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9年閱兵式上,一名年輕人向老兵獻花。
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劉左元
蘇聯解體后,由于國家動蕩,紅場閱兵儀式曾一度被中斷。雖然1995年恢復了紅場閱兵,但俄羅斯已不是昔日強大的蘇聯,沒有重武器登場的紅場閱兵,大多沒給人留下什么印象。
2008年之前,像坦克、導彈這樣的重裝備再也沒有在俄羅斯紅場出現過。1995年5月9日,俄羅斯如期舉行慶祝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閱兵式。這次閱兵同時搞了兩場:一場是只有步兵方隊參加的紅場閱兵式,一場是庫圖佐夫大街有少量武器裝備參加的閱兵式。同時在兩個場地搞閱兵,并非具有特殊含義,實際上是無奈的選擇:蘇聯解體后,紅場附近的重建工程擋住了重裝備進入紅場的一個入口。即便是2005年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有世界多國領導人出席的隆重的閱兵儀式,最壯觀的場面也只是空軍“勇士”和“雨燕”飛行表演隊的10架飛機在紅場上空飛行。
2008年勝利日,蘇聯解體17年后重型裝備首次重返紅場閱兵式,這次檢閱讓世界看到了俄羅斯到底擁有什么武器,展示了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但重型裝備參加閱兵遇到了交通問題。就拿進場條件來講,蘇聯時期,大閱兵中的坦克要穿過莫斯科的練馬廣場后進入紅場,而現在練馬廣場已經變成了貿易中心。蘇聯解體后,俄當局為恢復紅場附近地區的歷史原貌,重建了包括喀山大教堂在內的多項新工程,這些工程擋住了重裝備進紅場的入口。紅場周圍密集的舊式建筑和商業區,使參加閱兵儀式的車輛進出成了老大難問題。有些臨近紅場的街道甚至只能并行兩輛汽車,像T-90坦克、體積龐大的“白楊”導彈即便能塞進這些狹小的街道中,掉頭也很困難。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為了洲際導彈能夠進入紅場參加閱兵式,曾拆除了紅場北側的伊韋爾斯基拱門。
紅場的條石看似堅固,但畢竟風吹日曬,難免有些凹凸不平。像T-90坦克、白楊-M這樣的龐然大物,對紅場條石地面會造成一定損害。2008年的勝利日閱兵中,總長22米的“白楊”導彈從瓦西里斜坡處入場,在凹凸不平的紅場條石上爬坡,這個龐然大物頗費了些力氣。
和其他國家相比,由紅軍老戰士組成的方陣,成為俄羅斯閱兵文化中的一道風景。每到5月9日這天,那些屢立戰功的紅軍老戰士,就會將舊式軍裝穿戴整齊,走上街頭參與閱兵。2005年,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閱兵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整個閱兵式分歷史和現代兩個部分。歷史部分首先出場的是手舉60面衛國戰爭期間戰功卓著部隊旗幟的方陣。之后,6個由74名軍人組成的連隊方陣和1個由33人組成的騎兵連方陣整齊地進入紅場。每個方陣的士兵都身著不同軍裝,手持戰爭時期的武器,分別代表戰爭時期蘇聯紅軍各兵種。隨后,2600名胸前佩戴勛章、手持鮮花的老兵,乘坐新仿造的二戰時期軍用卡車,陸續進入紅場。
在閱兵問題上,俄羅斯人可以算“摳門”,2007年和2008年參加閱兵的俄羅斯官兵都沒有超過1萬人。而俄羅斯也沒有閱兵專用部隊,除了莫斯科衛戍區部隊外,參加閱兵的部隊多從軍校和其他部隊抽調,而在2008年的閱兵儀式前,這些部隊也僅進行了3次演練。在閱兵時俄羅斯士兵好像因為訓練不足,軍容軍姿上比中國閱兵式差了不少,看上去正步都有點踢不齊。▲
環球時報2009-10-02