驕傲的全球力量。法國《費加羅報》當日發表題為“中國龍顯示力量”的社論稱,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在中國比預計更快地走出金融危機并要幫助世界之際,在G20開始聽取中國意見治理地球之際,一場規模空前的閱兵顯示了“中國經濟之龍的意志”和中國領導人的自信,而美國的衰落、歐洲的癱瘓更反襯了中國的成功,使它成為這個時代上升的強國。
韓國《先驅經濟》1日題為“國慶節的北京一片紅、紅、紅”的報道說,1日的北京是一座紅色的城市,街上到處懸掛著紅色燈籠和標語,歌頌紅色革命的書籍和電影占據了書店和電影院,
(上接第一版) 戴著紅色袖章和帽子的民間保安志愿者活躍在街頭的每個地方。閱兵式一開始,“紅色愛國主義”隨即達到高潮,中國向全世界展示了復興的威容。
9月30日,印度總理辛格向中國領導人發來國慶賀電,表示作為友好鄰邦,印度愿與中國在這重要時刻分享快樂。而印度TIMESNOW電視臺1日將中國閱兵視為“顯示肌肉”。《印度斯坦時報》說,中國閱兵比兩年前印度慶祝建國60年閱兵更加民族主義,新德里密切關注這場閱兵以尋找中國新國防戰略的蛛絲馬跡,而從天安門毛主席像前走過的神秘部隊令印度感到緊張。文章說“想再一次仔細觀察中國軍隊,要等到2019年了”。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環球時報》記者1日度過了極為忙碌的一天,這里一天有6場社會各界慶祝中國國慶的活動,其中巴基斯坦海軍要舉行聯歡晚會,巴電信部和財政部分別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發行紀念郵票和紀念幣。10月3日,巴總統扎爾達里和總理吉拉尼將在總統府為中國國慶舉行盛大招待會,總統總理一起為外國慶祝生日,這在巴基斯坦歷史上還是首次。1日,巴國內主要電視臺都播放了中國閱兵式的畫面,國家電視臺推出了專題節目介紹中國,而其名稱是“比喜馬拉雅山更高的友誼”。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1日強調說,此次國慶慶典規模“前所未有”,極大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從領導人講話到氣勢恢弘的閱兵式,再到展示中國成就的彩車表演,整場慶典緊湊和諧,賞心悅目。
西方驚嘆中也有雜音
德國《世界報》1日題為“中國歷史走上適合之路”的文章將大閱兵稱為中國走向全球力量的舞臺秀。英國《衛報》稱,面對中國各種新式裝備,西方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后給世界的又一次震撼。
CNN旗下一網站將閱兵稱為“中世紀耀武揚威的儀式”,“是社會主義國家偏愛的機械主義的特別儀式”。《泰晤士報》記者簡恩當日的報道講述了很多閱兵式中的細節,其中不乏調侃的語氣。比如稱在閱兵方陣中,中國軍人間距從過去的58毫米提高到60毫米,似乎是因為中國軍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北京1日忽然晴朗起來的天氣也引起了簡恩的興趣,他稱中國已經部署18架飛機在北京周邊上空播撒防雨化學品,“而1日的晴天一定能讓這些執行控制天氣任務的空軍軍官長舒一口氣”。簡恩還說中國閱兵方陣如此整齊,這樣的閱兵如今恐怕只能在朝鮮看到了。
美國彭博社1日在報道閱兵的盛大場面的同時還提到“7·5事件”、中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等方面,認為這都是中國依然面臨的挑戰。一些澳大利亞媒體甚至將這些挑戰宣稱為中國模式的危機。《澳大利亞人報》1日題為“中國慶祝60年共產黨統治”的文章肯定了中國的成就,稱這一新世紀首次大閱兵顯示了走出金融危機的中國人民新的自信。但該報當日另一篇文章卻在討論中國的政治體制能持續多久。《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當日一篇評論的標題干脆就是“紅色的黨能持續多久?”在法國24新聞臺的節目中,也有專家指責中國體制“專制”。
一名中國國際問題專家1日對《環球時報》說,發表這樣的評論證明西方媒體始終沒有看懂中國,如果說北京奧運會象征中國的崛起,國慶60周年閱兵則是在宣告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發展模式的成功。該專家表示,中國如今已不再依靠意識形態捆綁來凝聚人心,這一次中國人在60年大慶展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完全發自內心,可以說在當代中國被經濟力量整合為一體的情況下,中國人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噴發帶來的結果,可以說今年的大閱兵宣告了現代意義中國國家意識的形成,對于這一過程,西方人并沒有理解。
美聯社1日說,中國60年國慶激起自豪感的同時也帶來不安,華裔美國教授裴敏新說,“我想知道中國在想什么?過去15年他們一直譴責稱中國崛起是威脅的人,現在卻炫耀中國的軍事硬件”。而澳大利亞國際大學教授巴爾麥說,“中國的閱兵是給國內民眾看的,如果能給世界帶來一點威懾,那當然也好”。對此,中國專家表示,在當今世界強國中,中國的身份是最復雜的,既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也是崛起的大國,還是社會主義大國,因此受到外界復雜的議論絕對正常。他說,這一次外界對中國閱兵的不同反應可以用“驚嘆”和“驚恐”來形容,而作為一個大國,同時受到這兩種待遇是常態,對此,中國人也早已習慣了。
一次對中國態度的大民調
某些西方媒體的刻薄評論與大閱兵給中國民眾留下的強烈視覺沖擊和心理鼓舞極不匹配。
1日一早,北京的畢先生一家7點多就起床,守在電視機前等待看閱兵,西方媒體渲染“嚴密安保逼老百姓在家看閱兵”的說法并沒有影響一家人期盼閱兵的心情。而在這一天上午,億萬中國人就是用這種方式為祖國慶生。49歲的畢先生說,“看完閱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鼓舞人心”。1日,中國媒體對閱兵式進行了密集報道,民間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歡慶國慶。環球網當日題為“來自草根的祝福,誰最夠國慶”的調查,請網友在20種民間國慶方式中選出印象最深的創意。截至1日晚,得票數前三位的依次是“乞丐長城上畫開國大典”、“農民用高粱稈搭建天安門”和“老人用瓶蓋組成國旗圖案”。
大閱兵還點燃了海外華人的愛國熱情,許多華人在家中或者中國使館收看了閱兵式和國慶慶典。在澳大利亞,悉尼市政廳為中國國慶升起了中國國旗。參與這一活動的華人鄺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90歲的老母親和一家人都來到了現場,大閱兵令他激動不已,他要用這種方式支持自己的祖國。
1日,一些外國民眾對《環球時報》記者談了對中國大閱兵的感受。曾在北京看過1999年大閱兵的北海道公務員石塚桂子說,中國的閱兵式規模太大了,如果規模小一點也許更好。在北海道經營商店的小林雄說,中國的閱兵式很威風,但也讓人擔心,他說,“中國有過被侵略的歷史,現在實力強了,會不會萌生報復的心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大學副校長亨利也收看了中國閱兵式,他說國慶在中國是大日子,而這場閱兵“非常壯觀宏大”。年過8旬的俄羅斯老戰士亞斯涅夫也對《環球時報》表達了對中國閱兵的贊賞。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亞太事務主編摩斯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談到了中俄兩國閱兵的不同。他說,紅場閱兵展示了更多的進攻性武器,與之相比,天安門閱兵展現更多的是保家衛國的姿態。
中國專家金燦榮說,中國軍隊已有10年沒向人民匯報,昨天的大閱兵振奮人心,也成為中國民間愛國熱情的發動機。金燦榮說,這次閱兵在不經意間在全世界做了一次對華態度的大民調,不同國家媒體對中國閱兵流露的態度能反映兩國間的關系。▲
環球時報200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